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
严珊珊.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55:26观察者网:您2021年发表的文章《花了6个月,我们在西安市中心建了一所不网红的图书馆》传播度很广,标题里“不网红”三个字触到了当下社会的“痛点”。社交平台常常会出现“XX地最美图书馆打卡攻略”“图书馆氛围感照片”的热门内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杨素秋:一所图书馆的外形跟一个人的外形有相似之处,人可以注意自己的外表,想要整洁、懂一点搭配,无可厚非。但如果人过度注意外表,每天花很多时间在外壳上,而不是往内心,就会有问题。图书馆也一样,建图书馆的时候我就说“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我们当时经费太少,在皮囊和灵魂之间选择了灵魂,但如果经费多一点,我也想把图书馆的外表做得好看一点,但不要过度,过度就太奢靡,会浪费纳税人的钱。
所以,如果图书馆既有“网红”的外表,又有优质藏书和质量比较高的阅读活动,那就很好,像电影“叫好又叫座”一样。我们也希望全面发展,但往往难以实现。
观察者网:这本书用大量笔墨描绘您朋友们所关注的问题,比如武侠题材的式微、培养当代学生书法爱好的难度、成年低智人群的边缘性等等,在您看来,这些广泛的话题如何服务于这本书的主题?
杨素秋:有人看的时候也会说,这些问题会不会有一点散,会不会离开了故事的主线?但我不是随随便便把这些人写进书的,他们是帮我提供图书馆书目的人。我会写他们为什么提供这些书单,这些书籍如何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改变他们的想法甚至人生。我想让大家看看这么多可爱的读书人的故事,读者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书籍是如何滋养人的。这不用我去说教,我也不想在书里给读者一个固定答案,或者向他们灌输我的想法。
观察者网:不少人觉得图书管理员是一份“清闲”的工作,但您在书中提到,他们常常要为图书以外的事加班,比如疫苗接种率指标、创文明城市活动等。据您观察,这种工作占馆员总体工作量的比重是多少?对于那些想要去图书馆工作的人,您有什么建议?
杨素秋:对馆员来说,占比应该是20%左右,对馆长来说,在50%以上,馆长要开各种各样的会,迎接各类检查。
好多人对图书馆的工作有误解,想象那个地方就是喝茶、看报、混日子,但实际上不是。如果只是想要来躺平,那躺不了,有很多事要做。而且如果真让你躺平,你慢慢也会觉得日子很无聊,工作很空虚。我的建议是,如果一个人喜欢读书,喜欢做图书推广等与读书有关的活动,那就适合这个岗位,也会做得特别带劲。如果有些人只是躲避忙碌,想要过一份清闲的生活,还真不一定适合。
我还想和年轻人说一点,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方式,工作会让你跟他人之间产生一种深的联结,他人不一定是同事,还可能是走进图书馆的群众。你可能会跟他人产生一种情感联结或者思想联结,当这种联结增加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
2021年春天,碑林区图书馆安装门头
观察者网:在您所在的高校,擅长授课的老师想要提升职称有什么通道?
杨素秋:学校有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两种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发表的论文可以少一点,教学上的获奖得多一点,加分项目包括讲课比赛、跟学生一起做的教学改革、MOOC(慕课,高校公开课平台) 等等。
其实我不太擅长弄项目,也不太擅长写学术论文,并不是我懒,我认真写了,但容易被退稿。退稿理由都相似,编辑觉得我写作方式没有转过来,情感太充沛,很注意文笔,但是理性、规范、框架都不是特别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让我改。我改起来也比较难,所以发的论文也少。
后来我们学校有一个政策,凡是讲课比赛拿过全校第一的,就可以评副教授,讲课比赛一年一次,还是有机会的。我拿了好几次第一,就给我评上了。我觉得也是学校善待我。
观察者网:据您观察,在高校职称评价体系普遍向科研成果倾斜的时代,希望好好讲课的老师会被逼着去“卷”论文吗?
杨素秋: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科研当然重要,但老师不能因为忙于科研就糊弄学生。其实科研做得很好的人有能力把课上好,他们可以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放到课堂上。但有些老师只做科研,上课就随便讲讲,有时候一个PPT讲十年,或者给学生随便放点视频,自己去做别的事,这种人比较多,是很糟糕的现象。对高校来说,课堂特别重要,教学强的老师会很受学生欢迎,学生觉得能从老师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观察者网:您会为这本书写续作吗?有规划中的选题吗?
杨素秋:应该不会,人生中再来挂职建一个图书馆的机会基本不可能有。不过我也在想,以后去挂职当一次副县长,写一本在县上当芝麻官的札记,这是有可能的。我也许会写别的题材,总之我还会写,而且我觉得写纪实文学很有意思,停不下来。
目前还没有规划中的选题,还在积累,不会很快再出一本。因为非虚构作品得“榨”自己的生命体验,不能凭想象去罗织一个故事,一切都得来自于真实经历,所以我的产出速度不会太快。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著,2024年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图书馆- 责任编辑: 严珊珊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
《无穷之路3》走进新疆西藏,“想对西方观众说,百闻不如一见”
2023-11-05 13:51 文化
相关推荐 -
-
最新闻 Hot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中断访美行程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
特朗普:我把自己P成了教皇
-
中国限制,稀土价格涨三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