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选总统更重要的是选拔培养公务员
政治素人特朗普入主白宫,此时美国要是聪明,就不要过度限制行政权力,反而应该建立专家型公务员的统治能力并将其制度化。[全文]
-
白宫该学学中国的“集体领导”了
今天的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集体领导制。刚选出了历史上首位毫无政治经验的总统,美国需要一种类似于企业董事会的机制来为国家整体方向纠偏,不能把权力集中于一个人身上。随着世界变得高度复杂,没有谁能以一人之力独揽全局。[全文]
-
小国凭什么成为大国学习的榜样?
真正能为当今世界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很可能是小国而不是大国。几十年来,人们不假思索地否定小国成为国际榜样的可能性。但随着权力从国家转移到城市,从联邦转移到地方,在由城市组成的世界里,大国的经验将前所未有地失去相关性。[全文]
-
这年头要创新,离不开举国体制
许多人把政府和私有部门看成冤家对头,这种心态在政策讨论中流毒甚广。 在信息国家里,政府应该学习私有企业的冒险精神,最好能达成政企合作。对私有领域的冒险而言,来自公共领域的支持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企业创新才能服务于国家利益。[全文]
-
小国如何苟全性命于乱世?
类似于瑞士“武装中立”的概念,新加坡的安全主导思想是精巧的多方结盟,与所有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与某一个大国关系过密。它们都明白,本国的生存最终取决于超级大国的善意,但同时它们也必须与其他国家一样时刻准备应对全球网络瓦解或全球性混乱。[全文]
-
治大国如烹小鲜,放多少民主比较好
“民主的关键在于掌握健康的剂量,”一个长期旅居新加坡的美国人曾这样对我说,“喝一两杯不要紧,但别把整瓶灌下去。” [全文]
-
没有美国的全球贸易,太阳照常升起
特朗普退出TPP的底气,来自对美国经济实力的自信,他认为以美国的金融服务、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作为杠杆,就能谈成更有利的交易,在全球贸易中争取胜利。但这都是老黄历了,今天的现实是……[全文]
-
为什么中国人看待民主印度时带着怜悯?
西方思想中有种深深的自满情绪,它将政治与治理、民主与政策落实、过程与结果混为一谈。与印度等民主国家比较,中国波澜壮阔的崛起向世界昭示,一个不民主但卓有成效的体制,也比过于民主却一事无成的体制更优越。选举是一种确保政府问责制的工具,而不是交付结果的方式。民主制度在组成政府过程中的投入合法性,永远不能取代政府交付结果过程中的产出合法性。[全文]
-
人均GDP,已沦为统计学的诡辩术
人们越来越少用“民主”程度去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功,他们关注的是城市是否安全,是否买得起房,工作是否稳定,是否能实现老有所养,是否能与亲友保持联系等等。在这样的时代,意识形态必须让位于务实的民本主义,这意味着治理形式将出现颠覆性改变。[全文]
-
特朗普的确会作秀,但成功的政权也许最无聊
如果柏拉图活到今天,他的理想公民将是教育程度较高的瑞士行动主义者,而“卫国者”将来自新加坡经过严格训练的技术专家队伍。两者结合,将产生全世界最无聊、但最有效的政权。[全文]
-
别看特朗普赢了,半数美国人希望专家治国
49%的美国人认为,应该让专家而不是政府来决定国家的最优选择,而此前这个比例只有32%。然而不幸的是,今天的美国政治过于强调代表性,缺乏行政管理。彼时托克维尔远渡重洋,赞颂美国体现了进步的政治理想;而今美国人应该走出国门,去寻求新的启蒙。[全文]
-
中国国家战略为何完胜美国?因为它顺应时代
《超级版图》是本什么书?竟使林毅夫、吴建民、谷歌董事长、美国前国防部长等人联袂推荐,并被称为“下届美国总统必读的书”?观察者网约作者帕拉格·康纳好好聊了聊。[全文]
-
世界散架了吗?放心,有中国在
这个世界并非表面看起来那样因各国间的地缘政治或民族利益分歧而走向分裂,人类的基本需求正在使铁路、公路、输油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得到加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国在非洲、南美的基础设施投资或援助项目,将推动各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世界走向一种全新形态的整合或“统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