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与哀伤共处》作者:为什么丧亲也成了婚恋中的“劣势”?
-
王雨清.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现代人心理成熟的年龄不断推迟,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很多人三四十岁也可以做“小孩”,但有些人,被命运早早剥夺了这一机会。在中国,经历父母早逝的年轻人远比想象中多——约占中国年轻群体的3.4%-11%,有上千万人。
避谈哀伤和认为丧亲会给社交带来负面影响的社会文化,让这一群体显得更为隐秘。健在的父母一方往往告诉他们,要先隐藏丧亲的事实,以免在学校和婚恋市场被看轻了。
“这些说法都是将一段无法选择的生命经历,转化为对个人能力与人格的负面预设。”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与哀伤共处》作者李昀鋆告诉观察者网,“我完全理解婚恋中存在现实考虑,这是每个人自主选择的权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诚实地看到,当社会不断强化一种‘理想家庭模板’,并将不符合模板的人自动边缘化时,这已不只是选择,而是一种制度化的歧视与社会排除。”
李昀鋆的母亲11年前因中风突然离世,让90后的她感觉人生被劈成了两段。此后,她无法走出哀伤,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在痛苦。直至她下定决心开始做丧亲研究,一封恳切真诚的访谈招募信通过公众号发布后,共收到191位丧亲者填写的研究报名表。她意识到,原来,不止她一人与哀伤共处,放不下的哀伤,恰恰是子女对父母剪不断的爱。
李昀鋆博士论文招募的朋友圈邀请 受访者供图(下同)
通过历时13个月的田野调查,和44位受访对象的深度交流,以及充满不易的出版接洽,在博士论文完成四年半后,《与哀伤共处》一书于3月面世。
李昀鋆在研究中发现,年轻子女“隐藏哀伤”,并非只考虑了内在感受。很多丧亲者回忆起与离世父母一方的最后一面,都是反复讲述自己在丧礼事宜上的冷静——家人要么懵了,要么在哭,总有一个人得站出来冷静处理吧。他们被堵住的哀伤,往往在丧礼结束一段时间后如潮水般涌来。
更普遍的是,在哀伤经验中,还有愧疚、内疚或自责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找一个“责任方”,去试图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父/母会离世。有人将原因归咎于自己父母关系不好的亲属、同事,觉得是他们让自己的父母积郁成疾;有人认为医院可能救治不当,在父母一方去世后仍去询问学医的朋友当时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解法。
此外,也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男性会从社会结构角度去分析父母一方的离世,他们把父母耽误救治解读为“不仅是家庭的困难,也是思想上的贫穷”,“你没有那个资源,这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无能为力”。最后他们的体会是要奋斗,要接受这个社会规则,“愤怒啥的是傻是天真”。
研究还发现,袒露哀伤具有性别差异,绝大多数年轻女性都希望伴侣能够理解她们的哀伤,但几乎所有受访的年轻男性都表示,他们并不需要伴侣在哀伤层面与他们感同身受,希望给另一半带去的是新生活。
李昀鋆告诉观察者网,虽然大多数人为了避免触动丧亲者的哀伤而选择不打扰,但其实丧亲者是渴望被关心的,只不过他们想听到的不是让他们节制哀伤的“节哀顺变”。
李昀鋆给研究参与者发的春节关心,以及研究参与者给其节日问候的回复
她提到,在临终关怀中,专业工作者鼓励推动所谓的“四道人生”——道谢、道爱、道歉、道别。因为唯有在关系真正走向完成与释怀时,生者与逝者才能真正地各自“安息”。
“大多数中国年轻子女实际上还经历着另一重隐性的压力,那就是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在经历父母死亡和承担家庭责任重担这类沉重的人生课题时,他们不得不孤独地面对这一切……没有人跟你商量,没有人跟你有一样的感受。”
《与哀伤共处》作者李昀鋆
以下为对话实录:
观察者网:昀鋆好,您提到访谈前曾怀疑这项研究是否有意义,后来是什么让您坚定要完成这项研究的呢?
