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墙上的守夜人:“伊斯兰国”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字: 伊斯兰国ISIS叙利亚伊拉克巴黎恐怖袭击哈里发国家三周内连犯五起血案,鲜活生命的逝去再次向人们敲响警钟,打击恐怖主义刻不容缓。在诸多极端势力的骚动中,应对策划巴黎恐袭、残杀中国人质、认领俄客机坠毁事故、如今又叫嚣要把白宫烧成黑色的“伊斯兰国”似乎是急中之急。为什么这个极端组织狂妄地“单挑”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它的所作所为有没有理路可循,还是一帮完全失去理性的疯子?我们从下面五个关键词,来看看它的“意识形态”。
末世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兰国”(IS)想当一个“末日帝国”。
就像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有一股强烈的“末世情结”,“信末日”一直是穆斯林的六大信仰之一。宗教典籍预言,末日到来的时候,善恶将展开最终对决,最后的审判将会降临。
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绘制的“最后的审判”
尽管经书从没有说明末日到来的时间,但是《可兰经》和圣训还是提到了一些征兆,最重要的是下面这场大战——
“罗马人”将会在土耳其南部的阿米克(观察者网注:al-A’maq)或叙利亚的达比克(Dabiq)登陆,穆斯林将与之展开一场史诗级的战斗。最终,圣战士将会大败十字军,这场胜利将标志世界末日的开端。
等等,但也可能是这样一场大战——
一个叫达加尔(Dajjal)的假救世主将从伊朗东部(呼罗珊)赶来,哈里发战士将被消灭,最后只剩5000人被围困在耶路撒冷。达加尔正要歼灭他们之时,伊斯兰教的先知“耶稣”尔萨将重归地球,刺死达加尔,率领穆斯林取得胜利。达加尔之死将预示末日的真正降临。
等等,还可能是这样的一场大战——
救世主马赫迪将会骑着白牡马出现,于此同时,“耶稣”尔撒也会回归,二人将合力打败假救世主达加尔。达加尔之死将预示末日的真正降临。
关于末日的确还有不少预言,但好在IS没有选择困难症,他们选择了版本一,推广了版本一,且在两个末日决战地里挑中了达比克。原因?“十字军”“叙利亚”“史诗级战斗”,还用解释吗?
达比克
土耳其的al-A’ maq、以色列的kibbutz……世界上有许多被传是末日大决战的地方,不过,达比克(Dabiq)才是“伊斯兰国”最需要的,毕竟它在叙利亚。
如果不是“伊斯兰国”,达比克也许会一直默默无闻,它位置偏僻、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历史上,它最热闹的时候可能是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这里打败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将领土扩张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北部。
达比克位于叙利亚北部边境,临近土耳其
500年后,随着IS的崛起,达比克再次被世人所知。
IS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达比克的机会。2013年,当宣布从伊拉克入侵叙利亚时,IS就经常在视频里播放末日预言,并誓言要夺下达比克。
视频通常这样结尾,在广袤天地间,IS战士扛着黑色大旗慢慢走过,画外传来IS前领导人扎卡维的声音:“星火在伊拉克燃起,火势将不断增强……直到烧掉达比克的十字军。”
扎卡维最早在2004年就说过这话,不过,2006年,美军除掉了他。
2014年8月,终于占领达比克的“伊斯兰国”大肆庆祝,同年8月的一段视频中,头戴面罩的英国籍IS士兵在杀害5名人质后妄称,“我们在达比克埋葬了第一名美国十字军战士,我们热切的希望你们剩下部队的到来。”
IS甚至以“达比克”为名出版对外招募宣传的网络杂志。这本杂志为绑架雅兹迪妇女、强奸性奴、使用少年刽子手等野蛮行为做辩护,美术设计理念却先进得令人吃惊,自去年7月出刊以来,至今已出到第12期。
哈里发/哈里发国家
细细一算,哈里发制度废除至今不过才83年,但它曾存在过1千多年。
哈里发制度始于公元632年,“哈里发”的意思是“继承者”,是伊斯兰世界宗教和世俗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史上,正统的哈里发只有四个人(四大哈里发),他们通过民主选举或推举而产生,获得了大多数穆斯林的认可,时间是自穆罕默德逝世后的632年至661年。
后来,哈里发制度转化为了世袭制,不同派别对产生机制见解不同。此后的哈里发都被视为非正统哈里发。
IS最为推崇的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哈里发。当时的哈里发相当于帝国皇帝与伊斯兰最高律法执行官的结合,哈里发的权力和阿拉伯人的帝国都处在巅峰。
随后,哈里发权力不出意外地开始衰落。随着中东挥别了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被突厥人的塞尔柱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统治,历代哈里发们先是向苏丹交出了军政大权,后又沦为苏丹们的统治工具,1932年,哈里发制度正式被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世俗化改革中废除。
