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专访零壹空间:中国有自己的路 不会照抄SpaceX
关键字: 零壹空间商业航天中国航天高超声速
“我们中国人干起来以后比美国人干的还好!”
观察者网:能介绍一下“零壹空间”公司是怎么创立的吗?
舒畅:我们初创的时候,主要是受国内国外形势的影响,我本人首先是北航学飞行器设计,后来在航天科技集团工作,所以我一直从产业视角来看待这个行业。
当时看到美国SpaceX这些公司的兴起,我最开始冒出来一个想法就是,美国人能做,我们中国人能不能干啊?因为我过去做投资,没有中国人干不成的事,往往我们中国人干起来以后干的比他们还好。
所以我就找了一些优秀的朋友,大家都是素质比较高,学历比较好,在行业内工作多年的年轻人。我们就聊呗,然后就发现一个特别让人兴奋的点:我们国家的体制内,对于要做出SpaceX这样的公司,呼声很强烈。
舒畅和他的火箭
我当时就觉得,我们搞这么一个公司,“人和,地利”都占了。于是,我又去找以前的一些领导,了解下来发现,“天时”也是有的。
2015年的时候,军民融合还没有成为国家战略,但总书记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号召更多民营资本参加到国防建设上来,后来政策环境就更好了。
所以虽然当时风险非常大,但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所以我就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了。
“我们看到了怎么把这个围墙拆掉”
观察者网:贵公司这次展示的综控机,这个产品比国内航天业内用的常用类似产品轻很多,价格也低得多,性能还更好,那么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是通过使用商业元器件等方法的话,能否保证它的可靠性呢?
舒畅:我们的综控机,这个东西从(原来的)一百公斤到(现在的)1.8公斤,价格从几百万到几十万,我们的气动舵面、燃气舵的指令都是用它来发出的。
它的研制技术的来源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核心技术人员,对这一类产品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既看到了原来产品的一些弊端,也看到了怎么把这个围墙拆掉,怎么进行创新,怎么进行集成。另一个来源,是我们国家航天部门以外的,电子工业的发展。比如说我们手机上的这些芯片,就比现在航天常用的386、486要先进很多了。
零壹空间的综控机,重量缩小到原来的近百分之一,价格降低到十分之一
所以我们把这些结合在一起,产品就可以非常小,非常廉价。
至于说您提到的可靠性的问题,航天产品有航天产品的研制规律,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设计、改进和试验。
你比如说,我们这个产品,集成度高,体积小,常常工作在大电流模式,因此产品的低功耗设计和散热设计非常重要。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产品功耗,增强散热效果。经过长时间加电考核,最长持续加电时间超过12小时,累计加电时间超过300个小时,产品均工作正常。
这次试车,也用到了这个产品,通过本次试车试验,初步验证了它的可靠性。后续还将通过高低温等一系列环境试验进一步考核验证产品的可靠性。
“我们依托中国工业,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优势嘛!”
观察者网:您刚才介绍,贵公司现阶段主要面向还是国内市场,满足国内现阶段旺盛的高超声速试验和国内微小卫星发射需求。但也提到,您同时也要进军国际市场。那么目前“国家队”所遇到的美国对我国航天封锁的问题,不允许我们发射有美国部件的航天器的问题,您打算如何解决呢?
舒畅:您说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美国有关于不允许中国发射有美国元件的航天器嘛。这个在微小卫星上问题不大,因为它可以用商业级的元器件。除了一些特定的载荷,比如人家的一个转换器就是更高效,那没办法。但大部分微小卫星的元器件,都是很商业化的。你比如SpaceX不是在亚马逊上买吗,我们国内很多不是从淘宝上淘吗?这些商业化元器件,它是不受限制的。
观察者网:前面您介绍了关于发射场、测控等难题已经可以通过国内政策扶持和国内业界商业合作,以及自行研制核心技术的方式来解决,但还有一个对用户交付的问题。目前国内用的一般都是在轨交付,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推的全面解决方案的方式。那贵公司在卫星交付形式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舒畅:我们和很多国内外的商业伙伴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的交付肯定是在轨交付的,因为火箭是不能运出去的,它属于出口限制产品,所以一定是在中国境内发射。
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新西兰设厂制造的火箭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一枚本国制造的运载火箭,这或许是一种未来可以参考的方案
但在轨交付又分两种,一种是整体解决方案,就是说,卫星也是我们和X院啊,商业卫星公司啊,合作来研制,从研制到发射我们都搞定,用户只管用。另一种模式呢,就是你把你的卫星运到国内来,我们来发射。
这是我国现在做商业发射的两种模式,当然这都是说国家队的,民营公司还没有人走通过。
观察者网:那也就是说您现在计划未来对外国用户的交付方式,其实和国家队并没有很大区别。那未来有没有可能有更多的其他方式呢,例如参考最近美国公司和新西兰合作,在新西兰发射小型商业火箭的模式?
舒畅:这个我不好说,把我们制造的火箭运出国外发射,这涉及“类武器管理”,肯定是不行的,更多合作方式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加以考虑。
不过,我认为新西兰的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可能,它整个火箭的生产和制造都在新西兰。我觉得,按照这种方式,固体发动机的火箭,因为我们技术水平比较高,没有可能,但液体未来有可能。
其实,拿到国内来发射,也不影响用户体验,因为他们就是要卫星打到预定轨道上嘛。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堵开源
-
“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62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2“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26“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8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