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判断中国军工进展不能靠“消息”,尤其是来自外媒的
关键字: 武统对台动武蔡英文解放军军改美媒高超音速导弹所有这一切改革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和磨合,更新的武器装备需要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和交付,新的战法和编制也需要时间来摸索和熟悉,因此在短期之内,解放军对台的活动虽然呈现了增加的态势,但从解放军的角度上说,将这些没有充分锻炼的部队盲目投入大规模的实战之中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尽管台军的战斗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与解放军的攻台部队相提并论,但在客观上,短期内解放军确实不大可能主动选择对台动武解决台湾问题。
然而短期内的不可能为的是长期内的更方便,彻底的军改不仅从体制上让解放军更加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式,也让解放军长期以来在对台军事斗争中的一个问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那就是所谓的“冷启动”。
解放军传统的师级部队由于其固有的规模问题,从接到任务命令到全师启动执行任务所需的时间较长,尽管师级作战部队在战斗中更能承受伤亡和损失,但“启动时间”长这一缺陷却会极大地削弱部队的反应速度和突然程度。而全面改旅后的部队虽然在理论上缺乏承受过多伤亡的能力,但在启动速度上却要远胜传统的师级单位。可想而知,当军改后的解放军度过了最初几年装备不齐、战法不完善,部队不熟悉的过渡期后,等待台湾军队的将是一支装备更先进、战斗力更强、反应更迅速而且有能力发起真正突然袭击的人民解放军。
如果说台湾有什么合理选择的话,也许应该是现在趁军改没有完全完成就宣布“独立”。但是很显然谁都能发现,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合理选择,无非是选择一种看起来也许更好的死法罢了。
时间在大陆一方,选择的权力也在大陆的一方,台湾也许在事实上享受了几十年感觉像是“独立”的割据生活,但很显然,现在的台湾既没有勇气从这种割据中再向前一步,也不可能主动放弃这种割据状态,剩下的选择,可能就只有等待制裁这一条出路。在过去几个月中日益频繁的绕岛飞行,虽然也许并不是这种制裁的一部分,但在心虚的台湾当局眼里,也许确实会把这些飞行当回事。而随着时光进入2018年,当各种绕岛、军事演习注定会更加频繁的时候,台湾在应对手段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逃避对这种制裁的恐惧,也许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位于内蒙古的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中国军网记者 柳军 摄影
真真假假的高超音速导弹
这个星期有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件,一件是上周一架装备矢量喷口的歼-10B战斗机试飞成功,这应该是中国航空工业制造的第一个装机试飞的矢量喷口型号,另一件则是外媒报道称中国成功进行了“具备高超音速弹头”的所谓东风17弹道导弹的飞行测试。之所以要说起这两件事,是想说一些有关军迷圈子里所谓“消息”的话题。
歼-10B战斗机
与美英等西方强国的军事技术以及军队信息在大多数时候的高度公开不同,中国的军事体系至今都坚持着严格的保密纪律以及对大多数涉军队和军事信息的全面保密。而与普通发展中国家的军工体系只具备“剪切+复制”能力拼凑和重构已有的武器装备不同,中国的军工体系具备相当强的原创性,这就使得当代中国的军事科技成为一个颇具魅力而又被暧昧性包裹全身的独特存在。当然,笔者无意在这个时候评价诸如“在公开日上为防泄密制止群众拍照”或者“拍摄八一飞行表演队训练泄密”之类的事例是否正确,而是想说,正是这种高度保密又赋予内容特色的中国军事科技,让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成为一项让无数军迷趋之若鹜的活动。
在这之中,各种各样的“消息”往往是军迷们甚至外界获得中国军事信息最快的途径,不过在官方消息“一锤定音”之前,这些消息因为真真假假,很多时候反而会将渴望了解中国军事信息的人们带入歧途。
就拿这个极为火爆的所谓“东风17”来说,由于中国的军事工业一贯的高度保密,因此在公开渠道上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一称号,在这样的情况下,看起来有一定权威性的外媒就成了置信度最高的消息来源。于是我们能够看到不少军事媒体、自媒体开始沿着外媒报道指出的道路勇敢前进,进而推测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和相关信息。外媒观测到的试验应该是真实存在的,有“东风17”这么个战术弹道导弹项目也是真的,但这两样东西是不是能对上,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西方情报机构在历史上并非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1967年首次亮相的米格-25原型机被西方叫了一整年的“米格-23”,仅仅因为它是米格-21之后苏联公开的第一种长得像战斗机的飞机,而1968年西方之所以意识到这个错误,则是因为苏联人非常诚实地向西方展出了真正的米格-23是什么——当年展出的米格-23的两架不同的原型机上直白地涂着“23”和“231”的项目代号。至于用中途下马的导弹去参加红场阅兵,然后把美国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傻乎乎地分析和推测这些其实根本没有投入量产的导弹型号的生产和部署情况则更加不是一次两次。更有甚者,至今还有日本自卫队的情报官员犯下类似的错误,将阅兵式上出现的中国弹道导弹发射车数量作为解放军部署该型导弹数量的证据,让人哭笑不得。
米格-23
当然,美国人还是说对了一件事情,中国军工系统正在研制有高超音速弹头的战术导弹武器系统,而且不止一种,高超音速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新一代战术导弹增强突防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标配”技术。至于这次试验是这几种导弹中的哪一款……老实说,除了真正知道内情的人以外,可能没人知道。
这样的道理对于一个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军迷来说不难明白,但尽管如此,互联网上还是铺天盖地的充斥着美媒关于所谓东风17的相关报道。在连传统权威的央媒都不得不依赖军事论坛和外媒报道来作为军事新闻内容证据的时候,观众和读者们依靠这些不知真假的消息来判断中国军工事业的进展,也实在没什么可以指责的。毕竟对于媒体来说,沉默意味着落后,而真正内行人(如果存在的话)的介绍,不仅有很大概率不讨读者和观众的欢喜,还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泄密”的危险之中。
而其实就在几年之前,美国军方的分析人员对于中国的许多新武器采取的态度仍然是“不可能,不相信,没看到”。这其中又以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最为典型。美国军方和许多的智库在东风-21D列装多年以后,依然在怀疑该型导弹打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的精度和效率,并且自信美国海军可以依靠现有的防空导弹系统轻松应对。然而美国海军的指挥层在这件事情上是最诚实的,不管智库也好各种报告也好,在南海上美国航母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与动向,才最能诚实反映出美军对这一武器系统的真实态度。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中国在高超音速技术领域取得的全面突破,中国对这一技术的态度也已经从当初的研究高超音速相关技术,转而变为将高超音速技术应用到使用的导弹型号中去,无论是陆基、海基还是空中发射,不管是用于反舰作战还是对地打击任务,作为一种能显著提高战术导弹飞行速度和突防效率的关键性技术,高超音速武器相关技术正像上世纪60-70年代的冲压发动机技术一样,注定会引发新一轮对于先进战术导弹的技术升级乃至革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501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40“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0中方同意接触,美媒紧盯:事关重大、令人鼓舞 评论 108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32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
“双方出动125架战机,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
门票价格从10元上涨到85元?西安碑林博物馆回应
-
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
乌克兰央行行长:考虑放弃美元
-
美联储:就是不降息
-
法方证实:至少一架阵风战斗机被击落
-
特朗普:愿意出面
-
“敌人哀嚎,印军引以为傲5架战机,化为灰烬”
-
“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去世,享年88岁
-
戴维·珀杜宣誓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特朗普出席就职典礼
-
教皇选举首轮投票结果出炉:是黑烟
-
“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