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阳:80年来中苏被西方偷走的二战贡献,是时候还回来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郭阳】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不仅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更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石。全球多国都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以各式各样的形式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向那些为自由与和平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然而在西方主流叙事中,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与牺牲往往被淡化、无视甚至造谣抹黑。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反法西斯战争时,往往将焦点聚集在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贡献上,而对苏联和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努力和牺牲则轻描淡写。西方教科书在编纂过程中,也常常对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进行歪曲或遗漏。
除此之外,好莱坞战争片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也往往借助夸张和虚构的手法,塑造出契合西方价值观和利益的历史形象。在这些影片中,苏联和中国往往被描绘成负面角色,而西方国家则被塑造成英雄形象。
上述种种片面的叙事、报道和教育方式,不仅扭曲了历史事实,反映了西方主流叙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失真,使得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忽视,甚至被抹黑,更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尤其使得年轻一代对苏联和中国的二战贡献产生了诸多的误解,进一步加剧了对历史的认知偏差。
今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我们回顾往昔,向先烈致敬,更应深入思考西方主流叙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与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醒与启示。
面对西方主流叙事中的系统性失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正确的历史观,铭记苏联和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贡献与牺牲。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更好地维护历史真相,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一、历史事实:中苏战场的决定性贡献
(一)苏联战场:欧洲东线的决定性力量
众所周知,二战中欧洲战场的转折点,正是在苏德战场上铸就。
二战初期,德军席卷欧洲大陆,势如破竹。然而,自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首次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堪称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城市攻防战之一,德军及轴心国部队在此被歼灭或俘虏逾百万人,成为纳粹德国侵略势头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图片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而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德军再次败北,彻底丧失了在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军牢牢掌握主动,推进德军节节败退。正如西线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所言:“若无俄国军队的抵抗与胜利,诺曼底登陆的时机与成功都将大为推迟,甚至无法实现。”
据德国官方战备总局战后统计及苏联国防部档案数据,德军在东线的损失达四百万至五百万,占德国总军事损失的近八成(含战斗伤亡与被俘)。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Liddell Hart)与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John Keegan)的研究均证实,东线承担了纳粹德国军事重压的主战场,无可替代。
相较之下,西线(北非、意大利、诺曼底等)德军仅有约15%-20%的兵力损失。因此,苏德战场不仅直接消耗了纳粹德国的主力,更迫使德国持续在东线投入绝大部分资源。东线的胜利为盟军在西线发动第二战场(如诺曼底登陆)创造了关键条件,对欧洲战局乃至二战结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苏联军队总计损失官兵2960万人,其中死亡及失踪915万人、被俘446万人、伤病1832万人,另有约1740万平民死于战火。这是全球所有参战国中最大的人命损失,西方学者戴维·格兰茨(David Glantz)等通过对苏联及德军官方数据的多次核查后,也确认了这一数字的大体区间。这种牺牲规模不仅铸就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更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得不铭记的苦难与抗争。
(二)中国战场:东方主力与全球抗战的战略枢纽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历时十四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中国政府1945年公布及后续多次复核的数据,中国军民伤亡总数逾3500万。这一数字也得到诸多国际研究的认可,如哈佛大学学者拉纳·米特(Rana Mitter)在《中国抗战:争取中国现代命运的战争》等著作中多有引用。
