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方远:对我而言的陈映真
关键字: 陈映真陈映真去世台湾左派台湾文学两岸统一【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方远】
“对我而言的陈映真”这个篇名在脑海里蕴酿已久,没想到搁到了与陈映真送别之时才落实。
从陈映真2006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讲学期间中风算起,整整卧病了十年,也整整沉默了十年。这段日子,流言蜚语四起,有他过去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片面宣称已经和他“和解”了,也有台湾文学研究界的“大佬”宣称他被中国共产党“软禁”在北京。最常听到的,就是很多人误以为他早已经不在人世间了,比如9月底蓝博洲在北大的讲座上,一位听众起身提问,一开口即云:“陈映真虽然已经过世了……”。在他过世的消息传到两岸三地后,各种恶毒的传言更是不绝于耳,台港媒体说他“客死他乡”、“未能落叶归根”,一位作家发文说“实际上他已经成为统战的人质了”。
台湾友人制作的陈映真纪念海报(李文吉摄)
而这十年,恰恰是我思想变动最为剧烈的阶段,从过去一个“忠党爱国”、言必称大陆为“共匪”的政治早熟者,开始反省、追索被政治与历史迷雾所遮蔽的台湾左眼。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等于是否定了自己过去所有的认识。还记得痛苦的开端,是读大学后的某一天回到高中母校,一位老师关心起我的近况,随后从他座位旁的书架上拿出1991年第一版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要我回去好好的阅读。
现在回想起来,陈映真为《幌马车之歌》所写的序文《美国帝国主义和台湾反共扑杀运动》,应该是我读到他的第一篇文章,“陈映真”这个名字也开始成为我的关注重点。后来我如饥似渴地到处搜罗他的作品,除了已经辑结成套的十五卷本《陈映真作品集》与六卷本《陈映真小说集》(外加一卷《陈映真散文集》),我特别留意他分散在两岸三地不同刊物上的杂文、评论文,以及他为不同作者所写的序文。这些文章尽管主题不同,但内在的逻辑与脉络却是严谨而贯通的,促使世界观正在变动中的我,不断思考着自日据时代以来台湾人民的反抗、白色恐怖肃清对于当下的意义,同时也慢慢地体会怎么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我们所处时代与环境的政经结构,当然还包括了外来的宰制力量,是如何制约着中国两岸的前途与发展。
我从来没有见过陈映真本人,但在思想转折与成形的过程中,却又无时无刻不感觉到陈映真以他敏锐而清晰的洞察力,在一旁不断地推着我往前进。2012年《幌马车之歌》在法律出版社出了大陆版(此前还有台海出版社的版本,但市面上流传不多,少为人知),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我惊讶地发现陈映真所写的序文被拿掉了,书腰上反而多了梁文道与张铁志等人挂名推荐。后来通过管道向出版社询问此事,编辑的回复是:“因为大陆读者对陈映真并不熟悉,所以……”。我并无意给编辑找碴,也没有资格与立场,这个提问大概反映了陈映真对我所产生的与日俱增的影响力。那位编辑的说法,也恰恰体现了两岸之间思想的微妙变化,共享着某种拒斥历史与反省的价值观。
陈映真在五十年代白色恐怖受难者秋祭会场上讲话(李文吉摄)
一个人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仅来自于思想的巨大拉力,应该还包括了情感的积累与张力。我虽然没有见过陈映真,但是一个又一个在陈映真挚友、“毒苹果”诗人施善继先生(我们都叫他施大哥)家里客厅与餐厅畅聊的夜晚,话题除了作家、咖啡、同志与友人之外,施大哥总有意无意地提起他们一家与陈映真一家的来往,稀松平常的生活点滴,料理、藏书与唱片。看到他面露出的表情,我知道他又想念起了远行的“陈大哥”。我们每次都在施大哥家里蹭到午夜时分,但他总越来越起劲,仿佛他口中的“陈大哥”就坐在我们身边。从他的言谈中,也能感觉到他深深地企盼着有一天“陈大哥”还会回到中和,并按下他们家的电铃。我想,我也是这样在期待着。
今年4月陈明忠先生回忆录《无悔》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会场上见到了久违的赵遐秋老师。在同行友人的引见下,终于第一次见到陈映真的夫人陈丽娜女士,我紧张到忘记开口问陈映真的近况,也忘了要求与她合照。印象深刻的是,陈夫人气色很不错,我在心里也估量着陈映真一切安好。
大部分的人对陈映真的认识来自于小说。有的人认同他的文学,却反对他的政治;有的人热爱他的文学,却避谈他的政治。而我则与此相反,先广泛地阅读了他的政论文章,接着才连续读了小说。如此的接近陈映真之路,绝非刻意的安排,而可能是顺着思想转折轨迹的自然前进吧。
1991年陈映真与林书扬(右)参加五‧一游行(李文吉摄)
2004年秋季林怀民《云门舞集》公演《陈映真·风景》前,陈映真为之写下了“文学为的是使丧志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使悲伤的人得着安慰;使沮丧的人恢复勇气……”,我认为这段话背后的精神与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相通的,也就是文学要“为人民服务”。陈映真自己相当清楚,写小说对于他的作用与意义绝对不是“为文学而文学”的虚无飘渺。2004年他在接受香港《文学世纪》的访谈时即明言:“写小说目的很简单,就是宣传,宣传一整代足以谴责眼前犬儒主义世界的一代人。小说的艺术性就是为我的思想服务。我公开承认我是一个意念先行的作家,我公开承认我是一个文学艺术的功利主义者,我公开认为文学是思想意识型态的宣传,我并不以此为耻,问题是你写得好不好”。
文学/小说是陈映真介入现实、雄辩其思想立场的方法,而不是目的。就如同施善继所说:“只选择阅读陈映真的小说,避拒他的文论,只有管窥难照全豹。可以只读鲁迅的小说,而不碰触他心力交瘁的巨量杂文?”(《毒苹果札记:冷箭》,2011年7月9日)我也认同文学的力量容易让人亲近,但接受文字却又拒绝思想,如何夸谈对于作家的喜爱,又或只能矫情地说出“他的作品价值不应以政治归属和私人生活来评断”之类的话,反而更加证明了陈映真的思想、政治与立场是不可能绕过去的大山。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