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耘:人工智能至今仍不是现代科学,人们却热衷用四种做法来粉饰它
【文/谢耘】
“人工智能”一词是在1956年夏天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提出来的。从此,它成为了人类试图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复现人类所具有的智能的这一工作领域的正式学术名称。
但是“人工智能”的开山鼻祖,却并不是这次参会的人,而是大名鼎鼎的图灵。
图灵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原因在于在人们纠缠于如何定义或描述什么是人类的“思考”或所具有的“智能”的时候,他“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于1950年在一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判定机器是否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考”能力的测试方法,即著名的“图灵测试”。
有趣的是这篇《计算机器与智能》的论文并不是发表在科学类杂志上,而是刊登在心灵学会的季刊《心灵(Mind)—心理学与哲学》上(A. Turing,“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Mind》,59(236):第433-460页,1950)。
刊载图灵论文的期刊
图灵测试,简单地说就是让一个人(询问者)只通过键盘与显示器与在另外一个与其严格隔离的房间里的“智能体”对话,这个“智能体”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台机器。对话内容不限。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话,一台机器给出的回答让这个询问者无法确定它是人还是机器,则这台机器便被认为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考”能力,也就是智能。
图灵之并没有限制对话内容,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智能的边界在哪里。
图灵测试示意
由于这个测试过程只通过键盘与显示器进行,所以它将人的“思考能力”与其它特征做了有效的隔离,如文中所说“在人的物质与知识能力之间划了一条鲜明的分割线”;另外询问者只看输入和输出结果,所以这是一个黑箱测试,避开了对机器和人“思考”的内在机制过程这一复杂问题的关注。
图灵在文中针对9个与他立论相关的挑战性问题做了讨论。但是这9个问题中,前8个都不是针对图灵测试本身的疑问,而是针对“机器是否能思考”这个问题的,这是他论文价值的前提。只有第9个所谓的超感知问题与图灵测试有一点关系。但这个问题已经进入到“玄学”领域了,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所以不能认为图灵设想的这些问题是对图灵测试本身的疑问。
70多年来,对于图灵测试有许多讨论,但是所有的讨论似乎都遗漏或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下面这句来自一篇综述性文章的话,典型地反映了这个情况:
“图灵测试的重要特征首先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可操作的智能定义,也就是根据对一些列特定问题的反应来决定一个客体是否是智能体,这就为判断智能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从而避免了有关智能本质的无谓争论。”(宋永刚,“图灵测试:哲学争论及历史地位”,《科学文化评论》,第8卷第6期,第42-57页,2011年)
图灵测试确实是“可操作”的,所以它不是哲学思辨性的。但是它是如上所述的一个遵循“客观标准”的测试吗?这是一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问题。因为现代科学的基础前提便是客观性,离开了客观性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我们不难发现,图灵测试是一种主观评价方法,不是客观性测试。它的“可操作性”让其具有了现实可落地性,但是并没有导致它具有客观性。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用足够多的人去做测试,然后再对这些人的评价结果做平均岂不就消除了个体的主观性了吗?
科学讲的客观性并非此意。科学的客观性是指任何人做同样的测试,结果都是一样的,与具体测试人的主观意识无关,而不是通过对众多测试做“平均”去获得与个体主观判断的无关性。
相对论中讲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的情况可以不一样,这种不同并非缘于观察者的主观意识,而是取决于观察者所处的客观地位(所谓的参照系)。所以这种不同依然具有明确的客观性。
“2014年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一台由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创立的模拟13岁小男孩的人工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通过了‘标志性的’图灵测试。在2014年举行的共有5台超级计算机参赛的图灵测试竞赛上,尤金·古斯特曼设法让测试人相信被测试者33%的答复为人类所为。这一测试成功正逢图灵去世60周年纪念,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图灵测试-百度百科)
2022年大语言模型兴起后,更多的系统“通过了图灵测试”。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公认的“机器已经具有了与人一样的思考能力”的结论,虽然不断流行着各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图灵测试这种黑箱主观评价方法,并不是一种衡量机器是否有与人一样思考能力的具有客观性的科学测试标准或方法。
事实上,在图灵这篇论文开篇的核心便是这样一种主观方法,所以不难理解,论文的后续内容中,还有许多与科学规范要求相悖的论述,比如将猜测当作事实,并且基于猜测和类比去下明确的论断。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图灵写道:“(为了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恐怕根本不需要再增加机器的操作速度。现代机器中那些可以认为相当于(大脑)神经细胞的部件的工作速度大约超过了神经细胞的一千倍。”(“It is probably not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speed of operations of the machines at all. Parts of modern machine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nalogs of nerve cells work about a thousand times faster than the latter.”)
