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亮:聆听人民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思考政治经济学的现世魅力
关键字: 政治政治经济学人民大学人大经济学院经济学放假马克思主义面向决策者——操作性
面向学院和官员,能够指导实际工作最重要,为此要平衡逻辑严密与传播效能。
近几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因为《21世纪资本论》而名声大噪,也影响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决策。不过关于其方法到底能不能比肩马克思《资本论》,也有很多批评。
报告会现场,刘凤义教授谈到皮凯蒂效应,说:“从经验角度来讲,皮凯帝的东西经验性非常强。但是从理论角度来讲,或者是理论和经验有机结合角度来讲,皮凯帝是不成功的,因为他的经验和理论之间实际上是矛盾的,或者是不衔接的。从结论上来讲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从方法和理论上来讲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他从巴柯尔和大卫·科兹关于资本积累与利润率关系的研究对皮凯蒂做了批评,颇有启发。
不过皮凯蒂的影响无与伦比,做到了很多学者多年来做不到的事情,重新引发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并影响到政府政策。虽然逻辑不严密,但我宁可认为这是一种话语策略。而追求论文体的逻辑正确,有时候就像在美国已经令人生厌的政治正确一样,催生了相反效果。
红极一时的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特朗普:我就不讲政治正确!(设计台词)
青年学者王生升说:“我们参加了一些调研,可以感受到党中央对政治经济学重要性的判断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西方经济学取得了话语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尽管不断批评西方经济学是一个错误的思潮,但它总是给你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这些对策用起来很可能有大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当一个人处于困难的时候,总希望有抓手。这时候你无论给他提供什么东西,他都愿意尝试。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方向就是要思考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做出一个总结,同时对我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党和国家未来提出政策建议,我想这是我们政治经济学在现时代发展的更重要任务。”
政治经济学不能沦为媒体经济学一样的清流。能指导实践,首先要向实践学习。请官员校友回来和师生交流是人大经济学院的特色。在“处长治国”的现状下,这类中层官员学者掌握了很多实践知识干货。中国经济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超出了西方经济学的解释范畴,以至于挑战了华盛顿共识的教条。敢于说出这种经验,就是一种大政治。这有赖于无数有志者的努力。
遗憾的是本次报告会较少听见科技革命带来的思考,只有泛泛提到科技强国和互联网+。第二天我参加了新智元人工智能精英大会,启发很多,与会者谈到现在一个人身上最多只有手机、Pad和穿戴设备几个链接接入信息网络,不久的未来一个人身上会有一千个链接接入大数据智能网络。在我看来,未来缺少链接的人就将成为链接无产阶级,而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也将严重冲击现有社会生产方式。这些恐怕需要尽快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者的视野。
面向大众——话语权
皮凯蒂在影响政府的同时也收获了大众阅读量。关键在于切中大众痛点——无法掩盖的贫富差距扩大。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个人化和市场化居主流的时代。大部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世俗的,正确的知识也要能转化为现世生活的热情。
在会议同一天,一首90后创作的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朋友圈热传。很多普通读者表示惊喜和感动,很多学者也纷纷转发。
歌中唱到,“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本打算过了就算,书再也不念。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
惊喜的一面在于,马克思的幽灵永远无法被世俗和曲解所消灭,总会重返。不过在我看来也没那么惊喜,接下来的歌词里穿梭着“自由”、“真理”、“信仰”、“孤舟”和“不屑权谋”。我感觉,如果把歌词中的马克思替换成鲁迅甚至替换成马克思的对手安兰德,也毫不违和。很快,北青报“青阅读”对歌词作者的专访证明了我的感觉,歌词作者说:“没读过原著。但是认真看了电视台做的节目。”
而安兰德这位从苏联跑到美国去的女子,其文学作品背后表述的也是一种政治经济学,一种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匹配的意识形态(虽然标榜为客观理性主义)。这位一到纽约就被摩天大楼景观征服的一介文人,汤唯遇上西雅图一般,再反过来去传染那些和她境遇类似的洞穴个体。有多少青年才俊在自发阅读她的著作,不停地塑造自己的“内面”风格。年轻的心灵,还没有对外发光,就沦为镜中的火焰。看安兰德粉丝们的文字,有一种如花般的尸体之美。他们不影响事实,只是互相影响,一个人就能zuo上天,写出各种“细节”文章来彼此塑造。
尸如花
安兰德的读者大部分时候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工具,但是通过这种意识形态把自己想象成主人,以自己的心灵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来虚构自我,形成一种我行我素的利己主义风格。
安兰德指引了格林斯潘的成功,当然也指引了更多人把不那么有意义的生活想象的有意义。马克思指引下的政治经济学,出产了很多批判观点,问题是安兰德直接指导个人怎么塑造心灵,从而变成了一种伦理支撑,一种生活美学。
朱安东教授说:“大家有兴趣看看2013年1月号的《心理学进展》杂志,北师大有一个学者和另外一个学者合作调查,调查财经类和非财经类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变化,主要看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大家猜猜看会有差别吗?大一新生没有差别,但是到大三的时候,财经类的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要显著低于非财经类学生。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天天学经济,天天给你重复人都是自私的,既然你都是自私的,我凭什么信任你?”听起来是个类似《三体》黑暗森林的故事。
那么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和美学魅力呢?它是平凡无趣的吗?它是面向主事者而不是所有人的吗?它是让人清醒的吗?这样会让生活更好吗?它是因为揭穿皇帝新衣而每每被排斥的吗?
