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外资撤离?这些衡量中国开放的指标都过时了
最后更新: 2024-05-09 02:38:01要执行进口促进策略,国内生产要素的价格都要调整。以前我们在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时候,为了吸引外资,土地被以免费或者很低的价格批给外国投资者投资办厂,我们其实并没有获得土地应该有的租金收益。换句话说,租金率是被抑制的。
另外,我们还提供廉价的信贷、廉价的劳动力,人民币汇率也压得很低,以确保我们的出口竞争力。但是,现在我们要开放国内大市场,或者说中国国内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要能够形成,就要允许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更高的收入:工人工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长期维持在很低的水平,土地租金不能那么低,实际利率也不能那么低。
汇率也要升高,这样才有助于进口。如果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现在不是1:7,而是1:5,甚至1:4,我们很多进口的产品就会很便宜;另外劳动力变贵之后,老百姓的购买力才能上去,生活品质也就相应提高了,全世界的优质商品都可以到中国来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这也是公众福利的提升。
以前,我们在执行出口导向策略的时候,生产的东西是卖到海外去的,市场在外面,要素价格被压低,所以就抑制了国内的购买力,国内统一大市场是很难形成的。
观察者网:这其实也是做活国内大循环的策略。
张军:对。我们要形成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发展战略要从出口导向变成进口导向,这意味着原来出口导向采取的那些政策都要进行这个调整,要素的价格都要能够跟经济的名义增长基本匹配。
现在中国经济总量那么大,增长也很快,但是汇率又是那么便宜,土地租金也被压得很低,贷款利率低造成资本错配,浪费了很多资源。
执行进口促进战略之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劳动者工资水平就要提高,这样即有助于国内超大市场的形成,也有助于公众福利的提升
执行进口促进战略、做大对外投资 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观察者网:那么,如果执行进口促进策略之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了: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土地价格也上升了、贷款利率、汇率也上升了,进口产品涌入,中国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也就没了?
张军:我们如果花个10-15年执行进口促进策略,产品价格上去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带来国内购买力的提升,我们企业的产业升级其实也会加快。也就是说,对企业家来说,如果他们没有高附加值的东西,他们在中国市场其实是没办法活下来,因为很多东西都贵了。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要去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低附加值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进口了。开放型的中国的市场,就是要能够大量进口别处生产的东西,与此同时,很多低附加值的产业就可以转移到中低收入国家去了。
换句话说,中国的企业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就是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或外包,然后通过进口再进入中国市场,卖给中国消费者和最终产品的生产者,同时,国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中国经济就会实现真正的结构转型,进入真正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观察者网:是的,我们上个月刚好对话了华坚——家在埃塞俄比亚做女鞋的企业,他们2011年开始在非洲给美国企业做OEM,他们提到,将来也会考虑做自己的品牌,在非洲生产,然后卖到中国。这样做其实还有利于缓解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情况,比如减少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
张军:是的,美国一直打压中国,要求中国经济在需求上要再平衡。什么叫再平衡?就是要国内的消费扩大,吸纳掉货物贸易的盈余。我们的贸易盈余很大,就是因为我们的生产性出口大大高于进口。
如果可以执行进口促进战略,我们就可能实现再平衡,而且,中国本身资源有限,如果那些低附加值产业都转移出去了,我们就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到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上去。同时,中国企业通过大量的对外投资,在海外设厂生产,然后我们可以做大进口。这才是一个大国经济模式。
观察者网:就是说,现在我们要换一个方向,鼓励服装鞋帽等产业的低附加值制造的部分转移出去,过去这些年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这样做了。
张军:如果中国还在按照以往的思路,做中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制造,然后出口到国外,还是在国际上拼谁的价格最低,那么我们的劳动力工资无法提高,利率和汇率都提高不了。如果长期无法打破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锁定”,我们的国内市场就形成不起来,就创造不了自己的市场。
国内消费市场扩大也是如此。扩大市场就是扩大我们的购买力,而消费需求的扩大需要购买力的提升,而购买力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之一——劳动者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观察者网:可见,所谓外资撤离,产业链转移等等并不值得担忧。不过,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投资设厂又面临一个问题,服装企业的绿地投资在非洲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是高科技企业的海外投资,比如说中国一些头部的新能源企业去欧美投资设厂,就会遭遇地缘政治问题,那企业又怎么克服这个障碍呢?
张军:我觉得就像当年日本一样,如果我不能直接把中国产的东西卖到欧美,那我们就绕开,我觉得企业家总是可以寻找到迂回的办法。如果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受限制,那可以在墨西哥投资。我倒觉得企业家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策略的,这个不用担心。
至于中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向外投资可能会受阻,这更多是短期的问题。长期来看,也不是一个问题。
资料来源:Refinitiv、Mergermarket,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对外并购交易,数据包括已宣布但尚未完成的交易,于2023年7月5日下载;安永分析
而且现在的中国跟西方产生摩擦的导火索还是贸易不平衡。如果我们能够将低端制造产业转移到海外,我们的进口增多之后,慢慢我们就成为赤字国了。我们是大国,所以中国未来可能会长期性地成为赤字国。美国作为大国,就是长期保持对全世界的贸易赤字。我们变成赤字国之后,我们14亿人的国内市场对很多国家就会变得很重要。到那个时候他们限制中国海外投资的前提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需要把在自己国家生产的东西卖给我们。
一旦我们成为赤字国,我们的货币就能够很快变成国际货币。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买买买,我们是进口方和大买主,卖家就不得不接受人民币,这样人民币才能迅速国际化。
观察者网:这样的经济转型,就打通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了双循环。
张军:对,就打通了两个市场。现在有很多问题很难解决,就是因为我们的政策还在配合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在支配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所以这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产生矛盾摩擦的一大原因,他们总是认为中国经济需要再平衡,市场还不够开放。
所以现在我们强调开放型世界经济,我觉得可以把它理解为,大家都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么世界经济总体上就是开放性的。
观察者网:对。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到2022年年末是2.75万亿美元,相比较而言,美国同期的存量是6.58万亿美元,相差约3倍。从人口规模的角度来讲,中国做大对外投资的潜力还很大。
张军:如果我们转向进口促进战略,那么我相信未来我们对外投资会有两位数的增长。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吸引外商对内投资和对外出口,将来我们可能要扩大对外投资和促进进口,这样我们的中国经济平衡了,也将进一步缓解地缘政治压力。美国的人均向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是我们的近十倍,从这个指标来看,中国显然还有很大的空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昔日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行贿、受贿案已当庭宣判
2024-05-08 22:54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相关推荐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评论 20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评论 176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评论 153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曾呼吁“不要害怕中国崛起” 评论 116“原来,中国早就有预判” 评论 253最新闻 Hot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
谁将继任教皇?
-
石破茂再发狠:不打算唯命是从
-
国际乒联最新排名:雨果升至男单第3
-
最高竟达3500%!剑指中企,美国又动手了
-
“美国自毁前程,中国肯定乐坏了”
-
男子早高峰爬上猎德大桥顶部,广州交警回应
-
特朗普再次抨击鲍威尔:美国几乎没有通胀,他总是降息太迟
-
“内鬼”李刚,被逮捕
-
“特朗普的‘焦土政策’,将损害苹果和英伟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