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起诉美国政府,这一步的意义有多大
此次华为的起诉,乃至未来相关法案的走向,将和中美贸易谈判乃至美国2020大选的进程相关。毕竟,特朗普团队的偏好是重要变量,而白宫和国会在不同立场之间的相互折冲将直接影响整个议题的后续发展。[全文]
-
胜者如果无视“无色觉醒”,下一次失败又不远了
蓝也好,绿也罢,如果无视这股“无色觉醒”,仍然囿于派系计算与党派之争,置民意于不顾,再深的颜色都不免遭到翻转。即使是此次大胜的国民党,如果错将对手的崩坏和民众求变的渴求当做自身的英明而不思革新进取,那么下一次失败又不远矣。[全文]
-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普京得了一记神助攻?
事实上,在美国顶尖智库眼里,特朗普退出《中导条约》意在针对中国几乎是明摆着的事。然而,此举真能达到美国想要的效果吗?有研究员指出,对于美国来说,即使把“日增的中国威胁”计算在内,退出《中导条约》也只会让美国处于一个更糟糕的战略位置。[全文]
-
美国是否“真心挺台”?特朗普一句话就暴露了
美方召回大使显得“硬气”,并与“台北法案”相互呼应,似为“挺台”行动再加码。然而这一次,蔡当局的回应相当低调。翻遍《恐惧》一书正文,“台湾”只出现过这一次,且是在谈及朝核问题时顺带一提。这一细节从侧面呼应了先前不少智库和媒体的评估。[全文]
-
中非论坛开幕在即,美国却在远离非洲?
中非关系的热火朝天,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看在眼里。与中国相比,特朗普政府在非洲政策上的无所作为可谓令美国战略界痛心疾首。去年至今,在美国乃至其盟友国家掀起了一波检讨美国非洲政策的浪潮,呼吁切实、有力的战略调整。[全文]
-
中美亚太棋局新回合,一手“台湾牌”的美国先动起来了
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对华战略转向之下,国会和行政部门、建制派和特朗普,在视中国为战略对手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即使在方法和意识形态上有所不同)。过去是国会长期友台、较为反中,常常对行政部门施压。而现在,特朗普自己有针对中国的战略需求。“台湾牌”成为建制派和特朗普“皆大欢喜”的交集。[全文]
-
半岛再无战事?真正的悬念才刚刚开始
单靠朝美双方的谈判,这一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难解的悖论:朝鲜需要美国完全的安全保证才愿意弃核,美国需要朝鲜按其要求弃核才愿意给予安全保证。短期内,朝鲜可以通过释放善意而得以喘息。但长期来看,其需要的安全保证与美国的战略利益存在本质冲突。[全文]
-
忙着打贸易战的特朗普,非洲政策了解一下?
美国近年来在非洲影响力的节节败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甚至讽刺,如果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有一个镜像,那么人们将在这个全世界最贫穷的大洲找到它,你可以称之为“非洲最后”。[全文]
-
朝韩都要首脑会谈了,美国还会不会动武?
在“史上最严重”制裁的背后,美国内部“鹰派”对朝动武的呼声已经到了令许多美国人感到不安的地步。国安顾问麦克法斯特等人就不止一次谈到美国在准备发动对朝鲜的“预防性战争”,特朗普甚至还有一个对朝鲜进行有限军事打击的行动代号——“流鼻血政策”。[全文]
-
台湾“新南向政策”要抱“印太战略”大腿?
新的一年,台湾“新南向”政策更加纠结,一方面刻意突出经济、淡化政治,却期望与美国尚未成熟的印太战略接轨;一方面极力回避正视中国大陆,却难以忽视大陆对新南向涵盖地区的影响力。最大的死结在于:无法让外界打消对其借经济手段达成政治目的的疑虑。[全文]
-
中美开打贸易战?特朗普应该先看看这张图
外界可能通常认为,美国对亚洲的一种可行的国际经济政策,是寻求与其他亚洲经济体合作来向中国施压。然而,有点讽刺的是,美国在亚洲的传统盟友们却为美国“贡献”了比中国方面更大的贸易逆差。[全文]
-
“温哥华集团”会议,可能是蒂勒森对朝鲜的最后一搏
倘若这是美国外交手段的极限,朝鲜半岛的未来不禁令人担忧。一旦平昌奥运维系表面和平的能量耗尽,蒂勒森们还没抓住机会逼出朝鲜的实质让步,鹰派的声音将卷土重来。而谁也不敢保证,在各方重回谈判桌之前,特朗普能不能hold住他的“火与怒”。[全文]
-
《火与怒》不仅揭白宫秘事,更暴露美国的大麻烦
CNN和《纽约时报》们对政治及舆论生态的悄然生变有些措手不及,在特朗普的一句“fake news”面前,他们所坚持的“专业”和“事实”似乎不堪一击。媒体精英们发现,他们眼中那些支持特朗普的基层民众的逻辑要简单得多……[全文]
-
去年忙到今年,外媒说“中国威胁论”又来了
中国真的已经如西方媒体焦虑的那样“神通广大”,试图“买下全世界”了吗?知名中国问题专家杜大伟的研究有点令人意外:作为世界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者,中国对外提供的贷款没有体现明显的地缘偏好,且近几年反而并不向“一带一路”覆盖地区倾斜。[全文]
-
赖清德又甩锅给大陆,台湾网友劝他“行善积德”
台湾官员很清楚,七成“自产污染”的背后有庞大的财团利益及发展经济的压力。比起啃这块硬骨头,把锅丢给大陆,转移民意焦点,不是简单多了吗?但这显然无助于环境治理。[全文]
-
从一天花一月工资到赚零花钱,留学生折射日本“失落二十年”
20年前,一捆青菜在日本售价约合32元人民币,是国内的六十几倍,“官二代”韩松每天的花费,相当于在国内一个月的工资。现在为了“生计”而打工的中国学生少了,“反正打工嘛,就是赚零花钱,干得不开心就可以立马辞掉。”[全文]
星期五 2025-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