-
郭阳: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错在哪里,带来了哪些灾难性后果?
最后更新: 2025-07-11 14:10:53恶果二:国际共运的“大地震”与中苏分裂的导火索
赫鲁晓夫鲁莽地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复杂问题以最极端的方式公诸于世,其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在苏联国境之外迅速扩散,成为撼动整个国际共运根基的“政治地震”。
秘密报告首先在东欧卫星国引发了灾难性连锁反应。当苏共自身都在否定其历史象征和体制合法性时,依赖苏联支持的东欧国家政权的执政基石也迅速动摇。
在波兰,1956年6月的波兹南事件中,工人示威迅速演变为武装冲突;在匈牙利,1956年10月爆发的反政府游行在报告催化下迅速升级为要求退出华约、重塑历史的悲剧性“十月事件”,苏联不得不出兵干涉。这两个历史事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深刻裂痕、“苏东一体化”遭遇重大危机的标志,其核心动因之一正是赫鲁晓夫报告造成的“思想真空”和对现有秩序合法性的颠覆。
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市民在“十月事件”中推倒了总高25米、像高8米的斯大林雕像。
对西方世界的共产党而言,秘密报告不啻于晴天霹雳。意共、法共、英共等党组织长期在“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环境下艰难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党员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灯塔”的理想化想象和信念支撑。报告内容被西方媒体大肆渲染后,令无数普通党员、知识分子和同情者陷入幻灭与羞愤的深渊。
意共领导人陶里亚蒂在痛苦中试图寻找某种“去斯大林化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但也坦诚报告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党员的迷茫。法共、英共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党员退党潮,党员人数锐减,组织力量和政治影响力遭受重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和国际号召力无疑被严重削弱。
赫鲁晓夫报告最深远、最复杂的国际影响,莫过于成为中苏两党分道扬镳的导火索和核心分歧点之一。中国共产党在获悉报告内容后,基于自身的革命实践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对赫鲁晓夫的做法抱有严重忧虑,并进行了原则性批判。
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文章开宗明义:“斯大林尽管在后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他的一生乃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家的一生……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做出全面的和适当的分析”。
1956年12月29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发表,进一步系统论述了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全盘否定斯大林会导致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强调“必须肯定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不掩饰其错误”。
中苏两党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的矛盾迅速上升为路线和原则的根本对立。中共认为赫鲁晓夫的做法是修正主义、背叛原则,是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态度。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在肯定斯大林主要功绩的前提下批判其错误。而苏共则指责中共“教条”、“僵化”,企图将“斯大林模式”强加于人。
这一原则分歧直接导致了上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激烈的大论战。中共方面通过《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的《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1963-1964年),其中多篇文章(如《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系统批驳苏共对斯大林的评价,阐述中共立场,批判苏联领导人的修正主义路线。理论上的公开论战直接导致两党关系的彻底破裂,并深刻影响两国关系,最终演变为地缘政治对立甚至边境武装冲突(如1969年珍宝岛事件、铁列克提事件)。
现如今再回头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无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捍卫了国际共运(在可能限度内)的思想理论基础,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盲从、独立思考的政治定力和理论勇气,为后来独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石。
恶果三:民族分离主义的“历史养分”与俄乌裂痕的深层病灶
“秘密报告”不仅在宏观层面动摇国本、撕裂阵营,其埋下的隐患还悄然侵蚀着苏联多民族国家,特别是涉及复杂民族历史记忆地区的内部联结。
报告中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批判(如对特定民族在战时的强制迁徙等问题),虽然部分内容反映了历史创伤,但赫鲁晓夫片面的、带有煽动性的描述和“全盘否定”基调,在客观上被当时苏联境内存在的民族主义势力,尤其是在乌克兰西部等地的、历史上曾与苏共政权存在冲突甚至投靠外敌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如二战时期与纳粹合作的班德拉派)所利用。