中国战场的长期抵抗严重削弱了日本帝国的侵略能力。据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记载,在中国战场最激烈的时期,日本陆军最多有94%的兵力部署于中国战场,有效牵制了其军力东移南进。美、英官方战争资料及罗斯福总统本人均曾公开承认,中国“保持了亚洲大陆的抗战堡垒,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拖住了日军,难以对英美澳新发起更大规模攻击”。日军主力长期被耗死在中国战场,也对太平洋战争的转折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抗战不仅仅是正面战场的大会战,更有复杂高效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体系。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持续发动具有战略意义的抗日游击战争(如百团大战),有效瘫痪了日军交通补给线,影响其占领秩序。据日本官方统计,1941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对华作战压力显著增加,被迫调整战略。而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将日军分散在正面和敌后两个庞大战场,有效遏制和削弱了日本法西斯的持续侵略能力。
无论是苏联东线的决定性胜利,还是中国绵延十四年的血战抗争,均以无可置疑的事实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基础。然而,这些历史却在不少西方的主流叙述中被选择性忽视或淡化。
二、西方反法西斯特定叙事策略的解构分析
多年以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围绕“系统淡化机制”“选择性无视”和“主动抹黑手法”三大层面,通过多元手段对苏联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角色进行淡化、扭曲或抹黑。这一策略并非偶然为之,而是着意系统涵盖了学术、教育、文化、媒体等多个领域,深刻影响了全球关于二战历史认知的结构性叙事。
(一)系统淡化机制
1.学术层面:年鉴学派与冷战史观的影响
自二战结束后,西方学界在解读战争史时,逐渐形成了两大影响深远的范式:一是年鉴学派代表的“结构-长时段”方法,二是冷战时期形成的美苏二元对立史观。
前者强调欧洲中心主义,将历史进程的主轴聚焦于西欧大陆,常常以宏观经济、社会结构等变量解释战争,模糊了苏联和中国的实际战争贡献。
冷战史观则更为严苛,它不仅将苏联塑造成“对峙者”“扩张者”,且倾向于将中苏在二战中的正义属性予以质疑。例如,针对1941—1945年间苏德战场对德军主力的消耗与牵制作用,以及苏联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与牺牲,西方年鉴学者往往在宏观叙述中稀释此等具体史实,转而突出美英战略决策对战争走向的决定性作用。
2.教育层面:欧美教材中的“诺曼底中心主义”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欧美历史教材普遍存在“诺曼底中心主义”现象,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塑造成二战欧洲战场的决定性转折点,却对此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会战中取得的决定性胜利轻描淡写。
美国著名高中教材《The Americans》(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2007版)仅用三页篇幅介绍苏德战争,却对诺曼底登陆及美英战略空袭大书特书。对中国抗战同样简略处理,多数美国教材将中国战场称为“次要战区”,低估中国军民长期抗战战略对牵制日本兵力的关键作用。
3.文化层面:影视作品对东方战场的符号化、边缘化呈现
影视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对历史认知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欧美主流战争影片如《拯救大兵瑞恩》《最长的一天》《兄弟连》等,均将战争叙事集中于西线与诺曼底登陆,对苏中贡献采取符号化、边缘化处理。
例如,苏联红军的形象经常被刻画为冰冷机械的“嗜血机器”,中国抗战则在好莱坞体系中几乎“隐形”。这不仅削弱了中苏战场的主导色彩,还助长了“西方解放欧洲”的集体自我认同,强化了“东方他者”的叙事模式。这种极端的标签化处理,实际上剥夺了中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应有的历史主体性。
《兄弟连》和《拯救大兵瑞恩》
(二)选择性无视
1.雅尔塔体系中的话语权争夺
二战后建立的雅尔塔体系,表面上确立了中苏美英“四强共管世界秩序”,但在实际国际话语权分配上,西方始终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布雷顿森林机构等渠道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苏联在东欧、中国在亚洲的正当解放者身份日益被模糊,以美英为核心的“自由世界”话语体系蔚然成风,历史记忆选择性地忽视了雅尔塔会议中苏中对世界格局的决定性贡献。例如,英美史学经常突出“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复苏的作用”,却极少提及苏联为反法西斯胜利及应对战后重建事务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解放者叙事”与意识形态滤镜
“解放者叙事”已成为西方国家自认的二战胜利叙事核心。例如,美国“D-Day”的国家纪念仪式反复强调“美英解放欧洲”的正义性,并在演说中将苏联对东欧的解放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诞生描绘为苏联对东欧的“军事占领”,从而将苏联复杂的历史角色扁平化、负面化。
中国战场也被“意识形态滤镜”组合包装:一方面承认中国为反法西斯盟军成员,另一方面则刻意贬损其“实际作战能力”,忽略中国在“武汉会战”“滇缅公路保卫”等关键战役的战略意义。
3. 集体记忆建构中的“他者化”处理
西方集体记忆机构(如美国大屠杀纪念馆、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在公共展陈和历史叙述中,往往侧重本国与西欧盟国的苦难和胜利,仅将中苏视为“他者”、“配角”。相关档案显示,英美二战主题博物馆中关于苏联卫国战争、中国抗战的常设展区比例极低。现实演绎了法国历史社会学家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提出的“记忆场”理论——即通过选择性维护自身集体荣誉,将他者牺牲与奋斗淡出社会主流记忆,从而为未来国际战略竞争预埋叙事伏笔。
