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军事观察:那些靠谱和不靠谱
关键字: 军事军事观察观察者网军事观察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美国监听美国监听德国美国监听欧洲美国监听盟友一周军事观察在刚刚过去这一周里,德国总理默克尔大妈为电话被监听狠狠的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一脸唾沫;继土耳其提出购买红旗9之后,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澳大利亚又借用了中国的卫星——又一次,自己的盟友中国合作进一步加深搞得美国人浑身不自在;解放军密集演习,引得周边国家和地区惊疑不断,纷纷揣测其“真实意图”。唯独台湾“国防部”继续淡定地重复那句从来没变过的经典台词:“一切尽在掌握中”……这吵吵闹闹的一周就这样快要过去了。
当喧闹成为一种常态时,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往往会被大量噪声所淹没,电磁学上过滤掉噪声获取信号的动作叫滤波,那么,就让我们架起一部信号处理器,建立若干条傅里叶线,过滤一下这一周来的喧嚣,看看那些真正意义重大的信息,究竟藏在哪里?
“全维陆军”拼图的最后一个角刚刚过去的几周里,演习成为了军事报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使命行动2013,机动5号,联合2013等等一系列大规模演习让我们目不暇接。不过,细节往往是出现魔鬼的地方,真正天翻地覆的改变,却来自一场小到不起眼的火力演练。
让我们先来看看人民网于本月19日这则报道的内容摘要。
近日,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组织了一场远程火箭炮极近距离极限射击实弹演练,实现远程火箭炮与近程火炮与战略导弹的无缝对接。南京军区第1集团军某炮兵师师长丁来富介绍称,“极近距离射击,是我们对远程多管火箭炮战法研究上的一次实践探索,这次演练的成功,意味着远程多管火箭炮配置位置更加灵活。
新型300毫米多管火箭炮进行实弹射击打击极限距离目标。图片来源:央视视频截图
这则报道虽然报道的是一次极近射程的极限射击演练,但是这位师长的介绍中却提到了“与战略导弹的无缝对接”(应为战役弹道导弹之误),而导弹的杀伤范围通常在上百公里以外,很显然,极远距离的测试也必然会在随后进行。
极限射击实验是炮兵射击试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极近与极远两个部分,其通常涵义为“超出基础射程规划的射击试验”,对于这次进行测试的PHL-03型远程火箭炮而言,极近距离射击试验则意味着20公里以近的射击试验,而极远距离,参照PHL-03型火箭炮的原型——苏联BM-30“龙卷风”远程火箭炮系统90公里的基础射程规划远界,我们可以大致推知,PHL-03的极限射击远界将超过百公里。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陆军炮兵部队装备的远程火箭炮的任务清单上,已经涵盖了百公里之外的目标。
演习中使用的PHL-03远程火箭炮,规划射程远界可达100公里
远程火箭炮的效能如何,在中国军事爱好者群体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持反对意见的军事爱好者们批评其精度不足,散布过大,无法精确打击目标,甚至直接将其斥为“鸡肋”。
这样的批评看上去似乎是极有道理的,但是,这些批评者们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远战炮兵的延伸,远程火箭炮真的需要较高的打击精度么?
事实并非如此。远战炮兵自诞生以来,他们的使命就不是精确打击。
拿破仑时代著名的英军3排线列士兵大方阵,需要士兵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纪律才能在炮火下编成,而法国炮兵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破坏方阵队列、动摇英军士气,为胸甲骑兵、龙骑兵的冲锋打开突破口
排队枪毙时代的滑膛炮,对着敌方队列的大致方向开炮,如果出现炮弹打穿敌方队列,引发混乱,那么炮手就会得到指挥员的打赏。任何时候,炮兵这一兵种,都是以扰乱敌方队列为第一任务要义的。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炮兵的构成中出现了直接支援步兵进攻队列的队属炮兵和用于远程压制的远战炮兵,而在这个体系中,射程扩展到30-40公里的远战炮兵同样并不重视打击精度,在其任务规划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压制,第二位则是迟滞,然后才是杀伤,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他们的任务,那就是:把目标区域打成一片火海,让敌人无法在这一区域机动集结起足够的兵力,投入到对己方进攻部队的反冲击中来。
一战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8英寸榴弹炮群,远战炮兵在一战中已经开始普遍采用徐进弹幕技术,掩护步兵攻击或者阻截敌方兵力的调动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和明确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这种看上去乱打一气的炮击会起到作用?
