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亭:牺牲惨烈的淞沪会战是否值得?
关键字: 抗战胜利大阅兵抗战胜利70周年淞沪之战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日军伤亡罗店争夺战从8月20日开始,新一批中国军队陆续到达,正好投入抗击日军登陆的作战,其中大部分是中央嫡系中的精锐,甚至连训练装备都冠绝全军的样板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投入了战斗。
日军有飞机、舰炮火力支援,直接配属步兵的野战炮兵也相当强大,又有观测气球进行校射,火力又猛又准。中国军队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经常是刚刚开火就被日军炮火覆盖,逼得中国军队只好采取最无奈的办法——硬生生熬过日军炮火准备,等日军步兵冲近直接迎上去进行白刃近战,让双方士兵混杂在一起,迫使日军无法发挥火力优势。一旦阵地失守就立即组织反击,反复拉锯争夺。完全是用血肉在和钢铁搏杀,因此罗店月浦一线也被称为大熔炉,再多部队填进去也被熔化了。
坚守在罗店前线的中国军队
和前一阶段十日围攻相比,巷战可以采用更合理的战术来减少伤亡加快进展,但现在的阵地防御,由于纵深太浅,根本没法进行机动防御,只要稍稍后退就是全线崩溃,所以只能寸土必争地死守,而且是处处防御,处处薄弱。中央嫡系拼光了,川军、黔军、桂军、西北军一个接一个填上来。战至9月12日,随着罗店、月浦相继陷落,中国军队只得退守蕴藻浜一线。近一个月的激战,日军的进展也不过才10公里,中国军队完全是以惨重的伤亡招架住了日军的右勾拳。
照这个情况,日军登陆部队要打到市区,至少还需要一个月。因此,日军又从本土、华北、台湾抽调3个师团又15个步兵大队、2个重炮旅团,增援吴淞一线,使日军在上海的总兵力增至12万人,但依然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这时日军的第三批援军到了,由3个师团及配属部队组成的第十军于11月5日在上海南面的金山登陆,这绝对是最致命的左勾拳,结结实实打在中国军队的空门上。此时,中国军队为了抗击市区和吴淞两个方向的日军,已经几乎把手头所有部队都投入了战场,在90公里的杭州湾北部海岸线,只有区区1个师,整个海岸防御形同虚设。日军一登陆,南线防御就彻底洞开,尽管紧急调集部队前去堵截,但这些部队都刚刚从战场抽调下来,人员和装备损耗都没有补充,仓促赶来阻击,怎么可能打退日军的生力军?
南部战线迅速瓦解,整个战局也随之无法挽回,11月12日南市陷落,上海全境除租界外全部沦陷。
上海南市区被日军放火焚烧,数日不灭
淞沪之战日中攻守示意图
到底值得吗?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78个师又10个旅、炮兵7个团以及教导总队、税警总团、保安团等部,总兵力约75万人,伤亡数字说法不一,但普遍认为至少在25万人以上。而且投入作战的部队大多是各派系的精锐,可以说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日军投入了陆军9个师团又2个支队,总兵力约25万人,伤亡约4万人。毕竟是以精锐的血肉填入火海,所以才取得了这样的兵力对比和伤亡交换比,和抗战中后期相比并不差。
纵观整个战役,中国军队在战术上——巷战中的盲目冒进、阵地战中的一线死守——都是饱受诟病。具体分析一下,十日围攻阶段的战术问题较多,但对阵地防御阶段的检讨,似乎仍商榷的余地。逐次添兵的加油战术饱受批评,但是如果一次性投入重兵,在日军优势炮火下也必然会遭到极其惨重的伤亡,兵力配置前轻后重,不断以反击手段对付进攻之敌,倒不失为明智之举。不过总体而言,比较被动,比如在夜间主动以小股部队出击,袭扰日军之类的行动就很少看到,只是一味地被动防御。
中国军队的战术要比日军落后许多,那么战略上的得失呢?