赫鲁晓夫报告对整个斯大林时代的全面负面定性,以及它为历史虚无主义开启的大门,为后来乌克兰等地区民族主义者将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构建为对乌克兰民族的“殖民压迫”或“种族灭绝”(如夸大“乌克兰大饥荒”为针对性“种族灭绝”的叙事)的历史叙述提供了“合法性”抓手。否定斯大林,成为部分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否定苏共和苏联历史合法性、进而否定与俄罗斯历史联系、宣扬独立建国正当性的重要历史论据。
赫鲁晓夫时期对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部分平反(如1956年起大量释放政治犯,其中包含西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虽有其当时的政策考量,但在历史长河的回望中,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乌克兰独立运动的一种“历史养分”。报告播下的关于历史的扭曲种子,在特定土壤(如乌克兰西部)上生根发芽,为后来苏联解体过程中及之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的兴起和俄乌之间的历史、文化、身份认同撕裂,埋下了深远的、难以清除的病灶。这成为了今日俄乌冲突背后复杂历史恩怨的源头之一。
由此可见,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讲话和报告,非但未能成为苏联革故鼎新的起点,反而成为其内外交困的转折点。这“三重恶果”相互交织,最终在数十年后共同奏响了苏联的挽歌。而此刻俄共对历史的“修正”,正是试图在历史的废墟中,寻找应对现实挑战的思想武器。要理解其动机,彻底拂去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撒下的历史尘埃,直面其引发的深重灾难,我们必须回到那个被赫鲁晓夫扭曲的历史坐标中心——斯大林本身。
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中,歌单中偶然跳出林俊杰的《黑武士》,意外发现歌词所描绘的意境,和斯大林以及苏共当年的命运意外契合
(未完待续)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2025-07-10 17:27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9日
2025-07-09 20:5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8日
2025-07-08 22:4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7日
2025-07-07 21:50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6日
2025-07-06 20:5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5日
2025-07-05 22:0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4日
2025-07-04 17:42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3日
2025-07-03 17:2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2日
2025-07-02 17:1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7月1日
2025-07-01 17:07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30日
2025-06-30 17:1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9日
2025-06-29 19:57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8日
2025-06-28 22:15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7日
2025-06-27 16:44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6日
2025-06-26 16:2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5日
2025-06-25 21:41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4日
2025-06-24 18:36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3日
2025-06-23 21:08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2日
2025-06-22 22:59 抗战史上的今天 -
抗战史上的今天:6月21日
2025-06-21 20:38 抗战史上的今天
相关推荐 -
不上当,马哈蒂尔反问:美国派军舰,中国能咋办? 评论 77“特朗普摆了所有人一道”,美越贸易协议要黄? 评论 167“还当我们都是没上过学的乡下人?!”非洲人怒了 评论 185万字对话王成录:替代安卓,只是鸿蒙价值的不到5% 评论 136“亚洲国家刚被课税40%,谁搭理鲁比奥那套中国说辞” 评论 112最新闻 Hot
-
不上当,马哈蒂尔反问:美国派军舰,中国能咋办?
-
为减少对外依赖,五角大楼决定亲自下场
-
还没来得及查,全美已经一抢而空…
-
特朗普:谈好了,北约出钱买美国武器,送往乌克兰
-
创新高后,比特币成为全球第六大资产
-
会不会带大熊猫回来?澳总理回应
-
日本又炒作:中国军机“异常接近”,距日机仅30米
-
贝森特私下吐槽特朗普:太急躁
-
“特朗普欺人太甚”
-
“不是没想过迁出,但中国完胜啊”
-
澳总理:和中国搞好关系,澳大利亚就有就业
-
“特朗普摆了所有人一道”,美越贸易协议要黄?
-
姜文7年磨一剑,大鹏信心爆棚,暑期到了中国电影会好起来吗?
-
鲁比奥与拉夫罗夫会面,“转达了特朗普的失望和不满”
-
摩根大通CEO当面蛐蛐,“和中美比,你们要输了”
-
澳外长拱火:美国不想与中国交战,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