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军评:菲律宾“后继乏力”,我们的考验又在哪里?
巨大炸弹加速俄乌战争?
本周,俄罗斯总统普京连续访问朝鲜和越南,开启了俄罗斯在亚洲的一次“外交破围”。在经历了前一阶段的军事科技合作后,俄罗斯与朝鲜的关系肉眼可见地进一步密切起来。普京在访问期间与朝鲜签署了《俄朝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甚至在离开朝鲜后还向外界表态“不排除向朝鲜提供武器”。
俄朝外交关系提升的背后,自然是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的“特别军事行动”。随着俄乌战争的进展,俄罗斯虽然仍要在战场上承受不小的伤亡和装备损失,但在目前的力量对比下,俄罗斯仿佛已经找到了一种“可持续”路径,即放弃对快速击败乌克兰的期待,通过有序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相对更加健全的军事工业以及不逊色于西方的弹药筹措体系,在战场上实现对乌克兰军队更加“高效”的交换比,从而在互相消耗中逐步改善俄军战场态势,并摧毁乌克兰持续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潜力。
朝鲜为俄罗斯提供的武器弹药,让俄军在战场上获得重要优势。
这套逻辑在当下的俄乌战争进展中也得到了印证。一方面,俄军仍在持续不断地对乌方发动进攻,俄军在顿涅茨克以西、哈尔科夫地区的一系列居民点周围依然每天取得进展,实现有限的推进;另一方面,在远程打击火力和近距支援弹药都得到整体保障的情况下,俄军对乌克兰后方设施的攻击与对前进纵深乌军目标的空袭也不断进行。同时,在类似“龟坦克”和“加蓬坦克”这样的战场改造与各类无人机干扰机的配合下,俄军对乌军FPV无人机的防御效果也在改善,让俄军作战的“效费比”变得更加理想。
相比之下,乌军在经历了2023年下半年的大规模反攻失利后,实质上损耗了其自2022年开战以来基于西方大规模援助组建和深度整训的战略打击力量,加上全面动员的进一步开展和战场上老兵及基层军官的大量损失,乌军在兵力供给上的质量也开始下降。结果便是上战场的乌军因装备和兵员素质的劣势会被俄军快速杀伤,被迫将更多未充分训练的部队投入战场,并因此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影响乌军组建足够规模的战略预备队。
在这样的总体战、消耗战环境中,俄军上周被证实投入了又一种看起来是“怪物”的武器——基于FAB-3000重磅炸弹改进而来的滑翔制导炸弹。尽管从技术上来说,滑翔指导炸弹组件已经是问世数十年的成熟技术,FAB-3000炸弹更是一种上溯起来有70多年历史的“古代武器”。但当二者结合并被真正用于实战时,它在制造某种程度上的“奇观”的同时,也可能真实地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
FAB-3000重磅炸弹作为一种苏联在冷战初期研制并列装的自由落体炸弹,结构本身了无新意,主要卖点在于其“大”或者说“重”。以相对常见的FAB-3000 M54型炸弹为例,该弹全重3067公斤,装药1200公斤,比此前俄军在战场上使用的1500公斤系列炸弹差不多大一倍,对各类目标的杀伤效果都要更强,单发炸弹造成的杀伤范围也会更大。
FAB-3000的尺寸只能算“中等”,比起更大的5000和9000公斤炸弹,它反而更加“战术”。
这类武器在冷战初期发展起来,既得益于当时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轰炸机的载弹量迅速增加,为携带和投掷它们提供了平台基础,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许多坚固目标已经难以用更旧式的小炸弹予以摧毁。虽然这事儿整体上类似于“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体现,但当英国皇家空军能用轰炸机投掷5吨多重的“高脚杯”炸弹一次性炸沉纳粹德国战列舰时,苏联和美国研制并装备同类武器无疑也有其合理性。
但很快,炸平一切的核弹成了新宠,传统超重型炸弹存在的必要性不复存在。苏联的巨型铁炸弹型号定格在了M54,美国的5吨炸弹M121在1955年也取消了量产计划,最终演变成在越南战场的丛林中快速炸开一片空地用来起降直升机的某种“爆破工具”。
而在此后的一系列常规战争中,虽然常规铁炸弹的必要性获得承认,精确制导技术也成倍提升了其打击效能,但受限于战场防空态势和战术飞机的载弹量,炸弹虽然有时候需要更大,但也很难太大。美国冷战期间的战术飞机用炸弹里,以MK84为基础的2000磅炸弹接近1吨的重量就算是主流;苏联的各种炸弹类型里,1500公斤的炸弹也是各类战术飞机携带的最重磅武器。
冷战结束后,B-2这样的隐身战略轰炸机的问世与针对大型加固地下掩体打击的需求出现,让诸如GBU-57和GBU-43这样10吨级别的超巨型炸弹重出江湖,但它们必须使用战略轰炸机投掷、且使用范围限制也更严格,也不是一种能够广泛使用的武器。
