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伟民、吴铮强:后世所说的“宋儒精神”,究竟是什么?
最后更新: 2020-11-10 15:21:27导读近年来,宋史热在互联网世界逐步兴起。曾有人提问:你最想生活在中国哪个朝代?不少答主给出的答案是宋代。理由则是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发达、文人幸福指数高,等等。宋代文人文化是一个颇值得挖掘的话题,下文即节选自新版《宋朝简史》,揭示了宋代读书人的一些面相:
【文/包伟民、吴铮强】
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而形成一个新型的士人阶层,是宋代社会结构变迁中引人注目的特征。
科举考试是宋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途径。科举指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官员选拔制度。科举有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科等不同的科目。
贡举即常科,是科举制中最主要的科目,主要考察应试者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以及写作水平。北宋前期,贡举又分为进士、明经、诸科等科目。
武举是选拔武官的科目。
制举也称特科,是因皇帝下诏而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用于选拔特殊人才,科目较杂,如真宗景德二年(1005)曾设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武足安边科、洞明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史称“景德六科”。
词科包括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及词学科等,主要考察各种文书写作。
童子科是为15岁以下少儿举行的科目。
宋代300余年间,共开贡举118榜,所取正奏名、特奏名共约11万人,开武举77榜,所取约2500余人,制举取士仅40人,词科取士1092人,童子科取士约300余人,平均每年取士约360人。这一数字不但远胜唐、五代,元、明、清三朝也不能及,可谓空前绝后。宋代庞大的官僚系统,特别是高级文官,主要通过进士科选拔。据统计,北宋共有宰相71人,进士出身65人,其余宰执大臣153人,进士出身139人,南宋时比例更高。
常科中,明经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诸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贡举科目减少至只保留进士一科。
宋代贡举原则上向所有的男性平民开放,士子可以自由报名参加,但也有一些具体的限制:一是不能有犯罪与严重违反礼教、伦理的记录;二是限制僧道、胥吏、工商业者以及军卒应举,但至少对工商业者的限制并不严格,允许工商杂类确有才能者参加科举;三是限制身体有残疾者应举。北宋后期曾推行三舍法,朝廷从学校中取士,只有取得太学生的资格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贡举实行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选拔。解试包括州试(乡试)、转运使司试(漕试)、国子监试(太学试)几种途径,一般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或“秋赋”。一般科考之年八月十五日开考,连考三天,逐场淘汰。各州解试,进士一般由诸州判官主考,诸科由录事参军主考。通过解试获得解额(录取名额)的举子,由诸州府、转运使司、国子监等送到礼部参加省试。省试不中,一般下次仍需参加解试。
榜下争婿 《知否》剧照
省试在尚书省礼部贡院举行,又称礼部试。宋初科举每年举行,后来两年、三年或四年不定,英宗治平三年(1066)起三年一贡举,逐成定制。获得解额的举子当年冬季聚集于京城,写家状、年龄、籍贯、参加科举次数等,向礼部报到,次年春季选日参加省试。朝廷委派权知贡举一至二名作为主考官,同时委派权同知贡举二至三名协助。省试连考三场,分场淘汰。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参加殿试。南宋时,为照顾远离临安府的四川举人,在四川举办类省试,简称类试。
殿试亦称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唐武则天时就曾举行,并非常制。宋代殿试始于太祖开宝六年(973),是年知贡举李昉录用才质平庸的同乡,落第举人徐士廉等击登闻鼓指控李昉徇私,赵匡胤遂在讲武殿复试新及第进士及落第举人195人,重新录取进士26人,诸科101人。
此后殿试成为定制,最初对省试奏名仍有较高淘汰率,自嘉祐二年(1057)起不再淘汰省试合格者,只是重新排定名次。殿试编排录取者名次,前10名由皇帝最终确定。宋代进士科录取一般分为五甲(等),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南宋后期起,民间始有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的称法。
进士科考试的内容,宋代前后变化较大。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进士科主要以诗赋取人。仁宗朝,策、论的优劣也作为参考。熙宁四年(1071)改革贡举,废除诗赋、帖经、墨义,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每试考四场,第一场考本经大义10道,第二场考兼经大义10道,第三场考论1首,第四场考时务策,元祐年间又兼考诗赋,南宋时进士科一般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
这里所谓帖经指有关儒家经典的填空题;墨义指以简答的形式考察儒家经典及注疏的内容;大义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以注疏为标准答案,可以自由组织语言;论是对某一主题的阐释;策是提出时政对策。宋代进士科考试逐渐废除单纯背诵类的内容,不再以诗赋作为评判优劣的主要标准,加强对儒学义理与事务对策的考察。
- 原标题:科举制度与新型士人的成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央视首次公开毛岸英一段珍贵影像
2020-10-23 09:48 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0-08-29 11:07 -
专访谢晋元将军之子谢继民,听他讲述《八佰》背后的故事
2020-08-15 10:03 -
《北史》中鲜有美人故事,鲜卑人真的颜值不在线吗?
2020-07-20 07:36 -
从全民族抗战汲取复兴力量,习近平这样论述
2020-07-08 12:59 -
不忘“七七事变”,听习近平这样论述“战争与和平”
2020-07-08 08:56 -
83年前的今天,危急!危急!危急!
2020-07-07 08:31 -
台湾学者否认原住民来自大陆,然而我们有一个直接证据…
2020-06-27 08:16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相关推荐 -
美企急电:快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评论 109“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评论 88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评论 101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评论 64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