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云:“一带一路”承载的是一种文明形态,这是西方不愿接受的
最后更新: 2024-05-09 01:28:57中国为什么要援助非洲?
观察者网:2000以来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一个中国作为受援国,转变为对外援助国的转折点。
李小云:对。2007年以后我到了非洲,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当年都要到欧洲去学习,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到欧洲可以学到很多我们没有的东西。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很多非洲人到中国来学习?
1990年代初期,我是一位德国援助中国项目的中方代表,当时有个问题我不太懂:为什么德国人要援助中国?2007年以后到了非洲以后,我就突然明白了,中国为什么要援助非洲。
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就如邻居关系,我们都生活同在一个世界、一个村子里,我们叫全球村。如果把全球村当作一个家庭来看的时候,会存在一个全球伦理的问题:别人有困难,而你生活得好的时候,你是有责任帮助他们的。
其实援助也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并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个非常简单、不可回避的、最基本的伦理问题。
如果不这么看,那么他是非洲人,我是中国人,援助他干嘛?这就把援助讲得太功利了。就拿人和人的相处来做比较,难道你对一个人好,都是为了做慈善?不完全是,肯定你还想着将来有困难他们会帮你一把。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是很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然你在帮别人的时候,真的就想明天就一定能给你返什么好处?也不是这样的。
当时我的想法是,既然中国的经验是非常特殊的,对于非洲国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去非洲推广这些经验呢。所以在2007年以后,我就在农大第一次发起了招收非洲留学生的计划,我应该也是在国内很早参与对非洲讲中国减贫经验的学者了。现在我讲得少了,因为这一问题其实很复杂,中国的减贫发展经验也有条件性。
农业发展经验是中国经验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就开始想,能不能到非洲去和非洲朋友一起来合作农业发展项目。这就有了我们的“小技术大丰收”、“小豆子大营养”这些项目。
到坦桑尼亚种玉米——非洲工业化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观察者网:刚刚您提到了启动中非农业合作的大背景。您能详细讲讲,又是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您开展“小技术大丰收”、“小豆子大营养”这些项目吗?
李小云:从2010年开始,我在世界银行坦桑尼亚国别办公室短期工作,在坦桑尼亚和该国总理府、农业部、计划委员会和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沟通和交流很多。
在这个期间,我到了坦桑尼亚南部粮食生产的4个省做了1个多月的调查,之后给塔利亚政府写了一份“农业引导社会转型”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引起了坦桑尼亚政府的高度重视。总理专门召开会议,邀请我给他们内阁做了整个报告的介绍。这个报告的核心是社会解决转型的前提是发展农业。
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差距和农业短板问题,都有很深的体验。这跟我过去工作经历有关,因为我博士毕业以后就分配到了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所以对中国农业政策和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是有了解的。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被动式的现代化,是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我们的沿海城市开放以后,大量的工业品、廉价的农产加工品和丝绸纺织加工品进来冲击了发达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此背景下引发中国现代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没有完成农业革命,我们还是个内卷化的传统农业,竞争不过国外的农产品,在沿海地区,像苏州、杭州、常州这些地方的农民失业进入城市,农地抛荒、乡村衰落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所以,没有农业革命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欧洲英国的工业化实现路径完全不同。
英国首先实现了工业革命,三圃制、四圃制加上圈地运动导致的整个制度性变革,大规模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加上后来的现代技术,它真正产生了农业剩余,这才在其后100年期间推动了工业化。这种工业化路径,它不是挤压农业发展推动的工业化,而是通过农业产生剩余而推动工业化发展的。
所以我对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非洲直接进入工业化的转型模式是非常谨慎的。所以我就在世行里提出我的看法,当时世行三国即坦桑尼亚、布隆迪和乌干达三国局局长非常支持我的想法,首席经济学家也很支持我的想法。
但事实上,所有的国际组织对于非洲援助关注的重点是腐败治理和良政,他们援助的重点叫做预算援助,通过审查非洲国家治理透明度等各方面来决定给他们多少援助。再一个,即便对农业的援助,也是推动大规模的灌溉等,他们对于小型家庭农业都不重视,所以我后来决定自己搞一个项目。
我当时是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首席技术顾问,于是我就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一起,我也代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到坦桑尼亚开始做农村合作发展项目。
观察者网:“小技术、大丰收”农业合作项目,和“小豆子、大营养”的玉米套种大豆项目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具体为什么选择了玉米和大豆?您将引入非洲的中国发展经验称之为“平行经验”,这与之前西方的国际合作项目有何不同?