而基于FAB-3000改进而来的滑翔制导炸弹则不然,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但各界都认为这款炸弹可以不依赖于俄军的战略轰炸机,而可由俄军现有的战术飞机挂载使用。俄军现役的SU-24M和SU-34攻击机都可以挂载巨型的PTB-3000可抛弃副油箱,使其具备改进后挂载重量超过3吨炸弹的可能性;而滑翔制导组件能让炸弹的攻击距离延长,让战机免于临空投弹,同时更容易地精准命中目标,加上其巨大装药量带来的杀伤力,在观测到俄军开始重新生产FAB-3000炸弹后,外界都认为此类武器必然会成为俄军接下来投入的装备之一。
也正因此,当哈尔科夫州利普齐村附近遭遇了大型炸弹的直接攻击时,外界对这类武器的使用也并不感到意外。
当然,在外界的过度渲染下,实际的轰炸效果在外人看来会有种“不过如此”的错觉。
单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利普齐村属于俄乌在哈尔科夫州交战的几处接触线地区之一,俄军在此地的攻击就是单纯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作为仅有几千人口的居民点,利普齐并没有什么坚不可摧的大型永备地下工事。FAB-3000炸弹的大威力除了更大的杀伤范围外,还附带有巨大爆炸、震动和冲击波,对于以分散的轻步兵为主、缺乏足够后方火力支援和轮替兵力的乌军一线士兵——特别是那些未经充分军事训练的动员兵而言,这样的震撼很可能会震撼、动摇其作战意志,甚至导致抵抗的瓦解。
在俄乌战场上,这只是俄军将奇思妙想与重新启动的半套苏联军事机器相结合的诸多“怪物”中比较令人震撼的一件。但对于其他面临战争威胁的武装力量而言,“力大砖飞”的重磅炸弹确实是瓦解城镇敌军的重要手段。比如以军本轮在加沙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就极为倚重投掷2000磅重磅炸弹的战机,将加沙地区大部分的高层建筑都夷为平地,试图以此摧垮哈马斯的抵抗意志。
尽管二战期间有不少军事家将战术轰炸航空兵视为飞行的炮兵,但在现代战争中,战术飞机投掷的炸弹在装药量和威力上都远大于大口径榴弹炮或远程火箭弹的战斗部,其打击效果也无疑更好。尽管这样的打击成本和技术要求都更高,但对致力于获得战争胜利的国家和军队而言,很多时候这又是一笔不得不支出的投资。
考虑到3000公斤炸弹的制造成本与挂载条件,即使俄罗斯只是翻新库存炸弹,它在战场上的投入数量和使用频率也会明显低于其他炸弹。而这款武器能否取得其设想的“决定性”作用,就要看俄军在接下来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使用及其效果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鲁宁 
-
美军罗斯福号航母抵达韩国釜山港
2024-06-22 22:50 三八线之南 -
美批准新一轮对台军售,国防部:解放军将全面加强练兵备战
2024-06-21 16:13 两岸关系 -
史上最贵“倒骑驴”?美国新登陆舰成本暴涨至原来三倍
2024-06-20 21:24 -
美国会考虑恢复所有B-52核打击能力
2024-06-20 17:22 凉战 -
菲律宾最需要时,两艘美国航母“全跑了”
2024-06-20 16:19 -
真主党无人机拍摄以北部大量地区 以媒体:最屈辱一天
2024-06-19 16:30 -
台军汉光40号演习 “小红帽”没了
2024-06-19 16:30 -
“斯坦尼斯”号大修周期再延长14个月,直追“华盛顿”号
2024-06-19 16:28 -
“欧洲防务展”上的欧洲最新坦克
2024-06-18 22:20 -
“不想当兵”,台海军士兵深夜跳海...
2024-06-18 19:32 台湾 -
美海军“勇敢之盾”演习击沉退役船坞登陆舰
2024-06-18 15:37 -
美日加菲在南海举行联演
2024-06-17 20:37 南海局势 -
台军7年前买的美制反坦克导弹 到现在一枚没交
2024-06-17 10:58 -
美海军称“与胡塞战斗是二战以来最激烈战斗”
2024-06-15 21:40 -
中世纪奇观?以军在黎巴嫩边境用上投石机
2024-06-14 17:20 -
美军官员:“鱼鹰”机队明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飞行
2024-06-13 18:53 -
俄海军编队抵达哈瓦那,冷战后核潜艇首访古巴
2024-06-13 16:19 -
阿根廷计划援乌5架“超军旗”,乌克兰会嫌弃吗?
2024-06-12 21:14 -
俄舰艇编队抵近佛罗里达,美军紧密监视
2024-06-12 16:19 观察者头条 -
德国在西乌克兰建立装甲车辆维修厂
2024-06-12 15:53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