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亮:往事并不如烟| 从1979年美国人伊朗撤侨到今日中国人也门撤侨
关键字: 也门撤侨中国也门撤侨美国在伊朗撤侨逃离德黑兰中国战舰也门撤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中国为什么要去也门撤侨布热津斯基沙利文大使一系列划时代的大事件正从我们面前流过,但本文只是一篇即兴小文章。
也门撤侨看似小插曲,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发生在中东变乱、全球危机、中国深化改革并宣布一带一路战略、亚投行门槛踏破水落石出之时。当然,它仍然是一件小事,只是绝不仅是一个国际关系事件,还涉及到中国人的情感变化。请看,朋友圈里以往不太关心政治的朋友是不是纷纷转发关于亚投行成员国的戏剧性漫画?是不是纷纷转发也门撤侨乃至利比亚撤侨的前线基层故事?
这些日子我们记住了太多的画面:面对相机惊恐地举起双手投降的叙利亚小女孩、也门中国海军战士的质朴小喇叭、牵着中国女兵手的中国女孩、争相加入亚投行的“八国联军”漫画表情……它们触摸到大国脉搏的细微角落,触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哪怕坚守岁月静好、小我即安的人也不能不感受到一些“历史性”的激动。更重要的,它们是过去历史事件的某种回响。
传统小喇叭
此番美国因为没有撤侨计划,放任美国公民在也门遇难,因而遭到嘲笑。但回顾历史,美国人并非那么值得被嘲笑。美国遇到的事情我们也会遇到。这方面美国人毕竟比我们经历多,衰落中的一哥仍然值得学习。
此时此刻,我不能不想到38年前美国人在伊朗的撤侨行动。发生在那个历史黑洞地区的一系列往事,我不想说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只是想召回一些记忆和通感。真正大国的记忆里装载的从来都不只是本民族的历史,而是“天下”的记忆。
先简单概括一下也门危机。它是阿拉伯之冬和西方体系危机的一个局部结果。当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衰落,当伊斯兰国恐怖主义像癌细胞一样扩散于中东,也门什叶派原教旨胡赛武装趁机兴起。和1979年伊朗的什叶派宗教势力一样,胡塞势力抓住也门议会政府软弱无力治国无方的机会,凭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争取贫民,武装夺权。基地极端分子亦趁机进入也门浑水摸鱼。逊尼派穆斯林主导的沙特不愿看见什叶派做大,不愿看见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决然出兵打击胡赛武装。炸弹乱飞,平民遭殃。当中国人的军舰悄然开到亚丁湾,安静又坚定地接走各国侨民,美国人的脚步却在历史面前迟疑了。也许他们不能不想起1993年的索马里、今天的伊拉克以及1979年的伊朗。
面对相机举起双手“投降”的叙利亚女孩
1979年的伊朗烽烟
1979年伊朗革命与人质危机事件,对于今天的普通大众已经显得遥远,一般网民大概只有通过两年前的美国大片《逃离德黑兰》才对此有一些印象。那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突出了本·阿弗莱特扮演的美国特工的帅气和机智,渲染夸张了伊朗的恐怖气氛,却没有说出多少有份量的东西。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那一年。1979,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德黑兰的摩天大厦却已经鳞次栉比,街头豪车如云,青年男女衣着时尚堪比巴黎。由伊朗二世国王巴列维开启的白色革命是天使,也是魔鬼。巴列维继承父亲礼萨王的遗志,在二战后争取到波斯民族表面上的独立,然后依赖美国支持,压服地方部落势力和清真寺的毛拉们,强化中央集权。从1963年开始,像百日维新一样,政府开始普及教育,扩大妇女权益,引进外资和技术人员,大建工厂,推进现代化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得益于石油提价,伊朗城市聚集起巨大的财富。
1970年代伊朗一景
故事的另一面读者也都能想到。财富背后是贫富差距和世界观的激烈冲突。从农村进城的民工们满目豪宅却只能住在贫民窟。巴列维的“白色革命”从来没有动员和教育基层,那些离开家乡清真寺的农民们被城里的“伤风败俗”惊呆了。世俗化改革及其带来的生活道德变化严重激怒了毛拉阶层,削减清真寺的经费则让他们忍无可忍。与我们的想象不同,毛拉们并不是古老的僵尸,他们的活力恰恰是被现代化所激活。宗教布道很快俘获了贫民的心。被巴列维驱逐出境的宗教领袖霍梅尼还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新媒体技术”——录音带,用这个办法把自己的声音传遍伊朗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巴列维的妹妹和当时美国驻伊朗大使沙利文都认为,伊朗的高速现代化超出了伊朗国情承受能力,农村混乱的土改反而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与此同时,国王家族却积聚了巨额财富。面对不时发生的骚乱,美国人帮助伊朗建立了类似中情局的萨瓦克组织以强化统治。但卡特总统上台后开始大搞人权外交,要求巴列维开放政治,改善人权。巴列维政府毫无群众路线基础,却一味加快政治开放,所以只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把各种猛兽释放出来。沙利文大使称之为“喂鳄鱼”——永远喂不饱。
1978年开始的伊朗动乱看上去是突然发生的。圣城库姆首先发生了宗教骚乱,但库姆一直就是保守派反国王势力的大本营。更引人瞩目的是知识分子。接受西方教育的自由主义世俗派人士要民主要自由,却不懂得人民的需求和藏在人民中间的宗教势力有多么强大。接受苏俄马列主义的左派当然也要革命,不断发动工人运动,客观上配合了毛拉阶级的行动。左翼和自由主义者一样抓不住人民的最主要需求,在谋略上也远不及保守派成熟。自由主义精英掌控着媒体,整天哗众取宠,抨击人权,操纵各种“谣言倒逼真相”,伊朗公主当然是他们的好素材之一。但他们只在乎想象中的理想,却不考虑这样做的实际后果是什么。以至于美国大使事后感慨:他们高呼着人权召回了宗教势力,推翻国王之后反遭宗教势力的严酷镇压处决,却再也喊不出自由民主了。那时的伊朗,不像今天的埃及、也门、突尼斯、利比亚,到有点像2012年的某个“谣言共和国”。
革命箭在弦上,这里先按住不表。关键是,已经置身事内的大国该怎么办?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61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76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7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6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