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扬:文明问题是个历史问题还是现实问题?
最后更新: 2021-11-04 07:33:53定居与游居之划分的意义何在?
观察者网:《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一书出版之后,引起了一些讨论,特别是关于定居与游居、秩序主义与运动主义这几个概念,有些读者感到不太好理解。例如用定居农耕来为中华文明的特性做概括,似乎意味着其他几大文明都不适用这个概念,那么就应该归为游居文明,这个划分或多或少与人们的一般认知有差异。因为根据人们从历史读物上的了解,在古代的地中海世界和古代印度都很早就有了定居城市和农耕村落,即使是西欧,中世纪以后也似乎都是定居的,特别是当代世界,全球各地的不同社会都是定居社会,如何理解其他文明大都是游居文明这个理论概括呢?
文扬:2019年我在观察者网上发表了“70年对话5000年”系列文章,那时就首次提出定居文明与游居文明这个二分法,并将游居文明又分为了游牧、游猎、游商、游盗几种类型,后来又在《天下中华》和今年这本《文明的逻辑》两本书和《文扬论文明》音频课中进行了详细阐释。但是对于很多读者,初次接触这个二分法还是会有一些不理解。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当使用“定居”和“游居”来对不同文明进行概括,指的是这些文明在整个文明史的尺度上看的一个总的性质。举个例子,比如概括两个人的不同人生,说一个人是“流浪者”的一生,另一个人是“坐地户”的一生,意思就是前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流浪,后者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未离开过本地;而这两个概括,对于前者并不排除他在大部分流浪时间的间隔期也会长住在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对于后者也不排除他在待在家乡的大部分时间的间隔期也会出去四处走一走。但是如果从两个人各自完整一生的对比来看,“流浪者”的一生与“坐地户”的一生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两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各自的性格、气质、举止甚至相貌,都会有显著差别。若“流浪者”的流浪生涯主要是打家劫舍、杀人越货、霸占他人家园,那就更是如此了。
将中华文明概括为定居文明,将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概括为游居文明,指的就是各自在其完整的文明历史上的一个总的状态。在中华文明方面,从5000年的尺度上和这个文明的主体部分来看,都是连续定居在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一个近乎圆形的地理范围内的。而今天所说的西方文明则完全不同,这个文明实际上是在旧文明的废墟上重新滋生出来的一个第三代文明,而它的起源、生长和壮大无不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大规模迁徙和入侵,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就是公元5世纪前后的蛮族入侵罗马帝国、11-13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和15世纪之后的大航海和新世界大殖民。在这个文明从诞生至今的整个文明历史上,这三次大迁徙就是它的主线,被利奥波德·兰克概括为“三次深呼吸”,这也是它区别于中华文明从来没有整体上离开过原居地这个定居历史的最显著之处。就像是两个不同的人生一样,前者自出生到青年到壮年,每个阶段都在四处迁徙和入侵,后者则一生中没有离开过原居地,到了两人相遇时,必然是处处不一样,相互视为非我族类。
十字军东侵(资料图)
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也都与此类似。东正教文明与西方文明同属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废墟中滋生出的新一代文明,后者在地理上转向西北部,前者则转向了东北部;自公元7世纪伊斯兰文明崛起之后,在这个新兴文明的挤压之下,东正教文明向北扩展到了东欧、俄罗斯和西伯利亚,而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众多草原游居民族错居杂处、相互杀戮的野蛮世界。在从16世纪开始的4个世纪中,通过这个文明中最强有力的俄罗斯人对此前几个世纪里鞑靼人领土扩张的反攻,俄罗斯的疆域以平均每日增加130平方公里或者每年一个爱沙尼亚国土的速度向外扩张,最终占据了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在这个扩张过程中,整个社会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长期处于不断迁徙的游居状态。伊斯兰文明同样是在一场民族大迁徙过程中诞生的,这个文明公元7世纪从阿拉伯半岛起源,随后伴随着一股向东方和北方的移民浪潮而迅速兴起,其迁徙规模堪比公元5世纪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各省。此后历经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塞尔柱帝国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多次大规模扩张,把伊斯兰社会版图伸展到了覆盖北非、西亚、南亚和中亚的一个广阔地区。在这个地区内,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四通八达,包括航海活动在内的远程贸易、宗教活动和军事远征是常态;由于整个社会以广泛的奴隶制为基础,而穆斯林人群则怀抱着“迁徙圆满”“不再返回”的信条,加之在广阔的沙漠地区缺乏转入定居社会的自然条件,很大一部分人口同样也长期处于不固定在家园土地上的游居状态。
即使是印度文明也与中华文明有根本差别,由于其社会长期四分五裂,频频遭受外族入侵,缺少较长时间的统一和连续的大一统建设,所以尽管存在很大的定居社会,但也不具有类似于中华社会这种定居文明的特点,即连续的、大规模的、多元一体的定居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构成。
所以可以说,除了中华文明,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其他几大文明都不是在连续的、大规模的定居农耕历史中形成的,都在文明出现之后的很长时期内仍然延续着史前人类游居采猎生产生活方式;从中国人的角度看,都是不同蛮族各自历史的继续。因为关于蛮族的定义正是由最早发育出社会复杂性和成熟文字系统的定居社会给出的,从连续的定居农耕社会的角度看,居无定所、长期迁徙的游居社会,无论是骑马民族还是海上民族,都是蛮族。古代中国人将这类社会统称为“行国”,属于“夷狄”,区别于中国“华夏”这样的“居国”。
观察者网:有些读者注意到,您使用的是“游居”这个词,而不是人们通常使用的“游牧”这个词,为什么做了这样一个区别呢?这个区别的意义是什么呢?