然而,2014年,哈里发制度又被人从历史的尘埃中拽了出来。“伊斯兰国”在同年6月正式对外宣布:巴格达迪自封为“哈里发”,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伊斯兰国”。IS理想的版图是,五年内占领整个中东地区以及非洲、欧洲、亚洲部分直至中国新疆……对比下面的地图,巴格达迪的企图心是什么,不言而喻。
哈里发国家的发展
沙里亚(伊斯兰法)
“他对我们非常残暴。”
16岁的雅兹迪女孩赞纳特(化名)逃出IS囚禁后,说起巴格达迪仍心有余悸。雅兹迪是一支生活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古老的库尔德教派。遭遇“伊斯兰国”的雅兹迪人如果拒绝皈依,通常下场有两种:男人被杀死,女人沦为性奴。这也是IS控制区少数族裔的一般“待遇”。
16岁的雅兹迪女孩赞纳特
恢复奴隶制,对于这种连“基地”组织都不敢公开宣传的理念,“伊斯兰国”曾在其宣传品《达比克》杂志上为之辩护:沙里亚中有规定,奴役异教徒并夺取其妻子是正当的。
沙里亚是什么?是伊斯兰法的阿拉伯语叫法。这套体系形于公元7世纪,规定了伊斯兰世界政治、经济、犯罪、生活等各方各面的行为准则。许多你觉得难以理解的行为,斩首、鞭笞、石刑……都能从中找到相关规定。11月21日,在马里犯下劫持人质案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卫士”(观察者网注:Ansar al-Din),也曾想在马里实行沙里亚律法。
今年五月,英媒曾报道了“伊斯兰国”如何按照沙里亚来解决纠纷。伊拉克摩苏尔的两个男孩打伤了另一个男孩,作为惩罚,IS士兵量好被打男孩伤口的长度,然后在两个打人的男孩头上分别用尺子比着划了一道一样长的口子。
许多些伊斯兰国家至今仍在沿用沙里亚,不过,是改革后的沙里亚。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除了沙特等国家,大部分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制度的绝大多数领域都被世俗化。但是,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东战争爆发,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利比亚、巴基斯坦、苏丹、伊朗等国又重新恢复适用传统的沙里亚,在世界引发轩然大波。
对于“伊斯兰国”搬出沙里亚,普林斯顿学者、研究伊斯兰国神学的专家伯纳德·海克海克尔认为,“那些变态(的圣战斗士)并不是特地从中世纪的传统中挑选了奴隶制、钉十字架、斩首,”“伊斯兰国”的斗士们“身陷中世纪传统之中,并把它整个带进了现代社会。”
圣战(吉哈德)
当“伊斯兰国”谈论“圣战”时,他们所指的敌人可能和我们想象的天差地别。
今年10月14日,“伊斯兰国”宣布向俄美发起“圣战”。看看下面两篇报道有何不同?
报道一:
报道二:
前者的敌人是“俄罗斯和美国人”,后者的敌人是“十字军”。
是的,在“伊斯兰国”眼中,即使是西方普通平民,也是“十字军平民”。一旦把令现代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圣战”放到中世纪的语境里,是不是就自然多了呢?不过,也有人不用转化语境。当年“9·11”之后,美国总统布什竟曾脱口而出要发动新“十字军东征”,招致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更进一步说,“圣战”很可能是一种误译。在阿拉伯语里,“圣战”对应的“吉哈德”原本包含努力、奋斗等意思,指为促进和保卫伊斯兰事业做出的任何努力,例如,拂晓即起进行祷告也是可以是“吉哈德”。
不过,经过西方媒体多年的熏陶,吉哈德最终窄化为了“圣战”。随着这些年伊斯兰世界极端势力的迅速增长,极端组织打着“吉哈德”旗号对不同伊斯兰教派信徒、非穆斯林团体、中东以外地区平民的无情虐杀,人们似乎也越来越接受了“圣战”的设定。
“伊斯兰国”“建国”一年多来,外界对其内部运营知之甚少,新闻报道通常给人以嗜血狂徒的单一形象。仅凭以上五个词语,远远无法概括其全貌。
此外,意大利反恐经济学专家洛丽塔·拿破里奥尼曾经评价,IS发起的军事行动也不是单纯的宗教战争,恐怖主义也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一些传媒只突显IS的宗教恐怖有失焦之嫌。IS始终着眼于先“安内”的宗派斗争,而不是拉登心中“远方的敌人”。他们也不循“基地”组织的旧模式,而是迎合先进科技、财务管理的新策略,以能够换取优势和利益的实用主义为操作哲学。
认识“伊斯兰国”,我们需要更多“关键词”。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隆洋
-
最新闻 Hot
-
“哪来的谈判?特朗普在臆想,中国会给他狠狠上一课”
-
俄军宣布完全收复库尔斯克,乌方否认
-
CIA副局长之子在俄乌冲突中死亡,“生前为俄方战斗”
-
“强度极大”!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已致5死超500伤
-
罗马教皇方济各葬礼举行,英法美等多国领导人出席
-
大错特错!“给特朗普献计的人,压根不懂中国”
-
比较见真章,美国车主心态崩了:怎么中国啥啥都有…
-
特朗普称“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泽连斯基回应
-
“美国百年优势,特朗普百日玩完,中国要赶上了”
-
领英创始人:若欧洲这么看中国,美国就惨了
-
“特朗普虚晃一招,中国没上钩”
-
日本:中国不买,我们想买美国玉米
-
特朗普:我开玩笑的
-
爱泼斯坦案关键证人自杀,曾称遭英王子性侵
-
“不跟中国做生意,美国货架要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