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惟旸:矿产资源富饶的蒙古,为何沦落到今日这番田地?
关键字: 蒙古国大呼拉尔蒙古国矿产法两党制排华意识藏传佛教宗教文化这种源自宗教文化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无疑是蒙古对于中国的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来源。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起事件的发生距李克强总理访蒙签订合作协议、习近平主席会见蒙古人民党主席才过去数月的时间,这完全体现了蒙古在外交智慧与决策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在小国的地缘政治中,一个永恒的议题是如何在大国间左右逢源乃至互相制衡,以破解自己的安全困局并获得最大的利益。蒙古在经历了苏联全面指导时代后走向自立,对这一点可以说有着血与泪堆砌出来的领悟。一方面,蒙古声称将与中俄两大邻国发展永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中国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蒙古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第三邻国战略,如政治上的邻国美国,经济上的邻国日本,精神上的邻国印度等。这种外交战略乍看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国际上有着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的保障,而南部的中国又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在现实情况中,蒙古对于多支点外交政策、第三邻国战略的实际操作却成了外交的一大败笔。
身处内陆的蒙古与中俄两大世界强国相邻,并且只有这两个邻国,第三邻国战略的前提应当是处于优先地位的蒙中、蒙俄关系,但那昙花一现的草原经济奇迹,使得蒙古有些自我膨胀、忘乎所以。2003年起,蒙古在美国主导下向阿富汗、伊拉克派出军人,并与美国每年开展“可汗探索”联合军演;2005、2006年,在北约框架下参与科索沃的维和任务;2009年,正式向阿富汗派兵;2012年蒙古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加入了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2015年蒙古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对外宣布:蒙古要成为永久中立国,却完全没有得到中俄的承认,相关法律文件也被大呼拉尔退回……
有观点将蒙古这种拉帮结派、四处站队的行为解读为身处中俄间的极度不安全感,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蒙古明明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有且仅有中俄两个持友好态度的军事大国作为邻国,完全不存在遭到别国安全威胁的可能。既然如此,蒙古又何故与自己过不去呢?
国际关系史上一些相关的案例可能给了蒙古不切实际的幻想,成了错误的榜样。石油是阿拉伯国家获取国际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高度政治性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以及相对集中在经济领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就是成员国获取话语权、施展影响力的重要平台。1956、1967、1973年,阿拉伯的能源民族主义者就曾三次动用石油武器,进行禁运。但这种依靠能源施展影响力的模式,前提在于这些国家的石油储量、产量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占比与不可替代。
2017年9月9日,中欧班列(沈阳—二连浩特—杜伊斯堡双向班列)首发仪式在沈阳东站举行,该班列途经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蒙古所唯一能倚仗的、得以实现经济奇迹并吸引外资的矿产资源,并不具有这种不可替代性。给予蒙古美好想象的第三邻国们,说到底与蒙古也只是毫无接壤的“神交”。因此在其自杀式的矿业政策变革之后,中资以及其他外资很多选择了逃离、观望,而并不是可怜巴巴、别无选择地重新投入到蒙古的开发项目之中。
与之相反,中国为蒙古所提供的基建援助、运输渠道以及出海口却是蒙古真正的命脉。天津港与辽宁的锦州港是蒙古资源出海的唯一选择,即使想改道俄罗斯,也会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运输距离长、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无法实现。简而言之,对蒙古而言,即使再怎么不情愿,也完全离开不了中国了;但对中国而言,蒙古并没有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么重要。
如今,在总统选举中凭借攻击对手“中国血统”、发表“中国威胁论”上位的俄罗斯女婿巴特图勒嘎,在逐渐认清经济困境的唯一出路以及真实的地缘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不知还能不能像参加柔道比赛、做生意、打选战那样游刃有余,实现他所说的“强大的蒙古”、“建成发达国家”的口号?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新加坡前外交官马凯硕在今年七月于新加坡海峡时报发表了文章《卡塔尔断交风波——小国给我们的启示》,文中例举了卡塔尔挟资源财富自重,以中等强国的姿态干涉国际事务,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反制的例子,以告诫新加坡政府应该“遵守小国外交的本分,小国就该像小国一样去行事”。而这对于蒙古,其实更有着关乎生死存亡的借鉴意义。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武守哲
-
万斯“强登”,丹麦坐不住了 评论 94“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救援队,而美国却不见踪影” 评论 117“抢夺中国主导地位,美国快走火入魔了” 评论 83《自然》调查:超75%在美科研人员想“run” 评论 100无语!不让来硬来,还拿中俄做借口 评论 23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