文扬:关于定居文明与游居文明这个划分,其由来是这样的:问题的起点在于Nomad这个英文词。Nomad, Nomadism, Nomadic这些词据说大约在明代就进入中国了,那时的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毫不犹豫地将它们翻译为“游牧”、“游牧的”,此后一直未曾进行过修正。
现在看来,这个翻译实际上干扰了中文读者对人类文明历史的正确认知,因为Nomad这个词本来的定义是指所有“没有固定居住地的人群社团”,并不专指游牧社会。在史前社会,所有的采猎者社会都是Nomadic,在定居社会出现之后,除了游牧人群,那些沿贸易路线游走的马匹商队、骆驼商队或船舶商队,也都是Nomadic,甚至那些过着流浪生活的吉卜赛手艺人等,也用这个词来描述,所以Nomad应该相对于汉语的“定居”翻译为“游居”。
在人类学和考古学意义上,定居(Sedentism或Sedentariness)一词的定义,可以指一种状态,即“在一个地方长时间群体居住的生活方式”;也可指一个过程,即“从游居社会向永久留在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过渡”。在英文里,相关概念有Sedentary Settlements, Sedentarization, Fixed Habitat, Sedentary Lifestyle等。而Nomad这个词就是与这个概念相对的那个概念。确切说,游牧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仅是畜牧生活的一种形态,正如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说的,“特别是指随着牲口追逐水草生长的足迹而将整个家搬来搬去的形态”。
因此,游居并不等同于游牧,在英文中,与Nomadic概念相关的有Hunter-gatherers, Pastoral Nomads, Tinker, Trader Nomads等,游牧社会只是游居社会中的一种。根据这番考证,我就使用了“游居”这个汉语词与“定居”相对,作为对于不同文明特性的概括。
游牧社会(资料图)
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对自身的认识往往是在与“他者”的对比过程中逐步深化的。文明之间的对比也是一样,对于中华文明,只有把视野放开,充分理解其他文明的移动和迁徙性质,才能充分明白自身的定居性质。日本丽泽大学教授松元建一在2002年写过一篇《解说——关于“定居”与“移动”》的文章,文中说,他是在北非撒哈拉沙漠旅行时突然发生“顿悟”的。
当时的他第一次意识到,在广大的阿拉伯世界,非定居的四处迁徙生活形态才是一般的生活方式,而相比之下,日本人这个以“在一个地方努力”为通俗道德的民族,其实反而是一种特殊。于是他建议,在关于“何谓日本”的问题上,在还原为“岛国”和“水稻”这两个要素之外,应该再加上第三个要素“定居”[ (日)杉山正明著,黄美蓉译《游牧民的世界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年1月,P264]。
他的这个认识过程,显然也有助于中国人对于自身文明的深入理解,日本文化不过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如果用同样的还原法归纳中华文明,去掉“岛国”这个特性,不过也就是“农耕”和“定居”。
反过来,从阿拉伯世界的角度往外看也会得出它的“他者”观察。被汤因比誉为“历代最卓越的历史学家、伊斯兰教最伟大的历史哲学家”的伊本·赫勒敦在他的名著《历史绪论》中,也是用定居和游居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二元划分。他将定居者称为“城镇人”,所有城镇人都是沙漠这个“文明的蓄水池”养育出来的,是作为原始的游居者社会的延续。在他看来,城镇人离开了游居社会后就因为生活舒适而变得腐败,感染了坏品质,而沙漠中的游居者则“比定居居民更好,因为他们更靠近最初的土地,更能远离那些已经污染了定居居民心灵的邪恶习惯”[ (突尼斯)伊本·赫勒敦著,李振中译《历史绪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P154]。
不仅阿拉伯人的世界观是这样,欧亚大草原上的人也是一样,位于中国北方那些自黄帝以来即伴随着中国历史全过程的草原民族,在看待分布在他们南方广阔土地上的各民族时,眼中的“他者”们最大的特性是什么呢?区别于他们自身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什么呢?不过也就是“农耕”和“定居”。
(未完待续,点击查看下篇)
图书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17638.html
https://item.jd.com/10039153698103.html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659561187986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赵珺婕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
我在狱中读毛选 ————曼德拉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
2021-06-15 09:54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机密文件首次证实: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骨灰被美军扬进太平洋
2021-06-07 09:50 日本 -
加拿大为发现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降半旗
2021-05-31 06:40 -
《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弹幕这句话,让我流泪了
2021-05-13 00:25 建党百年 -
“一个共产党员与广大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时就具有无比的勇气和力量”
2021-05-08 08: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河南巩义宋陵上种田,河南考古院:正在进行环境整治
2021-05-06 23:15 -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哪些“至暗时刻”?
2021-05-04 08:17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相关推荐 -
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评论 447“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评论 126尹锡悦被罢免 评论 336马克龙:别天真了!欧盟要暂停对美投资 评论 91“果然,中国说对了” 评论 27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