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岗:与“大时代”同行——《出版忆往》序言
关键字: 改革开放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理论陈昕应该说,如何让中国式的现实改革进一步“消化吸收”西方经济学理论成为了陈昕先生主政上海三联书店期间,打造“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形成中国经济学“三联学派”的核心问题意识。按照他在《中国经济学曾经有过一个“三联学派”》中的总结,形成这一学派的标志,不只是中国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各个层面“达到了比较娴熟地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的水准”,更关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实在太大,如果这种变迁和由其带来的增长与发展能持续下去,如果经济学家深入其中,在准确把握这些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规范与实证的分析,提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学成果,那么中国经济学家就完全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学界取得自己的地位……中国的改革经验有可能在理论形态上得到全世界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他和经济学家一起提出了“中国过渡经济学”的构想,1994年出版了由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一书,其中收录了11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这意味着中国式的现实改革对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消化吸收”,不能停留在仅用“理论”解释“现实”的阶段,而要进一步意识到“现实”对“理论”的挑战以及从“现实”出发形成“新理论”的可能。但正如陈昕先生后来在《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中所说,用“过渡经济学”来命名中国的现实改革,预设了这一现实是暂时的、特殊的、具有过渡性质的,最终必然要“与国际接轨”,回归到永恒的、普世性的、终结性的“西方模式”:“不少经济学家看到了中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我们的改革过程和方式会有异于西方,于是就有了‘过渡经济学’一说。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我曾多次组织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经济学家共同研讨中国的过渡经济学问题,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建立‘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但实事求是地讲,那时在相当多人的潜意识里改革的彼岸还是那些已经现代化了的西方国家模式,只不过在过渡期基于国情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做法。”
陈昕先生对“过渡经济学”蕴含的“期待预设”能够有所警觉和反思,与他在90年代初到香港工作的经历密切相关。他在《感受香港的文化季风》中有这样的叙述:“20世纪90年代初,不仅香港处在回归中国的过渡期,整个世界也处在剧烈的政治动荡与过渡期之中,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的解体,韩国的学生运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快速崛起……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全球化’与‘蝴蝶效应’,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小村落’,欧美经济‘患感冒’,香港经济就会‘打喷嚏’。”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已经终结”的论述甚嚣尘上,“过渡经济学”分享了“西方现代化道路”代表“人类普世价值”的“预设”,在这样的视野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香港自然应该成为内地的榜样;另一方面,现实的香港固然有高度现代化带来的繁华,但同时也清晰地显示出与“现代化”相伴的“弊端”:“香港经济……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有高通胀、高楼价、社会福利,以及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与加强监管等。所不同的是,香港的经济转型或过渡发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由英国管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过渡的后半期,不得不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已经暴露的经济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对此,在人们惊叹香港的经济成就、企望洞悉其成功奥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他们对这些经济问题不同程度的困惑和担忧。”这并不是要求天下有“十全十美”的“现代化”,问题在于即使人们乐于接受“现代化”带来的所有“弊端”,但中国大陆是否能走通“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道路?陈昕先生在《邓英淘:为了多数人的现代化》中曾提及邓英淘在香港对陈昕先生说的那个“跳蚤与大象”的比喻,恐怕是最好的回答吧:“当时全国正在讨论和思考‘亚洲四小龙’模式,探讨比较多的是‘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记得英淘同志很认真地对我说,中国不可能走‘四小龙’道路,沿海地区当然可以搞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出口挣外汇,拉动GDP增长,但不宜复制推广到全国。从长期来看,靠这种模式无法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道理就在于量级不一样,中国与‘四小龙’,就像大象与跳蚤,如果以人口作为基本尺度,那么‘四小龙’合起来也要比中国低两个数量级。跳蚤可以跳到自己身高的两百倍,即使肌肉构造原理相同,大象再拼命锻炼,跳起身高一半都难以想象。”
“跳蚤与大象”的比喻首先反思的是“西方经典现代化道路”。陈昕先生说道,按照邓英淘的说法,这条发展之路“就是以大量耗用不可再生的资源为基础,以大批量生产的存量型技术为手段,千方百计地增加GDP,以实现国家的富裕和繁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着这种发展方式,希望以此早日实现现代化。但英淘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方式只能实现全球一部分人的发展和富裕,是‘少数人的现代化’道路”。既然此路不通,且不可复制,那么,“有没有一条不同于西方经典发展方式的道路能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呢?”如果有,作为一只“历史长、人口多、底子薄”的“大象”,中国从80年代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GDP保持了大约平均10%的增长速度,最近几年,即使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减缓,依然保持了6%—7%之间的增长,是否算是走通了“另一条发展之路”?陈昕先生在《在法兰克福奏响“中国模式”的乐章》中说,面对“中国道路”,“西方主流媒体把中国的奇迹归结于廉价的劳动力、外资的推动、出口的拉动,以及威权政府,意在否定‘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用西方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内生增长理论来解释,由此鼓吹在中国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化”。而陈昕先生认为,在中国改革行进了30年之后,“中国奇迹”不再会仅仅被理解为某种“过渡”或“转型”的状况,而标志着某种“新的历史开端”,“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模式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它开始具有了世界的意义。……中国奇迹的发生并不像上述几种解释所说的那样,而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逻辑,值得在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真的探讨。于是,在与史正富教授商量之后,我们把论坛的主题定为‘解释中国奇迹之谜’,因为新的历史已经开启。”
