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木:亚洲古地理与中华民族发祥(上)
最后更新: 2020-05-28 17:49:00注释:
[1] “世界历史”,黑格尔术语,是指一个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上开放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工业文明以前的历史在他看来只是“历史”,即处于“非历史的、没有开发的精神”阶段的历史,是“非历史的历史”。他以非洲为例说:“我们对于阿非利加洲正确认识的,仍是那个‘非历史的、没有开发的精神’,它还包含在单纯自然的状态之内,可是在这里只能算做在世界历史的门限上面。” (参阅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102页。)马克思借用黑格尔术语将前者向后者的转变称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页。)
[2]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载《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3]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言实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年版,第472页。
[5]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载《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6]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载《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7]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8]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1831年11月14日去世。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9]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0]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11]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12]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13]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9版,第259页。
[14]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1964年春)。
[15]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16]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西瓦古猿命名先于同期的腊玛古猿,故应取消“腊玛古猿”,使之并入“西瓦古猿”属,作为西瓦古猿的雌性个体。吴汝康:《人类起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载《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10卷第2期。
[17]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1964年)。
[18] 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刘易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利克山区发现一块像人的上颚骨碎片,定名为腊玛古猿。当时认为它可能是人科的成员。后来,在巴基斯坦、土耳其、肯尼亚、希腊、匈牙利、中国也都发现了类似的化石,时代在1400万年~800万年前。
[19] 1956~1957 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开远县小龙潭第三纪褐煤层里,与三棱齿象、利齿猪等化石伴生,两次共发现古猿牙齿化石 10 颗。前一次发现的 5 颗牙齿,是属于同一个下颌的左、右前臼齿和臼齿;后一次发现的是下颌右侧的前臼齿和臼齿。地层年代测定为中新世晚期,距今1500万年。1975 ~ 1980 年,在云南禄丰县石灰坝的第三纪褐煤层里发掘出不少腊玛古猿的化石,具有从猿到人转变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它的形态比开远腊玛古猿更进步,更接近人类的早期类型。含禄丰古猿化石的地层年代,为早上新世晚期或中上新世早期,距今约 800 万年。
[20] 《民族地理杂志》1963年第1期134~135页。
[21] 吴汝康:《禄丰大猿化石分类的修订》,见《人类学学报》1987年,第6卷第4期。
[22] 张兴永、郑良、肖明华:《从开远腊玛古猿的形态特征再论滇中高原与人类起源》,《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23] 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距今180万年。
[24] 贾兰坡,1908年生,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5] 贾兰坡:《有关人类起源的一些问题》,载《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26] 贾兰坡:《我国西南地区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载《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27] 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人类起源与史前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4页。
[28] 刘嘉麟等:《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载《第四纪研究》,1995年第2期,第153页。
[29] 黄万波:《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9页。
[30] 《最后的古猿——揭开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之谜》,载《光明日报》2016年3月12日,见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bk/bkpd_qkyw/bkpd_rdwz/201603/t20160321_2930081.shtml。
[31] 2015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中国贵州省“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原始海绵动物化石,它被命名为“贵州始杯海绵”。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确定了“贵州始杯海绵”所在的磷矿石的年龄,从而确定该海绵生活在6亿年前。海绵动物是整个动物界中最原始的类群,“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全球发现最早且可信的原始动物实体化石。该发现将海绵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原始动物化石》,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11/c83083-26674126.html。
[32] 胡焕庸、陈业裕编著:《世界海陆演化》,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制:《中国古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34] 张双棣撰:《淮南子校译》(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5页。
[35] 参阅刘明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海底地貎》,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36]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下册),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37] 参阅《华力西运动之后海陆分布图(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运动之后海陆分布图(距今年一千万年前)》《第四纪冰期之后海陆分布图(距今一万年前)》,载于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下册),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12、13页。
[38] [英]H.H.拉姆(Lamb)著,汪奕等译:《气候的变迁和发展》,气象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174页。
