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摘:乌兰夫之女口述,父亲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关键字: 内蒙古乌兰夫人民之子乌兰夫少数民族乌兰夫之女【本文原载于博客“双石茶庄”,作者授权观察者网转载】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不是一位坚决抗日、投身革命的青年,父亲不会爱上她;如果我的父亲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母亲也不会万里追随他。”本文为乌兰夫之女云杉,回忆父亲母亲的往事,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背后亦有厚重的历史。
乌兰夫与草原英雄小姐妹在一起
乌兰夫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献身革命事业的先驱者之一,曾赴苏联留学,和邓小平是同学,与蒋经国同桌听课。抗战胜利后,内蒙古地区的分裂势力成立了“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妄图独立。乌兰夫受命前往,做了大量工作,阐明党的民族政策,瓦解了临时政府。
全文如下: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我父亲乌兰夫和母亲云丽文生活的故事,不得不牵涉到的重大历史事件,我尽量约略地说明和带过。
一、人民之子乌兰夫
10多年前,我偶然看到澳大利亚报纸对我父亲的描述,很惊叹澳大利亚新闻界的灵敏,远隔万里重洋,仍有极准确的消息。但在他的身世方面,则认为乌兰夫和成吉思汗有着血缘上的关系。我的一位亲戚两年前与一位法国人结婚,我听说这个有着拿破仑血缘的家族倾巢出动,来到内蒙古草原,愉快地祝贺“两个伟大姓氏的结合”。法国人自有他们的守旧、天真和对姓氏的重视,不过确实可以看出这种误解流传之广。
其实,我的祖父母都是普通而忠厚的蒙古族农民,他们虽有一定文化,但祖上并无达官显宦者流。父亲的名字“乌兰夫”蒙文原意是“红色之子”。他原名云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他的感情始终同人民息息相通。概括他的一生,他可以说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1987年夏天,父亲回到了内蒙古。这次是率中央代表团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这是他“文革”后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内蒙古自治区。
中央代表团的最后一个活动是拜谒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在伊克昭盟境内,气势宏大,十分壮丽,是内蒙古人民举行庆典活动必谒之地。清晨,两架直升飞机从呼和浩特起飞,逶迤向西南飞去。
飞机到达成陵之后,草坪上已经密集着黑鸦鸦的人群。很多人闻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看望父亲。他们簇拥着父亲,父亲拉着他们的手,后边的人们在喊:闪开一点,让我看一眼!这种场面在中央代表团去过的每一处地方重复着。我看着这些长年劳作、让太阳晒黑的老人或年轻人的脸,总觉得父亲和他们每一个人都熟悉,仿佛已经认识了很多年。
中央代表团的车队向成吉思汗陵行进的时候,前面出现了一支非常壮观的马队,都是极矫健的骑手,传统的长衫在灿烂的阳光下十分夺目。据随行的同志介绍,这是守卫成陵的达尔扈人马队。达尔扈人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卫队,成吉思汗在征战中去世后,他的卫队护送他的灵柩回乡,并且依陵寝而居,世世代代护卫着成陵。当然,今天的达尔扈人可能是一位劳动模范,或者是一位夜校的教员,不过他们骁勇一如他们的祖先。根据几百年的惯例,任何贵客拜谒成陵,达尔扈人都是在前面导引。
当父亲乘坐的汽车驶近的时候,达尔扈人突然分开两路,由前导变成了护卫,护守在汽车的两翼。我知道,这是达尔扈人在表示他们对父亲的爱戴和敬意。路上已经越来越多地聚集着赶来的群众,他们风尘仆仆,带着老人、孩子,不断呼唤着父亲的名字。
离开成陵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父亲乘坐的直升飞机旁边,已经聚集了黑压压的人群。父亲在登机的时候,送别的人群突然骚动起来,情绪很激动地喊着他的名字,并伴有哭声。有的人冲了上来,抱住了螺旋桨已经发动的飞机。惊呆了的机组人员喊道:危险!飞机再一次停驶,千百人的热情如同巨浪般卷过……
父亲回京前夕,在我的建议下,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
我第一次来到我的祖父母的墓地。这里是如此平凡、朴素和安静。依傍着两位老人的墓地有一个小小的坟茔,这是他们第二个儿子云浦烈士的长眠之地。
确切地说,父亲在他的家乡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他的革命生涯,给他那个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父亲幼时聪颖,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而且相貌十分英俊。祖父母对他寄以厚望,希望他能够有助于这个日益衰落的家庭。但事与愿违。家中的房屋先是被日本人、后被国民党三次焚烧,时至今日,焦土瓦砾之状依稀可辨,年老幸存的乡人还可以述说当年的惨状。据目击者说,日本人焚屋的大火几天几夜不熄,所有家具、书籍均付之一炬。两位老人背井离乡,乞讨为生,在颠沛流离中先后去世。难能可贵的是,我的祖父母——两位旧式老人以极宽广的胸怀理解了父亲带给他们的一切,他们惟一的遗憾是再见不上儿子。我的祖父临终时对人说:不知我们是有福是无福——无福,有这样一个儿子;有福,却再不能见他一面。
父亲惟一的胞弟云浦,曾任大青山抗日游击队蒙古支队队长。他作战极其英勇,白马长刀,被人传颂一时。他牺牲时年仅35岁。
父亲静静地伫立在父母兄弟的坟边。我不知道父亲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也许静如秋水,觉得一生无怨无悔,也许心潮起伏,难忘父母兄弟骨肉之情。我忽然想起了“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之句,领略到诗文的豪迈中所带的忧伤。
当日中午,我们离开了塔布子村,途经察素齐,在旗(县)招待所休息。烈日当空,万籁俱寂,父亲带着十几天奔波的疲劳入睡了。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两位贴身警卫黄毅和勾宝华突然跑进来,略带不安地对我说:外面都是群众,怎么办?我朝窗外看去,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大院的铁栅墙外全是人,人山人海,静静地伫立着。谁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多久,他们就这样静静等待着,等待父亲醒来。
黄毅走进父亲的睡房,掀开窗帘对父亲说:首长,你看!父亲对窗外招招手,人群欢呼起来,也向父亲招手。当地的同志进来了,为难地说:人太多了,太多了,不知道都从什么地方赶来的……父亲说:走,我们出去,看看大家!
为了让每一个赶远路来的人都能看见他,父亲一直走到开阔的展览馆广场,他走上台阶,对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说:“乡亲们,我还会回来的!”
这是1987年8月。谁知1988年12月8日,他便谢世了。他走完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可能有很多敌人,但他没有一个私敌,而他的敌人,在反对他的时候,都不得不借用他的名字。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赵可心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72“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54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1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15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8最新闻 Hot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
担心美国施压,在华德企:希望新一届德国政府确立平衡立场
-
“以方计划会越过另一条红线”,欧洲6国外长发布联合声明
-
印空军:今起在与巴基斯坦接壤地区进行演习
-
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
拜登卸任后首次受访:特朗普太掉价了,美国不代表掠夺
-
哥伦比亚准备加入“一带一路”?中方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