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蒂芬·彼得·罗森:遏制战略底层逻辑已失效,美国应聚焦打造“西半球之盾”
精确打击武器困境
在经济实力下滑的同时,欧洲和日本面临更为严峻的防务挑战。上文那份1988年的研究揭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精确打击武器体系的崛起。这类武器可以高度精准地打击大量固定或移动目标,而射程不再是困扰。这意味着冷战早年间形成的模式——在中国、俄罗斯周边固定军事基地部署的美军,现在更容易遭受远程与短程常规精确制导打击的威胁。
美国国防战略研究界基本上同意该如何减少美军面临的威胁:通过增设固定军事基地的数量,将部队分散部署其中。这些部队必须学会保持隐蔽与机动性,或者藏在地下设施并配备“爱国者”、陆基宙斯盾等防空系统,而美国正在向以色列、波兰与乌克兰移交这些武器系统。战略界人士也同意,高度机动、分散、得到保护与伪装的美军部队应该被部署到所谓的“复杂地形”——城市区域、丛林或者山区,以更好地隐蔽自己。
在驻日美军嘉手纳空军基地,参加快速部署演习的一台美海军陆战队“海马斯”火箭炮车正被装载至C-17运输机上。 社交媒体
问题在于,所有方案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获准进入(往往)人口稠密的城市区域。与此同时,美国还面临着现代化升级核三位一体体系、保护本土关键基础设施免遭常规/非常规攻击,以及保护太空资产的压力。这意味着建造能够侦测来袭攻击、具有规避能力的卫星,或者能够抵御攻击、通过隐匿而避免被发现的卫星,保护那些连接与支持卫星网络的地面站设施。
上述任务并非可有可无:若失去可靠的核威慑能力、安全的本土基地与太空能力,美军完全无法开展行动。而在财政压力之下,美国无法同时兼顾这些核心国防需求与保护在欧亚大陆前沿部署军力的措施。
面对这个安全困境,华盛顿确实有另一种选择:将主力部队调回至美国本土或西半球的基地,从那里开展行动。其逻辑十分简单,相比位于他们周边区域的目标,中国与俄罗斯更难打击位于美国本土的、更易于防守的目标。远程打击武器的射程越长,就需要更多的燃料与更大的体积,也就更容易被侦测并拦截。隐身设计可以减少大型武器平台被发现的概率,但成本极高。
坚盾与利剑
虽然一个全球大国保卫本土要比保卫海外基地来得更轻松,但依然面临种种挑战与代价。仅仅靠单一的本土防御战略也并不完备,一份全方位的“西半球之盾”战略需要与一柄利剑配合使用——从美国本土受保护的基地出发,能够迅速、及时地在全球范围内挥舞的利剑。事实上,类似的战略思路早在冷战初期已现雏形。
1953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推出“新面貌”安全战略,通过战略空军司令部设在西半球的基地保卫美国。按照这一概念,美国将依靠本土基地的战略进攻核力量、密集的北美大陆防空网以及反潜艇作战力量相结合,来抵抗对手的轰炸机与潜射导弹。
正如当时的国防部长办公室官方文献记录显示,“这一新型遏制战略将主要依靠进攻性反击力量,以战略核武器为主体,辅以北美大陆的防御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被称做“大规模报复”的战略方针中,其他的国防力量,比如常规地面部队,仅扮演次要角色。
但该计划在当时并不现实:1955年规划的未来五年北美防空体系建设预算高达40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GDP的11%),时任财政部长直斥这一成本测算“荒诞”。究其根源,高昂的成本主要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瓶颈。防空系统最昂贵的组件并非雷达或导弹,而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处理系统——在那个电子管计算机的年代可谓天价。
如今,在“摩尔定律”影响下,相关成本已经大幅降低,而信息处理系统自身的发展也给防空系统的效能带来指数级增长。为强化反导系统,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Fort Greely)导弹防御基地的扩建重获可行性。考虑到征地方面的政治限制,可以对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的导弹拦截系统(曾于1970年代部署)基地开展扩建评估。
美国阿拉斯加州格雷利军事基地正在吊装一枚GBI反导拦截弹
美国的对手可能从潜艇发射短程弹道或巡航导弹攻击阿拉斯加州、夏威夷与其他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国家,意味着美国需要考虑在本土近海构筑海上防线,部署以“宙斯盾”战舰为主体的战区级反导体系。此外,军事设施的分散隐蔽化、强化网络安全以应对非传统袭击等所谓的被动防御措施也需同步推进。一份聚焦西半球防务的战略意味着进一步加强国内基础设施的安保。
最后,美国必须在西半球维持海军与空军力量,推行新的“门罗主义”方针,其关键目标将包括:阻止对手在西半球可用战区级武器打击美国本土的地区部署军队,并摧毁任何以隐秘方式部署至此的军队。美国需要阻止对手在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墨西哥、中美洲地区、南美洲北部、加勒比国家及沿海地带建立军事存在。
