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取得新突破,为什么美国掀起了反印风潮?
如果出现中国超越美国一骑绝尘的场景下,美国大概不会再纠结于对华竞争,而更可能考虑面对印度的“亚军之争”。[全文]
-
特朗普推动世界秩序从春秋变为战国,谁能生存下来?
我们熟悉的世界可能要告一段落,回到“强者行其所能为,弱者忍其所必受”的赤裸裸丛林秩序,只有那些足够自立自强的国家才能保持原本习以为常的国格。[全文]
-
美国精英如今“以华为师”,说明中国的确做对了一些事情
长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美国人第一次切身体会落后于人的惶恐。伴随惶恐而来的是对“美国文化劣根性”的反思。[全文]
-
在旧金山随手拍,朋友说可以入选“世界名画”了
这些元素两两同框,极具赛博朋克戏剧性。坐拥滚烫热钱和前沿技术,能让汽车自己出去跑活儿赚钱、让机器自主为雇主打工搵食,却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解决迫在眉睫的经济社会问题。[全文]
-
美印经济学家给印度的这个建议,咱得支持啊
他们认为印度走制造业发展路线是死路一条,必须走服务业立国之路,而且是高端服务业。[全文]
-
“印度奇迹”,名不副实
“印度替代中国”的设想难以站住脚,印度对华产业链供应链的替代作用实际上被严重夸大。[全文]
-
在孟加拉调研,满街都是中国手机、中国电三轮、中国太阳能……
对于孟加拉国这样外汇长期匮乏的国家来说,如果能采用交通电动化(中国电动车)、电源绿色化(中国光伏风力)、储输便利化(中国电网储能)的路线,不仅每年能节约一大笔化石能源的外汇,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经济韧性。[全文]
-
在全球减排问题上,中国是真的捏住了西方“七寸”
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的,西方在产业科技保不住的东西,在外交文宣上也迟早要丢掉![全文]
-
这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新总统,将如何挽救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不参与地缘政治斗争,也不会与任意一方结盟,我们尤其不想被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全文]
-
美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印度?
可以说,对华共同敌意是美印战略趋近的基础,而美国的意愿——而非印度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印合作的理论上限,但印度的意愿却能决定美印合作的实际水平。 [全文]
-
印度营商环境越好,中企风险反而越高?
只要它们愿意,任何在印企业都难逃灭顶之灾。[全文]
-
印度为何要对中国手机企业“小口放血”?
不难看出,莫迪政府骚扰打击中国手机龙头企业,几乎已经达到“完美拿捏”的程度。[全文]
-
印度为何对华示强?莫迪执政的两大“引擎”失速
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浓烈的宗派议程和聚焦发展的经济议程是印度人民党的两大招牌,互为补充、交替施力。然而,印度经济未见起色,还因新冠疫情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宗派政策取得众多突破后已趋于饱和。两大“引擎”失速,迫使莫迪为获取增量政治支持寻找内政新议程。[全文]
-
印度:中国凭什么不拿我当大国?
印度真的是个大国。为了迎合“有印必火”,非主流的局部事件往往被放大后反复炒作,反过来加强了中国人对于印度的刻板印象和错误认知。如果从中国的优势角度俯瞰,中国人自然对这种“迷之自信”不屑一顾,但如果代入印度角度,就会发现这种自信其实并非自大臆想。[全文]
-
印度制造业想要取代中国?可能还要先向中国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冲击中国产业体系,更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威胁。中国供应链的中断使印度被寄予了填补中国空缺的厚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印度填补全球产业链空缺可能只是错觉。它在取代中国之前,必须首先联通中国、依靠中国、学习中国。[全文]
-
扒一扒印度疫情甩锅中国这事儿
印度两个非政府机构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起投诉,本身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政治闹剧。用一个郭德纲相声段子最能说明问题——“一个民间科学家遇见火箭专家,认为火箭上天要用煤,还得是好煤,这个时候只要火箭专家拿正眼看他一眼都算输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