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80后,在光辉岁月中sir滑梯长大
关键字: 香港80后投机房地产猜题光辉岁月香港八零后,我们在光辉岁月中“sir”滑梯长大
我们八零后从七十到八十年代的光辉岁月“sir”下来,一路“sir”到二零一零年代,才“啪”一声落地、默然拍拍灰尘站起来– 真的“而立”了。【“sir”就是“滑动”,读如粤语阳平声的英语sir,据说可以写作“瀡”,其词源、音变等,要请教方家了。】
身后的光辉岁月
香港流行歌歌词研究名家朱耀伟博士,就把他的一本乐队研究著作命名为“光辉岁月”,即Beyond在八十年代的一首名曲。这本书罗列了八十年代骤如雨后春笋的乐队文化,正如“歌神”许冠杰在八七年唱道的:“潮流兴夹Band ~”,年青一代人亲身投入音乐,对这个社会和世界发出吶喊。他们充满了活力、创造力、强烈的参与感、自信和自强的意志。到了九零年代中,这个潮流蓦地成了“旧日的足迹”(Beyond),在“软硬天师”、“梦剧院”的余韵后,很快就只剩下“Twins”这样的卖萌组合,乃至于今天的“Hotcha”之类的性感女子组,一点没有摇滚乐队的意味和精神了。年轻人基本上离不开流行音乐,而音乐工业虽有主导潮流的一手,但也具有顺应时势的本性,这样说来,从流行音乐的变质,也可以俯瞰年轻人一代的某些精神面貌。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着迷一首流行曲、崇拜一位歌星的年纪吗?不论主题是爱情、家国、世界、还是“你炒过芥菜几棵”(达明一派《石头记》),总的来说,人要到十岁以后才可以初步理解。所以“早八零后”的文化生命始于九十年代初,只能触碰这个文化的涟漪;“晚八零后”更连一点水花都沾不上了。当八十年代出现的“随身听”普及、当九十年代的“卡啦OK”(KTV)兴起、当零零年代的MP3和手机人手一部,流行音乐的形式越来越内敛,受众变得彼此孤立,就越来越发展不出乐队文化,而乐队和摇滚,是流行音乐针砭社会的主要形式,因为这更接近于一种“人民的艺术形式”。
流行音乐的变质是个非常大的题目,但其中一个因素无疑是全球化,这儿说的不只是随身听和KTV的进口,更主要说一种消费文化的跨国替换。欧美在九十年代借信息科技浪潮,展开了新的一次工业革命,经济稳步向上;反观香港,我们在九八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跌得头崩额裂,经济和民生困顿十年。在这个时代,香港音乐本应发挥逆流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可是,也许因为流行文化的输入,欧美盛平之世的靡靡之音掩盖了本土音乐,泼熄了一代人心中的火。纵有二零零四年许冠杰重举大旗、唱一曲《零四祝褔你》,纵有“LMF”以脏话入词针砭社会,也都不久就被淡忘。最大众化、最简捷、受众面最广的音乐尚且如此,那么受众更零碎的、诸如电脑游戏等等的新兴流行元素,就更加的打酱油。
在都市人的成长路上,影响他们的因素除了学校那左耳入、右耳出的宣教,就数流行文化最大,而音乐正是流行文化的最大表征、指标、符号。正如西方嬉皮士运动可以用一首《Imagine》代表,香港的八十年代的乐队也印证了那一代年青人对社会的关注、对不公的抗争、对世界的思考;而九十年代后乐队的衰落、音乐主题的平庸化,则把我们驯化成“恋爱大过天”、两耳不闻窗外事、惯于服从现状而不加思考的沉默的一群。即便互联网一日千里,也不过提供了新的载体,可是文化的影、音、文字的内涵,还是没有二样。
如果说流行文化是我们对世界的第一道直接接触,那么家庭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间接传递。父母一方面言传身教,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一方面是保护伞,是我们在耳筒中强说情愁或者在KTV糟蹋歌曲的时候的经济支柱。
这个华南海岸的弹丸小城,本是一个普通转口港,二战前也不是珠三角的文化和经济中心。战后的大移民和美国的越战订单,掀起了香港的轻工业起飞的序幕。上一代在六十、七十年代的血汗工厂付出的青春——今天的九零后已无法想象香港也有过血汗工厂了——换来八十年代的资本。中产兴起,楼市和股市成了金融精英以外的普通人们致富的几乎唯一的途径。九零年至九七年,因港英政府挥霍财政储备而造就的“玫瑰园”泡沫时代,更把这种心理推向极致。就这样,在我们这些八零后的孩提、少年时代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不再是工人了,也许因为工厂北移,也许因为听了亲戚邻居谁谁炒楼炒股票大赚,就把积蓄拿出来同去同去;在我们的少年、青年时代,泡沫经济的崩溃有父母死命顶着,我们只知零用钱少了,只知把政府“综援”的证明拿出来的一刻有点儿尴尬,除此之外,我们并未理解太多,自然不知痛定思痛。而这种投机的心理还影响到了教育。大专志愿以金融、管理为上,自不待说,更严重的,是明星补习社的“tip题目”(猜题)风气蔓延。依靠取巧而上位的八零后,今天正在慢慢进入社会的中高层。
所以,当一些在六十、七十年代奋斗过、在八十年代吶喊过的上一代,指斥我们这些八零后这样不对、那样不行时,除了固有的那种“一代不如一代”心态外,其实也还真的说中几分。我们只知投机,不懂脚踏实地,一来因为社会的习染,二来因为在风调雨顺的环境长大,是温室小花。我们也不理世事,在爬升的轨道上这叫庸俗,而在这个下降的世道中这叫颓丧,和上一代比不行,和九零后相比都要被鄙视。比如说我的母校,最出名的校友除了古天乐,一是一位“靓模”(少女模特),一是我的一位不相熟的同学、靠刷爆信用卡碰运气赚了一千万的“少年股神”。这么所“名校”尚且如此,也可以窥见社会的风气了。
因此,当时代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八零后只有怀着过去的习惯,去迎接一个陌生的“美丽新世界”。