军队在战场上,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状态,行军状态下,部队成密集队列,优先保障行军速度,在进入阵地后才展开进入作战部署状态。而对于在机动状态下成密集行军队列的军队而言,即使不太精确的炮击,也很有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在炮兵威力尚不强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还可以通过顽强的纪律硬挺到进入阵地,但在炮兵威力空前发展,一颗重型炮弹可以杀伤数百平方米内无掩护的情况下,处于行军状态的军队面对炮击,即使没有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必须疏散隐蔽——否则挨上一炮都可能导致部队的残废。
处于行军状态的军队队形密集,且往往呈狭长队形队列前进,因此格外脆弱。海湾战争期间,在沙漠开阔地带上的伊拉克军队就留下了一条“死亡公路”
任何战争行动,究其本质就是时间与空间上的争夺。远战炮兵的这种战法,虽然未必能够达成多少有效杀伤,但却极大的降低了敌方机动行动的时间效率。在军事术语上,我们通常称这种战法为炮火遮断。即通过打击敌人可能的集结地域,扰乱敌人机动行动从而达到战役目的。而这,实际上就是远程火炮的最主要任务。
到了现代,随着武器射程和精度的极大延伸,战场纵深被极大的提高了,身管火炮在执行这样的远程炮火遮断时,面对敌人通常在几十乃至百公里距离以外的纵深内进行的集结就颇有些力不从心。面对这种情况,各国军队采用了彼此迥异的应对方法。美国军队通过加强近距支援航空兵,以A-10一类低空低速近距支援航空平台与地对地战术导弹相配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任务,而苏军在发展近距支援航空平台,地对地战术导弹的同时,也发展了远程火箭炮系统来执行这一距离上的火力压制任务。前文所提到的BM-30远程火箭炮系统,即为应这类要求而生的产物。在苏军地面进攻战役的火力规划表上,火力密度较低,但精度相对较高的战术弹道导弹——如蛙-7以及后来的圆点——用于执行打击敌方物资储运基地,道路交通枢纽这类有一定面积的高价值目标的毁伤任务,而BM-30则被用于执行遮断敌方行军队列\覆盖敌方可能的出发阵地这类降低敌方时间效率的任务。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远程火箭炮系统精度的攻讦,实际上并不具备多少现实意义,这种武器系统的存在,本来就是通过覆盖与遮断性的打击来降低敌方时间效率,一味的奢求太高的精度,无异于缘木求鱼。
搞清楚了远程火箭炮存在意义与实际用途的问题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次试验背后的意义。相信各位读者已经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次试验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意味着中国陆军战役组织能力的再一次飞跃性提升。
由于中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间比起其他国家晚了一截,直接导致中国还在熟悉30-40公里射程的身管火炮时,其他国家的战场纵深就已经发展到了上百公里。在这样的距离上,战术弹道导弹火力密度不足,单发成本高昂,执行这样的任务并不合适,且需要跨兵种调动,指挥效率很成问题。而中国在航空兵上的短板又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陆军无法指望航空兵来有效执行这样的任务。十分尴尬的是,这个相当长的时间,也包括现在,新近列装的JH-7A战斗轰炸机可以用来攻击高价值目标,但如果需要执行遮断与覆盖任务,则不仅火力密度不足、而且出动成本高昂、反应速度不快,其效率依旧十分可疑;而在歼-6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强-5攻击机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老旧的设计和缺乏精确打击能力,使它们在现代野战防空体系面前生存力低下。
远程压制与遮断火力的不足使得中国陆军的木桶上出现了一块短板——即使其他板材的长度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全纵深交战能力的欠缺也使解放军在面对大规模正面对抗时略显底气不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远程火箭炮系统的完善。
限于技术水平,中国之前研制的83式273毫米火箭炮系统存在单炮投送量偏低,全系统远界气象保障能力弱,打击效能低下,故障率偏高等问题,最终未能列装该炮并未正式列装部队,仅有了小规模试用
我们可以说,远程火箭炮极限射程测试对于中国陆军的意义,就是补齐了木桶上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此次远程火箭炮极限射程测试证明,中国陆军的战场指挥控制能力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火力系统的覆盖范围。从这以后,中国陆军真正具备了全纵深、全维度与敌交战的能力,既可以用远程火箭炮兵将敌人的反冲击扼杀在机动阶段,又可以使用不断延伸的远程火力,掩护机械化部队在敌方百公里纵深内完成更大规模的突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至此中国陆军终于“完整”了。