[39] 《最后的古猿——揭开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之谜》,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3月12日,见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bk/bkpd_qkyw/bkpd_rdwz/201603/t20160321_2930081.shtml。
[40] 《最后的古猿——揭开欧亚大陆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之谜》,载《光明日报》2016年3月12日,见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bk/bkpd_qkyw/bkpd_rdwz/201603/t20160321_2930081.shtml。
[41]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42] “距今11万年前气候寒冷化,冰雪逐渐变成积雪,原本在海洋中的水被储藏在了陆地上,导致海面水位逐渐下沉。距今2.4万年到2万年前之间是海面水位最低的时期,这段时期全球的陆地冰雪据估计有8500万到9800万立方米,相当于海面水位降低了130米。”[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4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制:《中国古地理图集·说明书》,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44] “玉木”,指“玉木冰期”是英文Wurm glacial stage ,也有“维尔姆”“武木”等汉译名称,长期在中国文献中使用,是欧洲阿尔卑斯地区更新世的末次冰期,发生在距今8万~1.1万年间。
[45] [法]帕斯卡尔·阿科特著,李孝琴等译:《气候的历史——从宇宙大爆炸到气候灾难》,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 80页。
[46]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汉地质学院编制:《中国古地理图集·说明书》,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47]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台湾化石系“亚洲第四类猿人”》,http://www.observersnews.com/Neighbors/2015_01_28_307855.shtml。
[48] [日]田家康著,范春飚译:《气候文明史》,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15页。
[49] 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61页。
[50] 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人类的起源》,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51] 张之垣:《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载《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第50页。
[52] 中原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夏商朝曾建都于中原商丘、安阳、郑州等,自汉朝起洛阳、南阳、开封成为王侯将相建都之地。周成王落实武王建都洛邑(今洛阳)计划,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卷四·周本记》)广义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阳,开封,商丘,安阳,郑州,南阳)为中心,辐射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广大平原地区,狭义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53] “22Ma B.P.的高原隆升事件,使高原与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地形反差,同原高度可能达到了对大气环流具有显著作用的1500~2000m的临界高度。”(汤懋苍等2001),转引自张兰生主编:《中国古地理——中国自然环境的形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0页。
[54] 黄万波:《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7页。
[55] 第四纪以来大致可分为四期地质构造运动活动期,相应有四期火山喷发期。第一期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初期,华北、东北等地有玄武岩喷发;第二期早更新世中、晚期,仅见华北地区玄武岩喷发;第三期中更新世中、晚期中国东部、滇西、藏北等地均有强烈玄武岩流喷出。第四期在历史时期的明清之际,中国东、西部火山活动频繁、剧烈,火山岩流仍以玄武岩为主,另有少量安山岩、粗面岩,《中国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40页。
[56] 刘嘉麟等:《近年来中国第四纪研究与全球变化》,载《第四纪研究》1995年第2期,第153页。
[57]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由此导致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缺氧并产生相应的不适应症。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另外,高原上升也导致气温下降。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ºC。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更寒冷。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这种缺氧环境中的人,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及其他诸如神经组织、循环系统、脑生理功能等疾病。
[58] 第四纪大冰期的全球性冰川活动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质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在这些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别被称为冰期(glacial epoch)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epoch)。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万~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万~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万~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ºC~12ºC。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ºC~15ºC。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ºC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ºC。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体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玉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59] “发现南方古猿化石的沉积中有不少火山岩和凝灰岩,表明那时有过火山的喷发。当炽热的熔岩飞速从山坡下倾时,这对南方古猿是一种灾难。”吴汝康:《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55页。
[60] 《云南蒙自马鹿洞新发现新人种股骨——发现古老型人类幸存最晚的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网《中国考古》,http://www.kaogu.cn/cn/xccz/20151221/52480.html。
[61] 《云南沧源发现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我国首次发现“和平文化”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网《中国考古》,http://www.kaogu.cn/cn/xccz/20151229/52605.html。