惊险的时代滑梯
“早八零后”一毕业,几乎就成了失业生。那时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最严峻的几年,加上“非典”之逆袭,社会戾气甚大。我们在那个年纪,是不会懂得社会经济大图景的,学校一点都没有教。港英的“自由放任政策”和“西方殖民教育”是奇妙的组合,这使我们的眼光局限在这小城市。她在我们心中,曾经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模式,我们不知道世界,也不知道殖民宗主国,更不知道祖国,所以有些什么事,我们就好像小孩子只懂发父母的脾气那样,只知把矛头对准小城市的小政府。
但示威游行毕竟改变不了什么。香港的经济从一开始就走了歪道,八十年代没有逐步升级产业,却一下子就把资金投入金融等精英行业,这在一方面只能使少数人直接受益,在另一方面则使香港的经济结构更易遭受外围冲击。金融危机泡沫爆破,香港的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之中最落后;而中国内地的经济起飞,也使香港的地位无可挽回的失落。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的新政中,本有各种新产业的尝试,也有大规模的建屋政策,要把土地成本降下来,然而正是习惯于投机的香港人,因为房子、股票被套,万般反对这些使房价下跌的做法,也使董建华受压不过,提早呈辞。曾荫权上任,在经济大结构积习难返的情况下,只有依循惯性,预告了今日的政经问题。今天回头一看,香港人可谓中了自己的圈套,而八零后可算是无辜受害者了。
男孩子毕业,一般都是慢慢探索专长、积蓄经验来拓展长远事业的,只要找到工作,一开始薪金多一点或者少一点,都不是大问题。可是女孩子不同,女孩一般都希望尽快多赚点钱,也不太打算长远事业,以后嫁人算了;此外,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女孩也更多的负责养家,让兄弟放开手来闯荡。因此,短期的快钱都是年轻女孩的活,而这类工作的类型,也多少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形态。在七十、八十年代,女孩子都能去工厂打工,职位多的是,我姐姐也就做过电子厂女工,整天拿电焊养家。到了九十年代,香港从轻工业城市转型为信息商务城市,女孩纷纷投入“Call台”,也就是传呼机服务中心,用没好气的嗓子换取钞票。到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香港已没有这种适合少女的劳动密集职位,除了一般服务业,就只好做廉价的私拍模特儿去,渐成“靓模”之风。所谓“靓模”就是少女模特,本来青春女生进入这一行业者素来有之,但其成为一种风气和文化,也算突显了一个社会经济的死胡同,甚至拉丁化的征兆。
所以即使“晚八零后”投入劳动市场,走进成年人的世界,情况也不比早生几年的同辈好多少。经济虽复苏了一点,但成果限于精英,普通人只能从服务业之中分一杯羹。其实在我们中学时,学校已经一直强调沟通技巧之类的东西,和上一辈注重学术和技能的教育相比,也算是服务业社会的预演了。而服务业 ——特别是商务和零售服务——是女孩子的世界,对于真正要发展事业的男孩子来说,就算甘于低微,节衣缩食,又有何事业前景可言呢?如果女孩终将披上嫁衣,而男孩终将代表八零后挑起未来的重担,那么整个八零后群体的未来,实在不容乐观。
大众产业的缺乏,使我们八零后从光辉岁月之中跳上滑梯,无声无息的下滑至今。最近两年,内地和香港的矛盾升温,社会讨论渐趋热烈,我们才有机会慢慢认识到所有问题的前因后果。
立于时代的砂土上
纵然滑梯惊险,毕竟也滑了十年。横向相比,我们较诸内地的八零后,没有在懂事以后经历过飞速的发展,缺乏自信,更缺乏宏大的眼光;相比台湾,我们的衰落来得早一点,让我们迄今经历了十年的磨练。纵向相比,我们从前习惯了听从,从不质问,不批判;今天的九零后乘国际左翼运动的浪潮,投身政治运动里,目空一切,即使当年的我们穿越至此,也自愧不如甚多。
可是,正像作家余秋雨在忘了哪篇文章说的,家道中落却没有完全破败的大宅门,最适合抚今追昔、温故知新,而香港正像这么一个宅院。我们比起沉浸于“腾飞”愿景的内地八零后,应该能够更谨慎小心;比起台湾的同辈,可望更处变不惊。十年的磨练下来,虽然没有九零后的小将们的热血,但却多了从前没有的视野和反思,七十年代的刻苦、八十年代的进取,我们还有机会汲取;怎样立足香港,背靠中国内地,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比九零后看得深入一点。
九零后已经踏入社会,而我们也终于醒觉——就是从滑梯仆下来,摔个灰头土脸,然后站起来。而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站起,三十而立,社会的未来很快就要交到我们手中,而社会是一个最巨细无遗的考卷,我们可不能再“tip题目”混过去了。
标签 旧文资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梁福龙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110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51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85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22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278最新闻 Hot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