李昀鋆:我从没怀疑过“要不要做”,只是时常怀疑“做了会不会有用”,毕竟在学术界,存在很多我们自己都觉得“没啥用”的“学术垃圾”(笑),但我太想知道“哀伤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对我来说真正难的,不是完成研究,而是书的出版。严格来说,博士论文完成了,“多走一公里”完全可以放弃,一开始也确实找不到出版渠道,甚至敲下出版的事情后,都有整整一年没进展,我都不敢跟朋友说出书这件事,怕有变数。让我继续往前走的,是一路上遇到的许多温暖的回应。比如某位研究对象一直把出版计划放在心上,是她牵线,才让这本书有了出版可能,还有受访对象把我们多年聊天记录全部保存下来,给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出版社的同事们也一直鼓励我,给我这个不愿意“走到台前”的I人打气。
这段时间,我收到了很多邮件,读者很用心地去我们社工系的官网找到我的电子邮箱,给我写信说他们和离世的父/母的故事。有些信很长,很细腻地讲述他们如何一路走到今天,也有不少人表达共鸣和感谢,甚至愿意提供联系方式,希望能参与到未来的研究中,我一一回信了。我们最初的期待达成了,就是希望让更多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感受到,他们不是一个人,他们的哀伤并不是不正常的。我感觉这个目标的实现情况很好耶。
有一位还提到,TA听到一些年纪更长的丧偶者,其实也依然会“追问答案”、仍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死亡会发生”。我觉得这是很珍贵的反馈,也让我相信哀伤的经验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只是我们以往太少关注了,所以没有那些珍贵的故事。
让李昀鋆印象深刻的读者评论
观察者网:这本书存在不少学术概念和统计表格,您考虑过减少学术表达吗?会不会担心它们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
李昀鋆:我在出版社的建议下删掉了原博士论文的前四章,超过8万字,最后重写了一个18000字的序言,所以其实我已经很努力地在减少学术表达了(笑)。关于每一章的结构,尤其是每一个小点,我都画了图表来总结,这其实是我博士导师的建议,为了让读者脑海中有一张“地图”,不至于迷路。我觉得保留这些设计是有帮助的。
当然我也承认,我的语言表达未必是最“文艺”或最“通俗”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型本来就是博士论文,另一方面我确实不是专业的作家。在豆瓣看到很多评论之后,我其实也感觉很愧疚,我是超级敏感型人格,所以在语言上可能不算是读者心中最理想的那一种表达方式。
标签 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 王雨清 
-
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2025-04-30 15:14 新潮观鱼 -
对话孙俪:诠释不完美中年人,生活不给你矫情的时间
2025-04-28 12:19 新潮观鱼 -
“内地电影票房过亿那一刻,香港电影就被颠覆了”
2025-04-19 15:05 新潮观鱼 -
《世界记忆名录》上新!我国三项文献遗产入选
2025-04-17 19:45 -
“大咖出山”依然六连扑,长剧要完了?
2025-04-14 12:41 新潮观鱼 -
TVB总经理:内地观众的情怀,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2025-04-11 15:16 新潮观鱼 -
对话《黄雀》编剧:不会美化罪犯,创作应有底线
2025-03-31 08:23 新潮观鱼 -
英军战俘后人:终于明白父亲为何不让买日货
2025-03-19 15:23 新潮观鱼 -
斯内普也变黑人了?那他被霸凌的情节……
2025-03-17 11:30 新潮观鱼 -
花14亿,他还是救不了韩国人的科幻梦
2025-03-15 14:39 新潮观鱼 -
春季档期能靠“她们”盘活吗?
2025-03-07 13:35 新潮观鱼 -
毒枭、变性、出轨、同性恋…要素拉满的《艾米莉亚·佩雷斯》和奥斯卡
2025-03-06 14:14 -
《生息之地》柏林电影节获奖,为什么又是农村片?
2025-02-26 15:40 新潮观鱼 -
哪吒“出海踏路”,好莱坞发行垄断如何破?
2025-02-20 20:30 新潮观鱼 -
对话陈思诚:这一次,我想撕开“文明”的虚伪
2025-02-18 14:31 新潮观鱼 -
《哪吒2》破百亿了,我们都参与了这个大项目!
2025-02-12 19:35 新潮观鱼 -
这是演技综艺还是“劣迹演员洗白大会”?
2025-02-12 12:36 新潮观鱼 -
《哪吒2》《唐探1900》都在讽刺它?
2025-02-07 14:59 新潮观鱼 -
我想拍中式超级英雄,但……
2025-01-27 08:22 新潮观鱼 -
访谈︱浦嘉骐、林黎: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之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失于我身——赵堡太极拳的文化传承
2025-01-23 20:59
相关推荐 -
-
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评论 53美乌终于签了矿产协议,最后一刻仍在“拉扯” 评论 208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特朗普嘴硬:关税没错 评论 120“损失惨重的100天”,他俩会掰吗? 评论 87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评论 313最新闻 Hot
-
挑起对华贸易战,“特朗普让美国娃准备:为国牺牲”
-
内阁“鼓掌欢送”,特朗普:委屈你了
-
为什么丧亲也成了婚恋中的“劣势”?
-
日本急着跟特朗普签协议:中国都说你不可靠啦
-
美乌终于签了矿产协议,最后一刻仍在“拉扯”
-
黄仁勋劝特朗普:得改,中国紧追其后
-
爱尔兰瑞安航空想买C919,美国有人先跳起来
-
特朗普:他们都讨厌我
-
“美国鼓励印巴合作”
-
美国一季度GDP萎缩0.3%,特朗普嘴硬:关税没错
-
“如果没有人口大国愿意派遣兵力,这一计划将是死路一条”
-
泽连斯基暗示要袭击俄胜利日阅兵式?俄方回应
-
“美国负债超33万亿美元,没钱补贴欧洲了”
-
“纺织业是过去式,美国不需要”,业界怒了
-
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
“上台100天,说100个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