事实上,不要说当初,就是在今天我们对人脑神经细胞到底是怎样工作的依然知之甚微,我们没有掌握多少依据去说计算机中哪些部件的什么功能当于这些细胞的哪些具体功能作用,这些思考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不知是否有意义的粗糙类比;在这个基础上去比较两者的工作速度是没有意义的;而基于这种速度的比较去做进一步的推断,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换句话说,图灵的这个陈述只能算是一些相互关联的有待检验的推测,而不是基于事实的严谨论证的结论。这段话的第一句,确实加了“恐怕”这样的推测字眼,但是后面提供的推测基础的陈述却用了肯定句式,意在陈述确凿的事实。
科学探索中,当然需要做各种推测、猜想、类比等等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未必一定有意义的工作。在探索中,这些工作的必要性与价值毋庸置疑。但是这些工作是探索的过程,不是下科学论断的依据或方法。科学本身,或称科学的论断只能是事实或基于事实与严谨的分析论证结果。
如果作为一篇心理学的论文,那些主观色彩或不严谨可能都不是大问题,因为心理学还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而且这篇文章本来也是发表在心理学刊物上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论文,就会产生众多显性与隐性的不良后果。
不幸的是,后人好像确实把它作为了科学论文来看待,并且被当作了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之作。图灵测试被认为是“为判断智能提供了一个客观标准”,图灵也因提出图灵测试而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不知到这一切是否符合图灵写作此文的初衷。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俄罗斯人认为中国的产品不好”,这说法误解了一个现实
2025-05-21 07:38 解码俄罗斯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2025-05-20 20:46 航空航天 -
重要突破!鸿蒙电脑正式发布
2025-05-19 15:55 科技前沿 -
星辰大海第二站,天问二号为何选它?
2025-05-18 22:45 航空航天 -
2025,中美AI缠斗将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5-05-17 09:28 心智观察所 -
东南亚人群基因密码破译,填补“最后一块拼图”
2025-05-15 06:48 科技前沿 -
超1000公里!全球首例,成功接通
2025-05-14 21:20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
2025-05-14 20:18 航空航天 -
马来西亚半导体的“冰与火之歌”
2025-05-14 15:01 心智观察所 -
国内推力最大液氧甲烷发动机完成首次整机试验
2025-05-13 18:04 航空航天 -
独家对话|李治军:国产操作系统与具身智能的双向奔赴
2025-05-13 12:24 心智观察所 -
打破技术壁垒!我国自主研发机载大气探测设备
2025-05-12 21:27 -
教育部: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
2025-05-12 14:30 中西教育 -
车载通信为何是国产替代的薄弱环节
2025-05-11 09:04 心智观察所 -
我国科学家实现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
2025-05-10 19:19 科技前沿 -
空投测试成功!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技术跨越
2025-05-10 15:01 -
我国自主研制!这一核心部件首次实现
2025-05-10 14:51 中国精造 -
水泥能发电还能储电?我国科学家最新成果公布
2025-05-10 14:51 科技前沿 -
-
我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发布
2025-05-06 15:10
相关推荐 -
日本这回要对美国咬紧牙关不松口了 评论 57“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评论 138“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评论 147“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评论 230“比美国先进20年,但中国稀土业要居安思危” 评论 226最新闻 Hot
-
日本这回要对美国咬紧牙关不松口了
-
为对抗中俄,特朗普砸1750亿美元打造“金穹”
-
“俄方将向中国通报谈判的所有细节”
-
光天化日下,墨西哥首都市长秘书与顾问被枪杀
-
法德喊话欧盟:赶紧取消,不然输给中美
-
日本农相辞职,此前称“从未买过大米,我家大米多到可以卖了”
-
5月LPR下调0.1%,百万30年贷款少还1.96万
-
被指过于“亲华”,李在明:不能全盘押注美国
-
“机智!中方出新招,进一步堵住漏洞”
-
“美国7年级学生相当于中国3年级,中国在嘲笑我们”
-
鲁比奥:美国想和平欧洲却谈战争,“世界颠倒了”
-
跟风美国?日本也要下手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愿与杜特尔特家族和解
-
“谁都不想挂电话” ,美俄元首两小时都聊了啥?
-
雷蒙多焦虑:美国每天都要有“落后中国”的紧迫感
-
“中国提出需求,俄方愿保障:就差技术方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