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籍华人学者裴敏欣近日在CNN发表文章:《给奥巴马的备忘便条——如何处理中国问题》,其中主要观点是“主动接触中国,化解中日危机”,其中提到“只要表现出尊重,就能和北京好好合作。”“此时此刻主动与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政权接触,还能暂时阻止因为日益增长的互相猜疑而引起的美中关系不易察觉的螺旋式恶化。”
阅读
-
回顾过去60年中国的外交行为,我们会发现北京虽然言语气势汹汹,但介入冲突谨而慎之。中国领导人深知本国军力有限,因为避免涉足必输无疑的交战。内部问题累积带来的影响,未必是侵略性的,但肯定会造成行为的飘忽不定,让中国的邻国和国际社会既担心又困惑。
阅读
-
评论(3)
|
2012-02-16 15:50:01
自由价值观是全球化的灵感来源和基础,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能否在对自由价值观持仇视态度的一党专制下扫除这些障碍。
阅读
-
评论(3)
|
2012-01-10 17:58:19
总的来说,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一个大国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竞争力,必须拥有一套“与时俱进”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有强有力的民营的跨国公司,并有高度国际观的高端人力资源。用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中国适应全球化的能力显得明显不足。
阅读
-
评论(5)
|
2011-12-06 16:10:15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没有否定党领导的合法性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的情况下,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认为在一个框架下对过去所犯错误进行纠正的意愿和行为,是中国和前苏联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1956年当赫鲁晓夫决定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时,很清楚地宣布要对前任领导发动激烈的批评。中国决定不这样做,不全盘否定毛泽东。我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度继续存在下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6:30:53
作为欧洲经济稳定的相关利益者,对欧洲施以援手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10年中国对欧盟商品出口额高达3830亿美元。因此欧洲发生衰退会令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减速。债务危机的金融后果也会令中国蒙受巨大损失。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有大约8000亿美元投资于欧元资产。如果发生无序违约并因此造成欧元贬值的压力,中国的投资就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价值缩水。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7:32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刚当选美国总统时,北京方面以为他会在人权和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但在国家安全方面不会。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7:24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衰退对中国的助益多于任何其他国家。英国资深记者马丁•雅克已在预测,中国不久将统治世界。
阅读
-
评论(6)
|
2011-10-10 14:57:15
如何才能让一个习惯于搭便车人付车费?这是当前西方与中国交往过程中的挑战。自从中国从上个10年再次以大国形象出现,很多西方人都希望中国能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支柱,并对维系这一秩序发挥建设性作用。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6:0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上,1979年的中美关系正常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5:56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食品、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加剧了通胀的螺旋上升。一些中国分析师甚至指称近期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加剧了价格的上涨。但推动中国的通胀恐慌的,是比不合作的天气更为根本和强大的力量。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5:50
无论如何,把亚洲说成一个力量实体毫无意义,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更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一个区域参与者的迅速崛起将遭遇近邻的警惕。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5:43
在失业率——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和民工的失业率——大幅飙升之际,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迅速减缓将严重考验中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的能力。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5:36
中美关系似乎又碰上了一道坎儿。首先,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一项协议,这项协议同意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核反应堆,该事态使得华盛顿十分困扰。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5:25
对中国日益堆积的不良贷款的估计,似乎令许多人吃惊,尤其是因为人们认为,北京清理其不够稳健的国有银行的措施,已大大减少了不良贷款,也减少了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风险。
阅读
-
评论(0)
|
2011-10-10 14:54:50
回望历史,大国崛起往往带来冲突和战争。近来与西方国家的磕磕碰碰让外界怀疑:中国的快速崛起会不会是“历史循环论”的简单重复?“和平崛起”的诺言可否真正实现?曾撰写过《中国陷入困境的转型》一书的知名学者裴敏欣就此提出“新常态”的论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