想起王朔的小说标题“看上去很美”。深刻的政治经济学的美学意义大概在于告诉人们: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下面也许满是虱子,而看上去不那么美的东西却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有些东西无法指望市场,市场只会追捧西方经济学,就像大妈追捧P2P,骗光了都要为别人数钱。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必须由有志精英来推动。
我同样被谢富胜教授掷地有声的演讲态度吸引,他对马克思的论述很有趣——
尽管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你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学者不一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
很多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制度的,现在它已经成了一个类型学。它为什么这样演变,背后矛盾是什么,怎么走到今天的局面?不搞清楚这个,就是类型学的一个自动排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证的,他告诉你们资本主义是什么。我们长期以来说马克思批判剥削,但我们看《资本论》哪里批判剥削了?马克思要批判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把本质和现象混淆了,而不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解释,可能我们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既有批判也有建设的学科,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
我看到一种在反思中建设政治经济学学科的态度。也许,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思想、伦理、美学魅力应该是像海因里希·伯尔对马克思的评论那样——“思想战胜了他的智慧,征服了他的信念,理智以思想锻造他的良心;这是一串链条,他无法挣脱它;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只有屈服于它,然后才能战而胜之。”
期待4月8日开班的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高级研修班有更多干货。
发布会现场
转陈平教授评论:政治经济学必须和西方经济学竞争和对话才能发展。中国经济学要获得世界经济学的话语权,必须面对当代问题自主创新,走出西方模仿经济学、官方注释经济学、媒体民粹经济学的老路,像马克思那样提出基本问题,像凯恩斯那样理解国际政治,像熊比特那样重视技术创新,像毛泽东那样重视调查研究和战略战术,像邓小平那样敢于直面难题。中国经济学才有希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暴政!”哈佛禁令引众怒,中国学生不敢离校 评论 30加州州长急眼:中国躺赢了,你们到底站哪边? 评论 53直播:美国新一轮“弃台论”,不同寻常 评论 7“美国想拉盟友对中国搞联合关税,G7没讨论” 评论 167最新闻 Hot
-
“暴政!”哈佛禁令引众怒,中国学生不敢离校
-
欧盟拒绝回应,贝森特补刀
-
加州州长急眼:中国躺赢了,你们到底站哪边?
-
美方直说了:中国太强,“金穹”是为了做准备…
-
“谈判毫无进展!建议6月1日起对欧盟征50%关税”
-
特朗普撂狠话,苹果盘前跳水
-
“华盛顿死了2人,但加沙死了5万人,昨晚又有多少孩子被饿死?”
-
“战场转向,中国将再次占据先机”
-
火速被叫停!
-
“87%靠中俄设计 ”,特朗普又要整“紧急状态”了
-
“中美关系缓和新迹象”
-
“前所未有”,韩国首尔现“滚回中国”反华抗议
-
普京再提“缓冲区”:在推进了
-
1票险胜!特朗普“大而美”法案在众议院过关,债务上限+29万亿
-
美华裔教授: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因自己的民族被迫卖房
-
石破茂与特朗普通话45分钟:他打给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