我军拥有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地对地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但这类系统多半用于执行对物资储运基地、交通枢纽等高价值目标的精确打击。其火力密度和火力持续性均嫌不足,且价格昂贵,并不始于执行覆盖性质的炮火遮断任务(图为:珠海航展上出现的外贸型BP—12A地对地导弹武器系统,其采取垂直热发射方式,模块化发射箱,其发射平台可同时兼容SY-400型火箭弹与BP-12A短程地对地导弹)
当然,陆军的完整离不开其它力量的支持,诸如卫星系统这样的战场信息获取和情报支持系统就十分必要。凑巧的是,在这个层面上,本周中国也有好消息带给我们。
“高边疆”上的转折点
继闹得沸沸扬扬的土耳其购买“红旗-9”防空导弹以后,本周又有美国盟友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进行了深度合作,那就是刚由国防部在森林烧了一把火的澳大利亚。
为了有效监控国内火情,澳大利亚向中国请求卫星支援,应其要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紧急安排高分一号、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实践九号等高分辨率卫星,对澳大利亚受灾地区进行重点探查。截至23日上午,已向澳方提供灾前卫星数据6景、灾后卫星数据11景,共计17景。
为澳大利亚提供火灾监测的“高分一号”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图为高分一号卫星与卫星发射试验队员
美国的亲密盟友邀请中国人派卫星探查自己的国土,再结合红旗-9中标后传出的中土两国将在空间技术领域合作的新闻,很显然,美国人在空间技术领域内的影响力正在悄然衰退。
然而这次合作的意义还不限于此。本次从澳大利亚向中国提出支援请求,到中国提供相关卫星信息,前后不过6天。能够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调动多枚高精度卫星对目标反复观察,这意味着,只要有需要,中国人就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对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看个够”。这个点,既可能是北美沙漠中“51区”、也可能是白宫草坪上正和女实习生漫步的奥巴马——当然,如果真拍到了,好心的中国人一定会帮总统保密的。
参与了本次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检测的“资源一号02C”卫星曾拍摄的美国亚特兰大地区图像
今年早些时候,网上流传出一篇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资料,其中的一个细节颇有意味:中国天基海洋监测系统对“全球19艘大型舰船”有高达98%的自动检测正确率。多么有趣的巧合:美国目前现役航母加两栖攻击舰的数量恰巧是19艘。可见天空中的眼睛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当然了,美国人早就有看遍全世界的能力了,他们不仅能从宇宙看遍世界,还能从网络上听遍世界,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就为此烦恼。美国在评估中国的天基战略侦察能力的时候曾说,中国的战略监控能力还处于很初级的水平。中国确实要向美国好好学习,尤其是当斯诺登的同事们还在日以继夜地工作时。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拥有全球性的海洋卫星监视体系的国家,它的“白云(White Cloud)”系统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设,到1995年发射了最后一组卫星,共发展了三代“白云”系列电子型海洋监视卫星。“白云”系统每个星座均由1颗主卫星和3颗子卫星(SSU)组成。其中,主卫星主要利用各种侦察手段来获取情报,子卫星则装有射频天线,通过射频天线测定的电子信号到达时间,来计算出精确的信号发射源距离和方位。
当然,卫星技术只是外太空争夺的一个方面,其它的还有火箭技术、飞船技术等等,而本周另一条新闻则昭示着:只要美国人能做到或者试图做到的,中国人一概不会放过。
喜欢关注空间技术的读者一定不会对美国SpaceX公司的“蚱蜢”火箭感到陌生,这只以“可重复利用”为主要技术亮点的“蚱蜢”今年已经连续蹦跶了八次,最近、也是最高的一次蹦到了744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由于SpaceX公司是所谓的“民间私人公司”(虽然资金是美国政府拨的,技术是NASA提供的),因此被许多热爱民主自由且不明真相的公共知识分子们捧得红透了半边天,几乎被当做美国人“依然具备旺盛创造力”的主要例证之一。
第八次发射试验的蚱蜢火箭达到了744米的高度并平安降落
但是就在蚱蜢第八跳没多久,来自环球网的一则消息向全世界宣布,这个世界上在搞可重复利用火箭的,不止美国人一家。
据环球网报道称,我国新一代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在近期试车成功,该发动机推力60吨,有望用于我国未来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也就是航天飞机)