[62] 20世纪后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在现代人类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两种假说。一些学者主张各地区的现代人都起源于大约15万~20万年前的非洲与古老人类属于不同物种的一种新人类—解剖学意义上的智人或现代人,大约10万年前扩展到世界各地,并完全取代当地的古人类。这种假说被称为“非洲单一起源说”。另一些学者提出“多地区进化说”,认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应该是各地的古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或许曾接受相邻地区的基因贡献,但本土连续演化是主流。近年来中国第四纪年代学取得一定进展,测年技术水平和精确程度都获得了较大提高,一些学者对我国5万至10万年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绝对年代的测定,这些遗址都证明了5万至10万年前中国很多地区都生存着古人类,而不像主张中国人类非洲起源说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这里的早期人类在末次冰期时走向灭绝,距今5万至10万年前这里是“非人区”。参阅刘庆柱主编:《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1949~200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0、93页。
[63] 研究结果于2013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系列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 张晓明(博士生)、祁学斌(副研究员)和杨召辉(博士生)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宿兵研究员和石宏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培育项目以及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来源:《宿兵实验室在东南亚土著人群中发现新的古老母系遗传世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http://www.kiz.cas.cn/xwzx/kydt/201310/t20131015_3954022.html。
[64] 当时的东亚大陆沿海海岸远比今天广阔,它从今天的印度洋、南海北岸一直延伸到台湾岛和朝鲜半岛的东岸;当时广西与海南岛,乃至南洋一些国家,中国大陆与台湾、朝鲜、日本之间全为陆桥连接。
[65] “东亚型”人是刘东生院士在讨论“巫山人”及其生活环境时提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对此提法表示“十分赞成”,同意把东亚地区200万年前后的人属成员概括为“东亚型”人。黄万波:《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66]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还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腊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
[67] 2010年6月3日,中国考古人员在杭州宣布,在浙江省境内发现了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说明,这里在更新世一直适合人类生存,尤其在末次冰期,北方人群因气候非常寒冷可能迁徙到了华南地区。因此,相对北方来说,这里能提供更多的人类延续演化的证据。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参见《中国东南沿海发现一百万年前古人类文化遗存》,http://www.kaogu.cn/cn/xianchangchuanzhenlaoshuju/2013/1026/38964.html。
[68] 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的蒙古人种差异,可参阅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载《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69] 潘其风、韩康信:《中国石器时代人种成分的研究》,载《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93页。
[70] 吴汝康:《古人类学》,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209页。
[71] 转引自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载《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245页。
[72] 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73] 韩康信、潘其风:《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载《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第247页。
[74] 《章太炎全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
[75] 《考古表明六千年前红山文化先民为蒙古人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n/cn/xccz/20141017/47877.html。
[76] 《郭大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直根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http://www.kaogu.cn/cn/kaoguyuandi/kaogusuibi/2015/1110/51950.html。
[77] 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作黄色人种、亚美人种,在世界三大人种中,人口较多。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央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蒙古人种的主要体质特征包括:在肤色方面存在着由较浅到较深的一系列变化,其中间色调为黄色。头发黑色,比较粗硬,绝大多数为直发,胡须少或极少,体毛不发达。面部扁平度很大,颧骨明显突出,脸部宽大。眼裂多较狭窄,眼外角通常明显高于眼内角,内眦皱褶和上眼睑的出现频率较高,尤以北部类型为甚,眼色多呈褐色或黑色,鼻子的宽度中等,鼻根通常比较低矮或中等,唇厚中等,多为凸唇型。
在颅骨的特征上,蒙古人种通常具有很大的鼻颧骨,反映出他们的上面部在水平方向上相当扁平。颧骨比较高、宽,颧骨上颌骨下缘处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眶型普遍偏高。鼻根点凹陷比较浅,除美洲人种外,鼻骨一般比较低平,鼻前棘和犬齿窝的发育较弱。在蒙古人种中,存在着较高的矢状嵴,下颌圆枕和铲形门齿的出现率。在蒙古大人种下面,根据某些体质特征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如下五个小人种:北亚人种、东亚人种、南亚人种、东北亚人种和美洲人种。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韩京霏 
-
重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叙事,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2020-05-05 08:56 -
遥望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如何防疫和治病
2020-04-21 08:28 -
宗教新右翼与当前美国的对华政策
2020-03-07 09:01 中美关系 -
“官僚主义式”政治留下的历史教训,值得警惕
2020-03-03 08:45 -
为什么施政严猛?雍正自己这样解释
2020-03-02 07:27 -
对口支援,疫情下的制度优势
2020-02-12 07:32 新冠肺炎抗疫战 -
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2020-01-18 08:45 考古 -
中国粉丝送礼物的韩国军队,曾被志愿军按地摩擦
2020-01-14 11:04 -
“超历史的”眼光与古典教育
2020-01-14 07:16 -
没有战争,西方怎能“脱胎换骨”?
2020-01-10 07:53 -
为什么我们总迷恋盛唐风华?
2020-01-01 08:44 -
古装剧里“刘海儿”泛滥,历史上到底什么样
2019-12-20 07:46 -
薛绍墓找到了,你还记得昆仑奴的梗吗?
2019-12-19 08:03 -
历朝历代都禁酒,想要畅快喝酒得等到…
2019-12-16 08:04 -
200余件七三一部队罪行新史料首次公开
2019-12-13 20:55 国家公祭日 -
在今天的台湾,“统左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2019-12-11 07:16 台湾 -
日本二战航母“赤城”“加贺”号残骸被确认
2019-10-22 10:27 -
4K修复版《开国大典》10月18日全国上映
2019-10-12 22:41 中国电影 -
反击“中国人种西来说”,他找到了良渚
2019-10-06 15:13 文化 -
关于这支军队的史料甚少,但英雄与牺牲的故事动人心魄
2019-09-24 10:50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