(三)主动抹黑手法
1. 历史修正主义案例:“卡廷事件”炒作、“百团大战”争议
冷战结束后,历史修正主义潮流在西方兴起,有意识地放大苏中“污点事件”。“卡廷事件”在冷战及后冷战的西方媒体上反复炒作,虽然1990年苏联官方档案已认定并道歉,但西方大量媒体及“新历史学者”仍以这一独立事件攻击苏联反法西斯的正当性,乃至攻击苏联国家体制和社会制度本身。
中国抗战中的百团大战,同样被部分西方学者(如美国军事史家马克斯·黑斯廷斯)质疑其“战略意义”,甚至通过夸大国共疑虑、质疑“战果造假”等负面操作,忽略日军对战役成因的被动应对与中华民族抗战团队牺牲的历史事实。上述偏见既违背基本史实,也为当今国际舆论场打压中俄提供了“历史弹药”。
2. 数字时代的“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
步入数字时代后,西方主流社交平台、视频平台和搜索引擎的算法设定,进一步加剧了中苏反法西斯历史的边缘化与污名化。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71%的普通美国家庭青少年和大学生通过YouTube等平台获取二战历史信息,而相关内容中高频出现的是诺曼底、奥斯维辛、珍珠港等“西线视角”。“信息茧房”效应导致新一代欧美受众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远征军滇西战役”等缺乏最基本的认知,甚至在推特等平台上出现苏中“被迫卷入二战”“胜利靠西方”之类的虚假叙事风潮。
3. 学术包装下的伪命题生产:“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决定论”等
此外,一些西方学者通过精致包装的伪命题,对关键历史事件进行话语操控。例如,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视为“二战爆发的决定性转折”,甚至指责苏联“与纳粹德国同谋”,否认苏联战略延缓战争、赢得战略缓冲的合理性;诸如“中国抗战被动依赖美国援助”、中共抗战“消极不作为”等论调,也屡见于西方权威出版物与期刊。这些学术命题在全球话语场构建了似是而非的权威论断,掩盖了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和抗战史的全面性。
综合来看,西方主流叙事针对中苏反法西斯历史所进行的系统性淡化、选择性无视乃至主动抹黑,既是意识形态对抗的延伸,也是全球话语权分配和价值观塑造博弈中的“软实力武器”。识别和解构这些话语策略,厘清真实的历史贡献,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全面的二战国际记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巴基斯坦关闭全部领空
2025-05-10 09:05 印巴冲突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2025-05-10 08:34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2025-05-10 08:18 乌克兰之殇 -
习近平会见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
2025-05-10 07:24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2025-05-10 07:20 -
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传出巨大爆炸声,当地一机场遭袭
2025-05-10 07:16 印巴冲突 -
巴基斯坦称从印度发射的导弹落在印度领土
2025-05-10 07:10 印巴冲突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2025-05-09 23:29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2025-05-09 23:07 中美关系 -
中俄就应对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深入交流
2025-05-09 22:40 中俄关系 -
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20.8%,美媒惊了
2025-05-09 22:1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习近平会见缅甸领导人敏昂莱
2025-05-09 22:05 -
习近平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2025-05-09 21:35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2025-05-09 21:27 中俄关系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2025-05-09 20:40 能源战略 -
中国驻印、巴使馆同日发布提醒
2025-05-09 19:59 印巴冲突 -
X平台:印度要求封禁8000多个当地账户,否则重罚
2025-05-09 19:55 印度惊奇 -
为何此时选择和美方谈判? “中方有三个考虑”
2025-05-09 19:54 中美关系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2025-05-09 19:25 印巴冲突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2025-05-09 18:36 大公司
相关推荐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0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18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59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6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98最新闻 Hot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
普京:welcome,卢卡申科:现在都用英语了?
-
X平台:印度要求封禁8000多个当地账户,否则重罚
-
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20.8%,美媒惊了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