单从这台火箭发动机的推力上来看,60吨的水平甚至不到美国人土星5号一级火箭发动机总推力的零头。俄罗斯、日本、欧洲也正在研制或者曾经研制过推力100-200吨级的甲烷火箭发动机。而美国在这方面的兴趣则集中于发展深空探测用的小推力甲烷火箭,不过它的CECE甲烷火箭发动机所采用的膨胀循环原理独步天下,这还是我国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网络上流传的资料中出现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研制的新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资料
但是,液氧甲烷这样的燃料组合也有独到之处:由于其点火柔和,主燃烧剂甲烷比热高,并且虽然是仅次于液氢的优良冷却剂,却不像液氢那样会严重侵蚀储存机构。同时甲烷不容易出现结焦现象,液氧甲烷发动机如果利用设计合理的再生冷却结构,其自身循环可以带走推力室和其他热端部件的热量,从而使得单次发射中这些机构的损坏降到最低,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绝佳的可重复利用火箭发动机的选择。
根据相关报道,这台发动机将作为中国天地往返运载系统(即空天飞机)的主要动力。在这场可重复利用火箭的竞赛上,中国受制于相对落后的整体技术水平,在现阶段依旧落后美国人一截——美国已经制成了实际产品,而中国还在重点突破基础技术。
美国CECE发动机,同样采用甲烷动力,其采用非常先进的膨胀循环技术。但与中国新型发动机相比,其推力很小,计划用于深空探测器动力
但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中国对美国最新技术的跟踪周期,从过去的动辄十年,二十年,降低到了如今只有2-3年甚至只有1年。能够维持这样逐步加快的追踪速度,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技术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有的朋友可能为这一结论感到震惊,事实上不必如此,看看两国在基础科技上投入的资金变化情况,这事真的一点也不奇怪。
这好比那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乌龟先行一公里,阿克琉斯随后去追。最终,能否追上呢?
相信各位读者心中,已然有了一个答案。
那些不靠谱的人们
整理完了本周那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大新闻,让我们轻松一下,看看这一周来,世界军事领域又出哪些令人发囧的幺蛾子事件。
首先,害羞的印度人又喊着被中国的“无人机”偷窥了。
继上一次维纳斯和朱庇特两位奥林匹斯诸神合伙调戏了印度人一把后,这次印度空军最先进的苏-30MKI战斗机在巡逻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大波“无人机”正在靠近,而当印度战机靠近时,这些“无人机”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闹了半天,最后终于确定,这些在雷达上时隐时现、飞行员目视却无法看到的“隐形”无人机原来是飞越喜马拉雅山的候鸟。那些屡屡被喷气式战斗机追赶的它们,最后知道真相时会不会有眼泪掉下来?我们也不知道,上次是行星,这次是候鸟,下次让印度人尖叫的会是什么呢?沙尘暴卷起来的石头么?
印度空军Su-30MKI战斗机上装备的雪豹-E雷达,该雷达功率巨大,硬件性能强大,但“E”所代表的出口型意味着俄罗斯在雷达的目标识别等软件方面做了缩减,这或许是本次乌龙事件的原因所在
自摆乌龙还不够,印度人还要本着推己及人的高尚品格,以一种永不悔改的无厘头精神坑出亚洲、走向世界。本周,一位叫做卢巴的美国军火承包商为了多赚几个钱,将其承包的战斗机零部件外包给印度制造,印度人本着国内国外一视同仁的原则,向美国提供了不合格的铆钉,最终导致使用这些零部件的数十架F-15战斗机“趴窝”。那位倒霉的美国承包商为此可能要面临20年监禁。不过,这件事似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印度人的漫不经心并不止针对他们自己,众生平等原来是真的。
对服役已久的美军F-15机群来说,更换铆钉是最普通又频繁的保养工作
也真因为如此,众生平等的印度再一次当了俄罗斯人的小白鼠,本周,利用印度人的钱完成了前前后后的测试以后,俄罗斯海军自用型米格-29K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试飞,成为继印度之后第二个装备该型俄制战机的国家:自然,印度人又一次为俄罗斯的军备发展流血又流泪。
每次,只要印度一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周围的空气也就跟着欢快了起来。
印度的米格29K部队,长期以来他们都驾驶着一款不成熟的机型,为俄军和米格设计局做“小白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梁哲浩
-
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0“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