李小云:我选择了在莫罗戈罗省佩雅佩雅村种玉米,为什么种玉米?大背景就是我刚才讲的:农业不发展,就没有剩余,没有剩余就没有用于工业化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去依靠援助,依靠其他方面来钱,一定会陷入债务危机。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讲的两个缺口之一,就是投资缺口,它没有钱,启动不了现代化。
我的想法非常理想主义、非常浪漫:我就想做一个项目推动农业的发展,让农业发展慢慢来带动经济发展。我不可能通过一个村子就带动全国,我只是做个实验,看看农业发展的问题在哪里,所以我们就搞了“小技术大丰收”玉米密植增产项目。
玉米是东非地区农民的口粮,但是玉米的每亩产量太低了,我调查的坦桑尼亚三个省农民的平均产量,一般都是一亩100-200斤。我是中国培养的首位玉米栽培学博士,我对玉米还是很清楚的,我们的玉米产量亩产800斤、1000斤没问题。就算是过去北京郊区的密云、延庆这种山区的旱作玉米,玉米产量也可以达到500-600斤。
“小技术 大丰收”项目负责人李小云(右1)与当地村民交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供图)
非洲玉米产量为什么那么低?技术上的原因是它的种植密度不够,种植不规范。旱作是雨养农业,它没有灌溉,靠天吃饭,也没有抗旱保墒的这些措施。
“平行经验”,就是原汁原味地示范中国自有的做法,而不是去做我们为西方援助所做的那些事,比如社会经济评价、性别培训、参与式培训等等。我们就是在考虑当地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采用那些最简易、最朴素、最容易被非洲农民接受和采用的技术。这不同于西方援助以直接的附加条件的形式、援助项目实施中将西方原则或发展知识等强势引入受援国的方式。
所以我就引进了中国的玉米密植栽培技术,一亩地原来他们种植1000株都不到,我提高到2500株到3000株。种植规范也得做到位,我和同事周圣坤等好多老师就跟当地农民一起拉绳,让玉米的植株能够排列整齐;我们按照35cm株距65cm行距挖出小坑,一个坑埋入三粒玉米种子,出了三颗苗以后,到了一定得高度,把最小的苗拔掉,这叫间苗,留下一个最壮的苗,保证密度。
大家就觉得中国的农民好像很多没有文化,其实种田这都是科学。我们给坦桑尼亚农民做培训时我说,要增产,地得很平整,得拉线,挖坑,撒种,间苗,中耕除草,还要保墒。这一套流程,都是中国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
我们在莫罗戈罗省从一个村开始试点,一直到现在全省的很多村庄采用了这项增长小技术,玉米亩产最高的时候增加了三倍以上。
这项技术一下子就在很多村子铺开了。但是,我们也发现,玉米密植技术是一个高度劳动密集型劳动,非洲和坦桑尼亚地里一般都看不到男的,搞农业基本上以女性为主,这就客观上加大了妇女的负担。
而且还有个问题,非洲太热了,白天下地干活太热,所以在家庭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耕种太多。所以像这样一种实验,也遇到了很多具体的问题。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非洲发展在土地资源、劳动力、基础设施、灌溉等方面的瓶颈。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
昔日顶流基金经理蔡嵩松行贿、受贿案已当庭宣判
2024-05-08 22:54 -
王炸芯片,难再成苹果救星
2024-05-08 18:18 观网财经-科创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相关推荐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评论 30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评论 422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评论 52“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评论 143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评论 98最新闻 Hot
-
把中国货“藏”在加拿大,“我们赌特朗普会认怂”
-
扛不住了?特朗普释放对华缓和信号
-
“孤立中国?东盟不会跟,否则…”
-
“中方对美方鸣枪示警:这回来真的,能一票否决”
-
“特朗普一声令下,美国几十年联越制华努力,白干了”
-
特斯拉净收入锐减71%,马斯克“认怂”
-
普京送给特朗普的肖像画长这样
-
美欧倒逼肯尼亚“转头”,“中国又拿下一局”
-
和特朗普一起“孤立中国”?欧盟拒绝
-
“特朗普把科研领导权让给中国,10年才能恢复过来”
-
鲁比奥要重组美国务院:在大国竞争时代,难以履行使命
-
又变了!特朗普:无意解雇鲍威尔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致至少20死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