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当《静静的顿河》重演
关键字: 乌克兰乌克兰局势乌克兰内战坦克炮射导弹俄罗斯一周军事观察M1111实际上有两种子型号。一种是MRM-KE导弹,该导弹上装有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发射后启动发动机继续加速,以高超音速飞向目标,弹体内装有一根钨合金或贫铀合金弹芯,靠动能击穿坦克装甲。这种导弹所采用的技术过于超前,只进行到“验证高马赫数机动的可能性”这一步就遇到技术瓶颈,被迫中止。
另一种型号是MRM-CE导弹,该导弹没有发动机,依靠高初速达到12000米的最大射程,在弹体内装有化学能破甲战斗部。采用激光半主动/红外成像制导引导头。该导弹的研制较为顺利,2006年进行的试射中,一辆M1A2坦克上发射的MRM-CE导弹击中了8600米外移动中的T-72坦克,这枚导弹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模式。
激光/红外成像双模式制导装置在2007年试射中证明了可行性。但M1111导弹项目于2009年被取消,从此销声匿迹。
美国M1111炮射导弹,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炮射导弹
美国M1A2坦克发射MRM-CE导弹
导弹以高弹道攻顶方式击毁作为靶车的T-72B坦克
美国陆军展示的两种导弹的示意图,可见MRM-CE导弹是没有发动机的,完全依靠其发射时具备的高初速达到远射程
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中国即将列装的新型炮射导弹的设计很可能与美国2006年试射的MRM-CE导弹部分相似,为激光半主动制导的高速炮射导弹,射程8000-12000米,在远距离上可能需要其他平台进行制导。这种导弹的技术水平比俄罗斯、以色列的炮射导弹要高出一截,仅稍落后于美国的实验室水平。
有了这种新导弹,中国坦克可以对远距离上的目标进行精确攻击,不仅可以打击坦克,也可攻击各种碉堡、掩体、火力点等战场目标。此外,美国为MRM-KE导弹设计采用的毫米波半主动制导技术可能也在中国的新导弹上出现,虽然在军报文章里没有提及,但中国99A式主战坦克火炮根部的毫米波雷达天线是一个明显的佐证。此前就有传闻称中国已经研制了一种反直升机制导坦克炮弹,采用毫米波雷达制导,在接近目标时提前引爆并释放出大量钨制杀伤破片覆盖目标(类似瑞士AHEAD弹杀伤机理,也可用来攻击大面积的软目标,如步兵,无防护的车辆等)。考虑到目前流行的反直升机导弹,如俄制“铠甲S1”所配用的导弹实际上就可以视为一发高速飞行的制导炮弹,这种想法的可行性很高。
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有两种新型炮射导弹,一种是激光制导,用于攻击坦克和地面目标,一种是毫米波雷达制导,主要用来打击直升机,也可以在必要时用来攻击战场上的软目标。
美国当年取消M1111项目的主要原因:该项目是“未来战斗系统”的子项目,因此随着夭折的“未来战斗”系统一起取消。听起来是个“体制问题”的恶果——其实背后还是钱的问题。红外/激光复合引导头本身就非常昂贵,还要适应超高初速,还要解决高速飞行时气动加热导致红外引导头难以观察目标的问题……这种导弹的成本将相当惊人,即使美国也受不了。而中国导弹取消红外成像功能后,可大幅度简化制导部件结构,降低成本。当然,有得必有失,在对远距离目标作战时,必须有其他平台在前线照射目标。
中国近年来在跟随美国先进技术时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做法,往往砍掉一些美国研制中提出的过高技术要求,而保留其部分核心功能。结果就是许多装备是美国提出概念,甚至制成样品,但却无法实际装备。反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倒是开开心心的用上了砍掉一些可有可无的“洋跃进”功能后的同类装备。比如美国的EFV远征战车和中国的05式水陆坦克,再比如美国的OICW和中国的“拉大栓”步榴霰单兵武器……
让人说什么好呢?笔者耸耸肩:“说我们山寨?你倒是先把原版装备上呀……”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靖恒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196“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1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2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