前面说到,中国军队主动发起淞沪之战可以实现多重效果,这也是近些年常见的对淞沪会战的褒扬。不妨逐项看看,战役目标是否达成。
首先,最重要的目标无疑是肃清在沪日军,清除对南京和华东腹地的威胁。显然,这一目标并未达成,而且由于撤退组织混乱,最终导致华东精华地区迅速沦陷,南京惨遭屠城。
其次,分散牵制在华北的日军,为华北地区的抗战减轻压力。客观来看,这项目标部分达成。原来日军战略重心在华北,计划是由北向南。但经过淞沪一战,陆续投入华东的日军达到了9个师团,兵力反超华北日军6个师团的规模,华东成为了抗战的主战场,将日军原来由北向南的战略进攻方向改为了由东向西。日军本来想先占领并巩固华北、再蚕食华中的“稳健”计划被打破。然而,由于华东地区的大溃败过于惨痛,结果恐怕也只能说是喜忧参半。
再者,确实引起了国际关注,博取同情和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淞沪会战是打给国际社会看的,因为蒋介石始终认为单靠中国是很难取得对日作战的最终胜利,争取外援一直是他的重要策略,所以才会在战役开始时突然叫停,在战役结束时为了配合九国公约的召开,而推迟了撤退,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需要。然而,国际关注的力度没有达到国民政府的预期,基本没有干涉意愿,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显然得不偿失。
虽然如此,淞沪会战还是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对战争进程有极大的影响。此战迫使日军开始总动员,过早地将国家转入了战争状态。日本透支国力后,对于后来的对美、对苏战略考虑都有可能走样。整个抗战中,尽管日军战术占优,但在战略上却大多被中国牵着鼻子走。
而且,此战真正促成了全民族的一致抗战。随着国共合作抗战的开始,国民党内部反蒋派系也开始转为拥蒋抗日。在淞沪战场上,不仅有中央军,也有川军、桂军等各路地方杂牌,在当时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拥兵自重的军阀能够让自己的部队服从军事委员会的指挥,投入到抗战前线,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是最基层的普通士兵,不少人都是千里跋涉,行军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奔赴前线,把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奉献淞沪一战,真正让各党派各派系各民族各阶层,都有全民族抗战的意识,这一点意义非常深远。
当然,随着抗战进程的发展,杂牌军再次感受到排挤、刁难甚至被借机消灭,锐气大挫,国民政府有极大的责任。不过,这是后话,与淞沪会战无关了。
总体来看,淞沪会战尽管代价惨重,在战略上有得有失,但使日本过早走上透支的道路,促成了全民族的一致抗战,在这两点“大战略”上是加分的。历史无法假设,我们也很难想象日本如果继续蚕食华北,整个亚太局势是否会以历史中的速度激化发酵。只能说,国民政府确实在战略考虑和战术安排上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实力、能力有限,得到这样的结局也实在是无可奈何。
至于广大壮烈牺牲的爱国官兵,用国民政府宣布撤出上海时发表的《告上海市民书》中那段话——“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的赞誉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最新闻 Hot
-
“打中国牌讨好美国,还有用吗?”
-
交割日逼近 ,“港府正接洽长和”
-
欧盟:备战备灾,存好72小时物资
-
石破内阁预计将不发表战后80年谈话
-
真有极光!韦布空间望远镜拍到了
-
美财长放风,“金融核弹”要撤回?
-
特朗普还没死心,竟称:用TikTok换减税,中国不亏
-
美教授直说:看到中国领头,美国嫉妒了
-
砸了30亿欧元造的最现代化发电厂,德国炸了,还炸呲了…
-
特朗普声称“政治迫害”,白宫攻击:他是反特朗普黑子
-
下载量激增!“快加入吧,有机会被副总统拉进群哦”
-
加总理耍狠:这个价值观,无法与中国共享
-
北约秘书长:别单干,美国人还能信
-
加拿大、欧盟火速“谴责”
-
美媒好愁:说了这是送中国的大礼,你不听,现在咋办
-
鲁比奥“唱反调”:显然是个大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