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语道破:俄罗斯恐袭谁获益?背后可能是好莱坞式的“政治亚文化”
最后更新: 2024-03-26 13:31:34【视频/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此次俄罗斯的恐怖袭击。
发生在莫斯科的恐怖袭击事件,迄今为止造成的人员伤亡已达到130人以上,是一场重大灾难,其性质毫无疑问是恐怖袭击,基本上是以制造恐惧为目标,无特定人群无差别的屠杀。有趣的是,“ISIS”跳了出来,声称是它的阿富汗分支主导了本次恐袭。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4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全国哀悼日当天,民众自发悼念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事件遇难者。图片来源:IC photo
说到“ISIS”,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江湖上的传说,比如恐怖组织在中东地区似乎会刻意避开以色列,攻击目标时常和美国的战略之间构成某种微妙的契合,或者形成一种非常有趣的互动,会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和美国人形成某种合作,去填补某些空白。
也有一些传闻,比如之前特朗普在竞选活动过程中,提到过奥巴马、希拉里和“ISIS”之间的关联,而希拉里的“邮件门”中,部分邮件中也出现了一些线索。此时,“ISIS”在恐袭查到它身上之前主动跳出来认领,非但不能帮助我们认清事实,反而带来了更多困惑。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俄罗斯刚刚完成总统选举,普京作为新当选的俄罗斯总统,上任之初就出事情。直接效果就是,舆论中不喜欢、不支持普京的选民用一种近乎幸灾乐祸的方式,公开表达对这种恐怖主义袭击的支持。
当然还有一个大背景,从2023年在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夏季反攻彻底成为一个PPT式的胜利与现实中的巨大灾难之后,整个俄乌战场局势正在持续地发生变化。在克雷明纳、阿夫基夫卡、扎波罗热、顿涅茨克市等地,俄罗斯在地面上正在持续取得突破和进展,已经不再是所谓坚守防线和等待乌克兰被北约训练并装备去创造地面反攻的奇迹,而是检验俄罗斯能在多大程度上在翻浆期——下一个适合攻击的气候环境出现之前的春季和夏季——有所进展,而且恰好是美国国内因为政治过程无法大规模提供军事援助,而欧洲军事援助又不足以满足战场日常消耗的情况下。这个时刻显得颇为微妙,往大里说,似乎有些许要开一条新战线的意思。
这就牵涉到一个很有趣的思考,在这样一场袭击当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这件事情跟北溪管道被炸事件有很强的相似性:在组织行动发生的时间节点和运行流程当中都有一些可疑之处,而这些可疑之处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似乎并非一场常规意义上的恐怖袭击或作战中的军事行动,而更具有某种情报和特种作战的色彩。
当然,相比北溪管道事件而言,这次袭击方式更像俄罗斯自由军团对乌克兰支持的所谓反抗组织,试图越过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界,在俄罗斯本土发起的旨在形成袭扰和破坏后勤或制造恐慌情绪的特种作战。
现在4个袭击者已经都被抓了,虽然“ISIS”跳出来说这是它做的,可如果对比先前“ISIS”或者基地组织发起的恐怖袭击,通常都具有很强的自杀性特征:无论是用汽车炸弹或者人肉炸弹,又或者是在城市枪击案当中,一些杀手组织与成员在经历了洗脑或控制之后,用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和被攻击目标同归于尽。此次事件与先前的自杀式袭击好像又有很大不同。在攻击完成之后,4个攻击者实施了非常明确的逃亡,他们没有选择留在现场和俄罗斯打个你死我活,然后宗教式自杀式地殉葬。
4名直接参与俄恐袭的嫌犯被批捕,从左至右分别为米尔佐耶夫、拉恰巴利佐达、法里杜尼和法伊佐夫(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逃亡的方向也很有意思,朝向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界。如果俄罗斯跟乌克兰并没有打起来,仅是两个心生嫌隙的国家,的确存在栽赃嫁祸去挑拨破坏的可能性,但现在的俄乌关系似乎也没有挑拨的必要。当然从俄罗斯方面的角度上来说,它认为在乌克兰方向上有接应的人员,因而被抓到的这4个人——还包括其他7个人,一共11个人——表现出攻击后立即撤离的特点。
所以综合上述特征来推测,也许可以得出另一种可能性:与其说这是一次“ISIS”实施的恐怖袭击,不如说是幕后策划主体实施的一次带有雇佣军特征的特种军事行动,其目的是实施恐怖主义作战,在敌后制造恐慌,对对方的平民进行杀戮,传播恐怖信息,打击对方士气。
现在有未经证实的消息,据俄罗斯方面人士透露,袭击者中至少有一人是从土耳其入境俄罗斯的外国公民,在网上以招募的形式参与袭击计划当中,报酬约为100万卢布。
如果按照基地组织的标准做法,比如他们在伊拉克实施的人肉炸弹袭击,他们也确实会从极其贫困的国家和地区,以大概100美元的非常低廉的价格去购买人肉炸弹,这些在之前美国伊拉克反恐的时候有过非常深度的研究。
