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克尔·罗斯:大国崛起,素质教育还是“奢谈”吗?
关键字: 博雅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教育高等教育博雅大学文理学院美国教育观察者网: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综合性的,其中一部分是这个人的职业,当然还包括对生命中不同领域的探究,这些东西集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人在世界上的身份……
罗斯:还构成了这个人的能力(capacity)。
观察者网:为何说与能力相关呢?难道能力培训不是专业教育在做的事情吗?
罗斯:比方说我知道如何做出精美的盒子,但突然有一天老板告诉我,公司今后可以用机器做盒子,不再需要我手工制作了,我应该怎么办?我需要充分了解与做盒子相关的各种产业。或者拿刚才演讲里提到的30分钟小电影来说,如果这种形式的电影不再受欢迎,但我学会了如何写作、如何思考、如何用画面讲故事,我便可以做其他的事,因为我掌握了相关能力。自由教育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
当技术革新挤压劳动力空间时,自由教育能帮助人们重新找到定位吗?
观察者网:请允许我也以制盒匠为例。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内容只是做盒子,那么可能他只需一个月时间就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盒子;但如果要他掌握上下游的各种产业,比如盒子的原料从哪里来,怎样运输,做好的盒子要如何营销才卖得好等等,这一整套课程上完恐怕需要一年的时间。当技术变革对制盒业造成干扰时,这个全面发展的人或许更容易在相关产业找到下一份工作。
但如果某甲可以一个月学会制盒,某乙一个月学会供应链管理,某丙一个月学会市场营销,这三个人合在一起只需培训一个月便能各自胜任手头的工作,远远少于把他们培养成通才全才的时间。当技术变革来临时,他们可以在短期内接受专业培训胜任另一项工作。如果这样做有助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或许这是德国、瑞士等国家培训高级产业工人的初衷吧。
中国未来将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各领域均有涉猎的全才,恐怕中国更需要的是专业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而在技术变革打破产业格局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集中资源快速培训新的技能。
罗斯:我想在产业转型时期最重要问题在于,你是有能动性的主体呢,还是被动接受调遣的客体。
目前来看,三十年之后许多工作岗位将不复存在,部分就业机会将随着行业永久消失,在工作之外你想要怎样的人生?国家可能会给你最低收入补贴,但你得有再学习的能力,有人生的方向感。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
它的效率或许不如那种把人从一种功能推往另一种功能的社会高,但培养人的能力不但有助于维持社会健康,更能促进创新。当然,这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善,因为它把人真正当成具有能动性的人,而不是某种物品。正如康德所说,人非工具,人即目的。
再回到制盒匠的故事上来,如果一个唯效率论的社会本来有十个制盒匠,但现在不再需要盒子了,那何必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直接杀死这十个人效率反而更高。那样的世界多么令人厌恶,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仅仅是工具,而不是具有能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是教育者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空想,受教育者在了解自身潜力之后,他们自己就可以独立探索高效的工作方式。
观察者网:刚才你说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以人为本,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作具备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我不太熟悉其他国家博雅教育的历史,但中国的民国时期某些学府曾经十分重视博雅教育。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教育基本遵循苏联模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办学理念才逐渐向西方靠拢,但还是保留了社会主义特色。
我想,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从资本的压榨中解放劳动者,让人真正自由地实现价值,而不是作为机器上的螺丝钉。按理说以人为本的自由教育应该和社会主义有种天然的契合,但不论在苏联还是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巨大压力就是需要大量掌握专项技能的产业工人,因此我们似乎负担不起博雅教育。这当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张力或者矛盾?
