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2021年全球科学航天大项目,中国什么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球重要的空间科学任务发射近十次,中国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就是其中之一。该空间站配置了超冷原子、高精度时频、高微重力等十三个科学实验柜,可开展空间生命、流体燃烧、材料、基础物理等研究和实验。[全文]
-
“九章”是不是计算机?
这些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请仔细想一想,难道九章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吗?为什么九章能发《Science》,而拿手电筒乱照或者点爆竹不能发任何科学杂志?[全文]
-
中国科学曾经落后,但我们要自信能在未来领先
当我们说中国古代的科技很先进的时候,我们指的是技术!中国的技术,确实曾经是领先的,后来落后了,明朝引进欧洲的红衣大炮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而在科学方面,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呢?回答是: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领先过![全文]
-
韩春雨撤稿一周年,大家还在拭目以待
在科学方面,韩春雨的实验有没有做出来过,这个方向有没有继续研究的价值,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在个人品德方面,韩春雨的表现基本上已经可以定论了:非常令人失望。[全文]
-
“只写答案不给分”,这真的是为你好!
王师傅卖鞋,一双鞋进价30元,甩卖20元。有顾客来买鞋,给张50元,王师傅没零钱,跟邻居换钱后找给顾客30元。事后邻居发现钱是假的,王师傅只好又赔了邻居50元。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全文]
-
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科普”
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文章和面向群众的过于粗浅而往往不准确的文章之间,我们的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档,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读者,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什么叫做“值得科普的读者”?[全文]
-
量子保密通信好与坏?别把“李鬼”当“李逵”
后量子密码术是个活跃的研究领域,但没有在原理层面证明任何一个公钥密码体制可以抵抗量子计算机甚至经典计算机。量子密码术是目前唯一能从原理上证明安全性的密码体制。 公众对量子通信应该有正确的概念,杜绝资本和舆论炒作,才有利于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全文]
-
韩春雨撤了论文,但撤不了科学之思
近日《自然·生物技术》撤回韩春雨副教授团队去年发表的论文。一年多后,这场戏剧性事件终于给出了一个科学方面的阶段性结论。 这件事,对韩春雨个人的分析又可以分为科学上和人品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韩春雨做的恐怕都不让人信服。[全文]
-
除了作者和编辑,“撤稿事件”的板子还应该打谁?
近日,《肿瘤生物学》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撤稿107篇论文,被撤论文全部来自中国。对作弊固然应强烈抨击,但同时也可看出,这样的作弊手段很低级,应该很容易被发现。那么?当初该杂志为何当初没有发现,却出现了大规模的“放水”行为?[全文]
-
杨振宁、姚期智恢复中国国籍,不亦宜乎
许多科学家当年加入外国籍,是历史条件造成的纠结。现在中国国势蒸蒸日上,尊师重道之风大盛,物质条件在许多方面也不逊于美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都可按正常的路数做,不再需要纠结。正如姚期智所说:“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全文]
-
在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中国走到了哪一步
最近,我国在核聚变领域连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研制的核聚变堆核心部件在国际上率先通过认证即是典型一例。目前各国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还有诸多难点要克服,但我国这几次突破看似是“一小步”,却很可能是未来迈向“星辰大海”过程中的一大步。 [全文]
-
玩游戏还能为量子力学作贡献?马上来一发
现在媒体整天报中国在量子科技方面取得进展,一会是量子卫星上天,一会是量子通信线路开通,都是量子力学的应用。可见检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有多重要了?现在有个“大贝尔实验”,全世界动员志愿者参与,目标3万人。只需玩个在线游戏,就能全世界的科学界作贡献![全文]
-
工匠精神可没提倡“守得住清贫”
“工匠精神”一词在舆论场中常被过度解读。某些情况下,把本该理解为负面的事给解释成了正面;在另一些情况下,工匠精神掩盖不了、甚至还加重了大方向的失败。其实,工匠精神本来很简单,只要回归原意,就能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及如何去培养工匠精神。[全文]
-
建设网络强国:印度不行,英法德日也不行
哪些国家能算“网络强国”?美国当然是了。来看其他国家:日本是吗?德国是吗?英国是吗?法国是吗?俄罗斯是吗?回答:都不是。天下网络强国,唯美国与中国耳。[全文]
-
这些否定量子通信的说法,都错了
世界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引起轰动的同时,舆论界对量子通信的质疑也掀起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原理不通,有人认为它只是个摆设,更有甚者怀疑这是个骗局。面对这些错误的否定之声,科学界应该做出专业准确的回应。[全文]
-
韩春雨究竟做了什么——一场我们身边的科技革命
“就是你的内心一定要是一个什么,比如我的内心,即使没有发这篇文章,即使大家不知道有韩春雨这个人,我的自我认同一直是科学家,而不是科学工作者。”2016年5月,中国最热的科技新闻人物是韩春雨博士,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有媒体评价他的成果是“诺贝尔级”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