如果我们不管招募的人的身份,抛开具体国别,也不把国家当成一个军事化的单一行为体,采用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时明确一点——一个国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在一些政策和战略问题上存在竞争,假设如那些西方国家或者世界上大多数治理能力不那么强的国家那样,上层对下层的控制其实是有限而非绝对的,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在整个流转过程当中,它的行为控制、能力控制、资源控制相对较弱,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在有限范围内可以调动有限资源。再看这次暴露出来的信息,1个人100万卢布,4个人就是400万卢布,这并非一笔无法调度出来的资金。如果能够调动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美元层级的活动资金,就有可能策动一场恐怖主义行动,再配合一些安全屋输送弹药,就能解决武器装备的问题,而这些乌克兰都还有能力配备。
这样一个负责具体行动策划的个体,在向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去提交报告的时候,我们有请《是,首相》:欧美的公务员和他的政治任命官员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博弈关系。公务员被认为有一套完整性的“策略”,大家应该看到哈克被汉弗莱整过不止一次。
政治讽刺剧《是,首相》汉弗莱·阿普比爵士(图片来源:网络)
比如说在讨论一个计划的时候,他在第一天就拟好计划草案,但会藏在一摞文件箱中最后一叠文件的最后一页,然后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向你提及,等到你过了期限或者出了问题去找他的时候,他会把这草案翻出来呈现在你面前,上面充满了大量看似含糊其辞但实际清晰有所指的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足以形成一个兜底性的条款为他免责。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这事关美国是否知道这次袭击,或者说有没有策划,甚至亲自下场直接指挥等等。美国的介入程度目前看来仍存在很多讨论空间。
和美国自己宣扬的美国的总统周边的核心安全团队对于美国的国家机器保持着古典蒸汽朋克式精密机械一般的全面控制不一样,职能部门中间存在大量好莱坞电影式的职能部门独走的情况。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最著名的案例之一,就是博尔顿自己描述的“对中国一位公民的政治绑架行动”,联邦调查局其实是向总统逐级汇报,但是到博尔顿这个层级就直接发放了许可令。换言之,在美国总统没有事实上接受认可和批准这个计划的时候,计划就已经开始执行了。然后在特朗普在即将与中国最高领导人会面,在进入会议室前,博尔顿告诉他我们扣了一个人。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报道称,博尔顿事先知晓针对孟晚舟女士的扣押行动。图片来源:NPR截图
这种情况不是不会出现?尤其是考虑到这一届美国总统的特点,他的安全团队里充斥着一批激进的少壮派,其核心特点就是他们其实对实体的业务工作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习惯于从这个文件上和地图上对很多事态进行掌控和指挥,其中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空隙。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德力格尔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
进口车一季度暴跌30%,日系车最惨
2023-04-27 18:07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我们需要中国技术来发展稀土产业,但美国抵制” 评论 12“以色列拦截弹奇缺,美国也快供不起了” 评论 103巴黎车展开幕,中欧车企正面交锋 评论 94BBC:打钱,否则中俄要“趁虚而入” 评论 104防止被“卡脖子”,中国正降低对美国的氦气依赖 评论 146最新闻 Hot
-
“我们需要中国技术来发展稀土产业,但美国抵制”
-
“比起美国,新加坡人更愿将中国视为战略合作伙伴”
-
以色列给德国提供了一份“书面保证”
-
“以色列拦截弹奇缺,美国也快供不起了”
-
美媒称德国车已被中国车甩远,“软件系统糟透了”
-
“乌克兰早就提出合作,以色列没接受”
-
巴黎车展开幕,中欧车企正面交锋
-
“阿波罗时代以来,太空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
“中俄伊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
BBC:打钱,否则中俄要“趁虚而入”
-
“美国这次重点关注中东,但最终目标还是中国”
-
“我们才10年,没想推翻百年欧洲车企”
-
老挝考虑购买C919?
-
美媒:熊猫来了!熊猫来了!
-
德国情报头子:普京的最终目标是“将美国赶出欧洲”
-
防止被“卡脖子”,中国正降低对美国的氦气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