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受到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
罗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里反复批判人的异化,认为工业化使人扭曲畸变,成为单纯的制盒匠,无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这样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我曾经让学生们观看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电影里卓别林是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拧螺丝,当他失业后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忍不住做拧螺丝的动作。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畸变。当然,在战争时期或某些特殊时期,人们或许无法成为完整的人,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全面发展和释放。
我想说的是,教育当然应该教你如何做盒子,如何拧螺丝,但也应该让你明白这些微小的工作和宏大趋势有什么联系。短期来看这种教育的效率可能不太高,但长期下去,它会让人们在经济当中发挥创造性作用,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思想。
查理·卓别林《摩登时代》海报
回到你的问题上,社会主义的理想之一就是要以有意义的、适应需求的、发挥能力的劳动来取代被异化的劳动。这正是约翰·杜威的民主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既重视技能培训,又避免把人降低为技能的容器。在一战和二战的战间期,美国产生了大量的创新,社会迫切需要适应新生行业,有人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实行对口产业教育。在这种社会焦虑的背景下,杜威说,工作是所有人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工作,但不见得要重复现有的工种,人们应该发扬能动性,去寻找和发现全新的工种。
这种民主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高技术工种和专业工种,它只是不把技能与人生、技能与社群拆开来看。有人认为如果对某项技能进行单独专项训练,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它,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这话放在过去或许还有点道理,但今天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比过去紧密得多,仅仅专注于一点恐怕不见得有助于理解事物。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杨晗轶
- 最后更新: 2018-11-20 07:56:17
-
“企业的发展是基于整个国家的国运”
2018-09-19 20:59 达沃斯论坛 -
马克思对21世纪的世界意味着什么?
2018-05-08 14:53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预告|这周六,看陈平老师如何对话经济学的诸位大佬
2018-04-05 08:14 中国经济 -
农村真有63%的孩子没上过高中?罗斯高教授其实是这么说的
2017-09-29 09:38 观网看片 -
马云底特律演讲:将中国视为机遇
2017-06-30 08:12 阿里帝国 -
与福山辩论6年后,张维为有话要说
2017-06-12 13:30 观察者头条 -
中信书院前沿论道 吴建民携新书演讲:世界的变化与中国
2015-12-26 01:16 中国外交 -
贾康:过去主流经济学理论认知框架不对称
2015-12-14 01:34 本土经济学家逆袭 -
国家认证能力为什么重要?
2014-06-04 14:51 -
定制8枚金牌 让他们放心中考
2014-04-18 15:28 -
南苏丹武装分子袭击维和营地
2014-04-18 15:21 -
清政府为什么没能识别大英帝国崛起
2013-12-07 08:08 -
国歌赋予自由
2013-11-26 17:43 -
陈寅恪是怎样被送上神坛的
2013-10-13 08:04 -
上海租界:高级妓女的还是知识分子的?
2013-09-10 17:51 -
国信办主任鲁炜:自由意味着秩序
2013-09-09 22:18 观察者头条 -
如果爱惜言论自由,就要表现理性
2013-08-26 23:35 听听大V怎么说 -
中国已成名副其实“中央之国”
2013-08-05 20:52 -
“社会”的构成:自然法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础
2013-06-20 11:28 -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邓小平与中国改革
2013-03-29 15:57 观察者网会客室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评论 12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评论 136“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评论 164“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评论 216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加拿大人也不买了
-
“DOGE让我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
-
特朗普威胁俄罗斯有没有用?“到头来还要看中印”
-
“乌克兰计划夏天大选,前提是...”
-
勒庞被定罪,不能竞选法国总统了
-
他还没去倒是想挺美: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
-
日本再发警告:若发生,或致近30万人遇难
-
“半个房本不够买辆车,特朗普狠伤自己基本盘”
-
美科技巨头重仓这一领域,“但中国已经领先”
-
日本:最后的堡垒,也开始塌了
-
“和中美抢占份额”,欧洲“光谱”首战失败
-
格陵兰岛回怼特朗普:美国不会得到,我们不属于任何人
-
丘成桐:中国已准备好培养自己的顶尖数学家
-
“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但…
-
美部长:还能塞得下特朗普的脸
-
“普京主义在美国获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