主动与被动防御手段虽然有效,却也存在局限。在强化全球打击能力的同时,美国可以减少潜在攻击者对自己造成(或威胁造成)的损害。精确制导打击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不同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今天从美国本土发射的常规打击武器足以命中距离十分遥远的对手,而这类打击方式的目标与毁伤程度是可调整的。
为了实现精确打击,美国需要掌握侦测、识别、定位与追踪(移动)目标的能力。近地轨道的卫星通常在240千米到480千米的高度运行,距离地表如此之近,相当于从波士顿到费城、基辅到哈尔科夫的距离。精确定位技术的进步意味着,现在可以将众多小型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整合起来,像一个大型传感器那样精确地提供信息。
相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飞机,SpaceX公司部分实现可回收的“猎鹰-9号”两级火箭将发射近地轨道卫星的成本减少了20倍。目前正在接受测试的SpaceX星舰飞船项目一旦成功,有望把相关成本再降低20倍以上。
因此,过去仅能依靠飞机与雷达在接近敌军前沿的空间开展的情报、监视、侦察(ISR)等任务,现在可以由从美国本土发射的卫星网络承担。
有了高质量、高存活率的情报监视侦察能力,美国将有办法搜索并定位全世界任何一处角落里的目标。再加上洲际运行、具备隐身性、携带大量武器的可回收平台,美国可以在一场持久的常规战争中,从本土打击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目前,这些平台包括B-2、B-21轰炸机以及携带巡航导弹的核潜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争端升级,互相驱逐12名外交人员
2025-04-16 07:38 非洲之窗 -
白宫称在停火前提下或与俄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2025-04-16 06:45 -
欧盟抱怨:谈了两小时,不知道美国要什么
2025-04-15 23:4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海关总署召开进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座谈会
2025-04-15 22:55 -
隔空互怼,万斯批泽连斯基:荒谬
2025-04-15 22:50 -
“他俩激烈争吵,姆努钦还被拉出来鞭尸”
2025-04-15 22:31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
中越联合声明(全文)
2025-04-15 21:35 -
“眼下是美国痛感更强、压力更大,想重回谈判桌”
2025-04-15 20:48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习近平步出舱门,马来西亚总理及高级官员热情迎接
2025-04-15 19:49 -
习近平专机抵达吉隆坡国际机场,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热情迎接
2025-04-15 19:16 -
习近平抵达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发表书面讲话
2025-04-15 18:54 -
尴尬!万斯举起奖杯,底儿掉了......网友:美国制造?
2025-04-15 18:49 -
习近平抵达吉隆坡,开始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2025-04-15 18:19 -
“特朗普,白日做梦”
2025-04-15 17:52 应对特朗普冲击波 -
习近平在马来西亚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25-04-15 16:47 中国外交 -
习近平离开河内,越南总理范明政前往机场送行
2025-04-15 16:45 中国外交 -
美财长污蔑中国“夺走”拉美矿权,中方驳斥
2025-04-15 16:00 中国-拉美 -
“华裔科学家五年前在美坠亡,与美方调查有关?”
2025-04-15 15:49 中美关系 -
英国人也火大:中国对特朗普的评价,很难不赞同
2025-04-15 15:49
相关推荐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64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4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79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18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270最新闻 Hot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