“中国奇迹”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张五常所做的另一个比喻,“一个跳高的人,专家认为他不懂得跳高。他走得蹒跚,姿势笨拙。但他能跳八尺高,是世界纪录。这个人一定是做了些很对的事情,比所有以前跳高的人做得更对。那是什么?在不同的内容上,这就是中国的问题。”(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在奉“西方模式”为圭臬的“专家”眼中,中国这只“大象”永远“走得蹒跚,姿势笨拙”,但他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笨拙”的“大象”“能跳八尺高,是世界纪录”。这表明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思考框架,已经无法有效容纳当代中国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这体现在诸如关于“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的争论上。陈昕先生在《林毅夫与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中写道:“质疑新结构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则采用杨小凯的‘后发劣势’说,来反对‘后发优势’说,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先模仿西方国家进行宪政体制改革,仅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虽然前期的发展速度会快一些,但长期来看会导致问题丛生,经济陷于困境。这些经济学家一般都用中国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和收入差距拉大现象来作为论据。对此,林毅夫认为,新结构经济学在强调发挥‘后发优势’来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审时度势,推进制度改革,把旧体制中的各种扭曲消除掉,以建立完善、有效的市场。至于是不是因为没有进行西方式的宪政改革就必然会导致腐败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林毅夫引用世界银行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在苏联、东欧等先行开展宪政改革的国家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他举例说,在这些国家,为了避免私有化以后的大型企业破产倒闭造成的大量失业问题,或是因为这些企业涉及国防安全等原因,在休克疗法消除了旧的补贴以后,又引进了新的更大、更隐蔽的补贴,其结果是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比中国更严重。”
陈昕先生推崇林毅夫对中国改革经验的理论总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并不讳言“中国道路”依然面临重重难题,但林毅夫相信中国因其巨大人口数量和地理跨度,虽然启动任何变革都极端困难,但一旦启动,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与惯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尖锐、生态环境恶化、市场机制受到抑制,这些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未来中国经济的降速不可避免。”林毅夫则认为,“作为发展中、转型中的经济,中国固然存在许多体制、机制问题,但是,最近四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是由外部性、周期性因素造成的,中国经济的内部仍然存在保持一个较高增长速度的潜力和条件。从后发优势的理论看,中国虽然经历了连续35 年的高速增长,但由于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潜力还很大。”陈昕先生还在《〈中国震撼〉的出版及其价值》中写道:风物长宜放眼量,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发展“不会照搬西方或其他任何模式,它只会沿着自己特有的传统轨迹和历史逻辑继续演变和迈进;在崛起的道路上它可能经历挫折和困难,但其崛起的轨迹和方向已清晰可见,且不可逆转”!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出版忆往》(增订版)的面世,可以说是献给改革时代最好的礼物之一。它记录下的一切不仅是改革开放40 年的见证,还是陈昕先生与时代的机缘和机遇,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赋予了独特的魅力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能理解这本书虽是“忆往”,却少言“自我”,因为“个人”已经和“时代”融为一体了。
1927 年,鲁迅在上海为黎锦明的中篇小说《尘影》题辞,写下对那个时代最真切的感受:“在我自己,觉得中国现在是一个进向大时代的时代。但这所谓大,并不一定指可以由此得生,而也有可能由此得死。”(《而已集·〈尘影〉题辞》)
回首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样是“方生方死”、“向死而生”, 困难重重、依然向前……
祝福陈昕先生,能与“大时代”同行,是何等的幸运!
2018年3月改毕于上海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最后更新: 2018-08-06 07:26:32
-
风生水起逐浪高 党中央深化改革述评
2018-08-05 20:16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朝方:美国对日本和朝鲜搞“双标”
2018-08-05 16:55 -
“河长制落地了效果不错,但一旦跨行政区域就很难做,咋办?”
2018-08-05 12:40 -
国家级贫困县4800万元修广场 村民靠煤油灯照明
2018-08-05 08:53 扶贫攻坚战 -
习近平眼中的“四有”军人
2018-08-04 18:51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
王毅:美国是地区军事化最大推手 指责中国是颠倒黑白
2018-08-04 16:16 中美关系 -
微视频:习近平眼中的“四有”军人
2018-08-04 15:2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
中纪委机关报:有地方落实中央决策越往下越“冷”
2018-08-04 08:50 -
售楼小姐被县委书记提拔成副局长
2018-08-03 22:12 廉政风暴 -
相知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
2018-08-03 21:5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中国公布对600亿美元商品加税反制清单
2018-08-03 20:18 中美关系 -
习近平发“胜战之问”书强军答卷
2018-08-03 20:05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美官员称中国坝影响湄公河下游国家 中方:别有用心
2018-08-03 18:57 中美关系 -
湖南台女台长离任时 竟顺走单位24瓶茅台
2018-08-03 14:29 廉政风暴 -
15%的人口统治全世界,这也是“民主”吗?
2018-08-03 07:04 一带一路 -
原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任海南副省长
2018-08-02 17:26 政坛观察 -
两男子自称“省委的”拒交警检查,媒体:这就能耍官威?
2018-08-02 16:45 -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习近平@知识分子
2018-08-02 16:00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
“以政治引领增强知识分子对新时代爱国精神认同”
2018-08-02 09:00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5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08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7“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