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君达:枪击案之后,特朗普忙着煽风,希拉里忙着灭火
关键字: 美国枪击案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特朗普希拉里民主党的职业政客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控枪,在抨击共和党的同时转移人们对文化冲突的关注。例如伯尼·桑德斯在枪击发生后声称,相比个人动机、恐怖主义等因素,缺乏枪支管控才是罪魁祸首。奥巴马在谴责“恐怖与仇恨行为”的同时也不忘提醒人们枪支管控的重要性。民主党这种说法的一个依据是,凶手使用的AR-15是高度危险的自动化武器,远远超出“保卫个人权利”的需要,应该立法禁止。虽然凶手先前已经引起联邦调查局注意,他仍然可以从合法渠道买到这把危险枪支;某些报道还声称他还受雇于一家与美国国土安全部合作的国际安保公司。考虑到联邦调查局未免有失职之嫌,凶手轻易获得危险武器,不排除希拉里能够从近来的暴力袭击中得分。
然而更关键的问题正是人们调侃的“是什么让他举起了屠刀”,行凶者不会因为难以取得武器就变得安分守己,他们会诉诸其他的暴力方式。民主党方面努力将暴力事件的成因解读为“个人问题”,将枪击动因定性为“恐同症”,但凶手的种种行为都表明这或许不是又一个耳熟能详的“神经病”杀人事件。人们对这次袭击的关注点,很可能还是会回到文化冲突上。
由于枪击事件的双重性质,美国的保守派也涌现出两派观点,一派自然是剑指凶手的文化背景,另一派保守基督徒则不忘借机谴责同性恋人群的夜生活。然而无论他们是否同情被害人,这些保守派不会因为枪击事件而转向希拉里;至于民主党方面,希拉里能否保住陷入冲突的支持者群体就不好说了。
穆斯林和LGBT群体均被视为民主党的票仓。事件发生后,以批判极端宗教群体著称的同性恋评论家Milo Yiannopoulos公开发问,美国社会是要LGBT权利、妇女解放和宗教自由,还是要极端宗教?另有人指出女权人士目前对凶手前妻曾经遭受的家庭暴力保持沉默。民主党屡屡提及控枪的同时,竭力回避任何有关穆斯林的词汇,甚至没有提及“恐同症”,不排除某些LGBT群体由于民主党在极端宗教上的不作为而倒向特朗普。民主党目前采取的措施仍然是口号式的“宽容”,但此次枪击案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恶劣远远超过寻常的文化冲突,这种老调重弹的策略能否奏效还未可知。当然维系民主党支持者的,还有对特朗普和保守派(虽然这两者并不重合)的仇恨,然而特朗普和保守派不会威胁杀死弱势群体,近期来甚嚣尘上和极端宗教言论和行动则未必客气。在近距离面对死亡威胁和目睹民主党的“绥靖政策”后,部分摇摆选民可能会转向特朗普。
这次袭击也暴露出民主党未来的挑战。在美国两党的政治版图上,民主党近年来逐渐成为稳定的多数党,因为在推特上,希拉里对枪击事件的表态非常谨慎克制,只是表示同情哀悼,避免口号式的政治推销;大选在即,希拉里的竞选团队大概比任何人都清楚偏袒其中一方造成的政治后果,他们也很聪明地避免留下“吃人血馒头”的印象。然而民主党人替她做了表态,很难说希拉里能够掌控事态的发展和民意的变化。
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奥兰多的枪击事件很容易让他们朝着两个方向延伸联想:首先是近年来发生的恐怖袭击,巴黎、布鲁塞尔、俄罗斯客机等近期袭击都反映出国际上愈发显著的极端宗教威胁,特朗普很早就对极端势力抱有强硬态度,因此在每次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之后都被赞为先知;这次枪击案可能进一步证明,特朗普所谓“吸引眼球”的强硬言论或许反映出美国社会、西方社会乃至现代文明难以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奥巴马政府在安全政策上暴露出的问题。此次凶手提到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波士顿的袭击同样发生在奥巴马任期、同样造成全美震动、发生在被认为最安全的美国城市之一、而且凶手没有用自动步枪。除了经常被提及的经济不安全感,美国社会的人身不安全感在近年来同样突出,美国社会长期争论的控枪问题似乎不是这种潜在威胁的唯一成因。人身感到威胁,又迫于“政治正确”无法点明问题,特朗普的支持者往往拥有这种心境。
总而言之,奥兰多的惨剧很可能在本已白热化的美国大选中掀起更大的波澜,两党政客和支持者无疑会因此大做文章,凶手的敏感背景使得特朗普再次成为“先知先觉”的赢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中国不吃这套,特朗普只能试图从他们那里找面子” 评论 23“特朗普想挽救美国圣诞节,但问题还在后面” 评论 19“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3次,美国总部都没听” 评论 170被盟友插刀:日本“遗憾”,韩国“认栽” 评论 134卢拉反驳特朗普:世界不需要皇帝 评论 72最新闻 Hot
-
有人用AI冒充鲁比奥联系美国高官,美国务院:彻查
-
“中国不吃这套,特朗普只能试图从他们那里找面子”
-
“特朗普想挽救美国圣诞节,但问题还在后面”
-
“欧洲最大港口正在对俄备战”
-
纽约明年或将执行ICC逮捕令?特朗普:我会救他出来
-
“强烈愤慨!美方此举极其无礼”
-
克宫:令人震惊,第一时间已报告普京
-
“特斯拉中国员工4年反馈3次,美国总部都没听”
-
“对华出口复苏,形势相当乐观”
-
澳总理:周六出发,期待中国行
-
不到一周,美国又变了...
-
内塔尼亚胡当面“献媚”:提名您角逐诺贝尔奖
-
爱泼斯坦案烂尾?“客户名单”“监控一分钟”双双消失
-
“以中国现在的实力,就算美国报复,英国也不能断联呀”
-
“加沙清空计划”,以色列人都怒了:种族清洗
-
被盟友插刀:日本“遗憾”,韩国“认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