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工匠》第三集“两丝”钳工顾秋亮 “蛟龙号”潜航员以生命相托
关键字: 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顾秋亮两丝顾秋亮蛟龙号顾秋亮两丝钳工顾秋亮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孟剑锋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对劳动者最好的纪念便是理解、尊重他们辛勤的劳动与付出。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第一集后,陆续推出——“两丝”钳工顾秋亮与錾刻工艺师孟剑锋。
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最大的难度就是密封性,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
而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钳工顾秋亮,也因为有着这样的绝活儿,顾秋亮被人称为“顾两丝”。
0.2丝,一根头发丝的1/50
1公斤,是深海中1个指甲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的水压。1丝,只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的1/10那么细;载人潜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装配精度,必须控制到几丝,这样才能确保潜水器在深海里既不漏水,又能缓冲巨大的水压。在中国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中,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送走了“蛟龙号”,顾秋亮又接到一个新挑战——组装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工作中的顾秋亮一丝不苟
“蛟龙号”的载人球是在俄罗斯定制的,安装的难度是在球体跟玻璃的接触面,要控制在0.2丝以下。
0.2丝,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50。用精密仪器来控制这么小的间隔或许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载人舱观察窗的玻璃异常娇气,不能与任何金属仪器接触。因为一旦摩擦出一个小小的划痕,在深海几百个大气压的水压下,玻璃窗就可能漏水,甚至破碎,危及下潜人员的生命。因此,安装载人舱玻璃,也是组装载人潜水器里最精细的活儿。
除了依靠精密仪器,更重要的是依靠顾秋亮自己的判断。用眼睛看,用手摸,就能做出精密仪器干的活儿,顾秋亮并不是在吹牛。他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纯手工打磨维修的潜水器密封面平面度也能控制在两丝以内,因此人称“顾两丝”。
“像茅坑里面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别看现在的顾秋亮这么牛,当初学徒时,没少挨师傅的骂。
顾秋亮的师傅张桂宝笑称:“那时候进来的时候还比较调皮,经常骂,有的时候就像说什么呢,像茅坑里面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
师傅们严厉的调教让顾秋亮慢慢收住了心,用最笨的办法练习基本功。
凭着这双手,顾秋亮保证了“蛟龙号”潜航员的安全
顾秋亮说,10公分的一块方铁,要锉到0.5公分,就是5毫米,为了这个,他锉了15、16块方铁,锉刀都用断了几十把。
一遍遍地锉钢板,一遍遍地动脑筋琢磨,渐渐的顾秋亮手里的活儿有了灵性,做的工件全部免检,“两丝”的名号也渐渐被叫响了。
顾秋亮说:“就像人家跑步拿着一碗水,不能让水泼在外面。现在我估计大概是0.2(丝),不相信拿头发来试试。再细的我都能压住。”
“蛟龙号”潜航员以生命相托
2004年,“蛟龙号”开始组装,顾秋亮和他师傅级的前辈们一起被抽调到这个项目上。而且凭着“两丝”的功力,顾秋亮被任命为装配组组长。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潜水器的密封性。
“蛟龙号”是中国首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组装起来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顾秋亮他们只能一点点摸索。时间长了,顾秋亮两只手基本上没有纹路了,打卡都成问题。
刚参加“蛟龙号”项目时,“顾两丝”名气大,他原来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希望他回去,收入能多一半,这对于他这个单职工、女儿上学急需用钱的家庭来说,能起不少作用。
收入的增加让顾秋亮也有小小的动心,但最让他动摇的还是“蛟龙号”的第一次海上试验。对于极度晕船的顾师傅来说,出海就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托付生命的信任,让顾秋亮留下来。3000米,5000米,7000米,随着“蛟龙号”不断升级的技术攻关,顾秋亮更是没有什么时间能照顾到家里。尤其是7000米海上试验,船刚刚启航,他就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当时妻子被查出怀疑恶性肿瘤,领导都来安慰他,后来查到不是恶性肿瘤,回来后他和妻子哭着抱成一团。
工作43年来,顾秋亮感觉最亏欠的就是家人。今年10月份,顾秋亮就要退休了。最近,已经60岁的他正抽空学开车,打算退休后的时间全部用来陪家人。
目前在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有两个,组装工作都是由顾师傅牵头。4500米载人潜水器或许是他组装的最后一台潜水器,载人舱的玻璃装好了,他还是那么精细,那么专注,反复确认它的安全性。
让人信任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容易,要一辈子信任很难。顾秋亮43年来,用他做人的信念,埋头苦干、踏实钻研、挑战极限,追求一辈子的信任。
这种信念,让他赢得潜航员托付生命的信任,也见证了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迈进。
翻页查看錾刻工艺师孟剑锋的故事
- 责任编辑:冯雪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