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钊:权威人士的经济L型 究竟怎么理解?
关键字: 权威人士中国经济供给侧货币政策杠杆三去一补去产能限购房地产习近平【5月24日,习近平在东北黑龙江考察调研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要关口,既是爬坡过坎的攻坚期,也是大有作为的窗口期。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在政策上左顾右盼,在工作上浅尝辄止,就会贻误时机。
这一表述不由得让人想起本月初,权威人士就中国经济的访谈。该访谈除了对中国经济一季度“开门红”泼冷水,称中国经济L型还将持续至少一到两年之后,对当前中国经济碰到的症结,犀利发声。其中的下面这句话,与习总的讲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危险的,是不切实际地追求‘两全其美’,盼着甘蔗两头甜,不敢果断做抉择。比如,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那么横下一条心干什么呢。那就是解决供给侧主要矛盾。
本文是对本月初权威人士访谈的一次全面的解读,希望能够有助于思考和理解当前经济政策。】
习近平视察黑龙江时说,政策不要左顾右盼,否则会贻误战机。
权威人士反映的是政策的试错和纠偏,而非分歧
关于权威人士,舆论争议的第一个焦点是权威人士是谁,笔者认为,虽然权威人士的访谈文章有一个主执笔人,但是其内容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经济决策层的共同讨论和协商的成果。
不过我们要辩证的看这个问题,虽然权威人士代表了中国经济决策最权威的声音,但是权威并不是先知,中国目前所经历的增速换挡期,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经历过的情况,因此不可能有人能够事先知道完美的应对方案,决策层也不例外,因此权威人士表态的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政策在不断的试错和纠偏。
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一年,权威人士前后三次就经济政策进行表态,就可以看到政策变动的脉络。
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在笔者看来,这篇文字反映的政策导向是偏“左”的,或者说偏“鹰”的,我们摘取一则问答,举例如下:
“问:除了适度扩大需求,缓解下行压力的根本之策是什么?
权威人士: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刺激也不可能完全克服。走出困境,化危为机,归根到底要靠创新,靠转方式调结构。”
我们知道,创新、转方式、调结构虽然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增长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是存在滞后性的,这就意味着决策层可以容忍短期内经济增速的继续下滑,采取一种比较强硬的态度去产能。
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笔者看来,这篇文字反映的政策导向向“右”偏了一些,或者说偏“鸽”一点,我们摘取一则问答,举例如下: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权威人士对总需求的重视程度比第一次要高,语气也更加缓和,随后市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这七个字上大做文章,将其解读为重新刺激钢铁、水泥、煤炭等旧经济模式,螺纹钢则由2015年12月开始,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行情。
第三次是2016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在笔者看来,这篇文字反映的政策导向是对前期偏“左”和偏“右”的纠偏和均衡,讲究一个“度”,我们摘取一则问答,举例如下:
“无论是需求政策还是供给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结构政策,无论是发展政策、改革政策还是社会政策,都要把控好“度”,既不过头,也防不及。”
第三次权威人士的表态,对今年一季度偏“右”的政策进行了纠偏,市场对货币大幅宽松以及投资刺激力度的预期迅速回落,市场开始一致预期短期内经济回落,十年期国开债自4月下旬的高点开始回调,回调最低点超过20个bp。
化解宏观金融杠杆风险是纲
新一届中央决策层关于经济领域改革的框架已经基本上完成,如果说“新常态”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形势的描述,那么“供给侧改革”就是决策层在面对“新常态”时做出的政策应对。
但是供给侧改革从提出到落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供给侧改革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厘清,决策层已经深刻认识到,类似于“4万亿”这种旧的刺激模式肯定行不通,但是新的应对手段在哪里?
其次,我们知道,人都喜欢停留在“心理舒适区”里,重复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地方政府也是同理,地方政府也习惯和擅长做钢筋、水泥、房地产等较低层次的投资,如何转型到创新发展模式也是需要不断的磨合;
再次,在转型期,市场波动更加剧烈,因为一方面市场情绪趋向于一致,另一方面市场情绪更加多变,于是我们发现市场的头寸变得非常的拥挤,暴涨暴跌成为常态,美林时钟变成电风扇的背后,是市场整体的茫然和恐惧。
笔者认为,第三次权威人士的表态,对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和政策重点做了非常清晰的描述,意味着决策层已经在理论层面进行了重要突破,并取得共识,笔者将核心思想概括为以下两句话:
第一句:经济下不去,但也起不来。
这是对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战略性判断,原文表述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这种判断,意味着首先,不需要强刺激,因为经济增速跌不到哪里去;其次,即便强刺激也没有用,因为经济增速难以持续回升上行。
强刺激基本无效其实已经被验证,今年一季度金融机构投放了巨量信贷,但是对经济的刺激作用非常微弱,说明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至极低水平。
而不需要强刺激的原因在于,新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发展,并逐步弥补旧经济形态下滑造成的缺口,比如从工业产品产量上看,1-4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92.5%,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47.3%,智能电视增长25.0%,光电子器件增长22.4%,工业机器人增长24.7%,智能手机增长10.8%。而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来看,工业部门已经呈现出筑底的迹象。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256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72“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4“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2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7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