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权分置?不宜过分强调土地经营权
土地是九亿中国农民的基本保障,是进城农民万一进城失败的最后退路,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乡所在,是农民将来还要落叶归根之所。现在的农地制度改革不应该向分离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向走,而应该向强化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方向走。[全文]
-
加速城市化能带动经济增长?说反了
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权利是他们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他们进城成功了,这个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就不重要,而若进城失败,这就成为了他们的底线。基本保障和社会保险作为底线,国家是要保护的,是不能让每个人失去的。正是有此底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全文]
-
全民创业的垃圾GDP无助于经济
在当前中国,政府鼓励全民创业和支持小微企业,无论是从就业上还是在增长经济上,都乏善可陈。全民创业不仅没有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反而白白浪费了农民工从中国制造中获得的血汗钱。[全文]
-
土地流转不是问题了,土地征用呢?
在土地制度改革的所有议论中,不管是用保护农民利益为幌子,还是以市场经济ABC作幌子,或者用城乡一体化等大词作为幌子,或者以所谓国际通例作幌子,我们都应当注意,中国的土地改革不应走到邪路上去。[全文]
-
如何理解习近平关于农地的最新讲话
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国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就土地流转等问题发表讲话。笔者认为,中央对以工商资本下乡为主流的农业规模经营是有所警惕的。[全文]
-
不能为打败小农而打败小农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农经济仍然是中国农业的主力。不能通过政策支持规模农业与小农经济竞争,以打败后者,尤其不能将服务于小农的政策、财政、组织体系碎片化。[全文]
-
关心或不关心,农村都在自我进化
无论“左”“右”都不大待见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自我进化,产生了两种新趋势:壮劳力和中老年人代际分工的半工半耕结构,以及农民间土地自发流转产生的“中农”。[全文]
-
你应该关心下,谁是农民?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高度分化,谁是农民已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站在农民一边,保卫农民利益,可能恰恰是保护了强势农民的利益而损害了真正弱势农民的利益,且可能正有人借农民这一身份来说事,以达到其他目的。[全文]
-
为小农的存在而辩护
本文系“路线之争·新三农辩论”系列之三。当前三农问题应当优先考虑究竟是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或者是农业兼农民问题?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对策在哪里?这就要分别对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辨析。[全文]
-
三农决策错位:买豪车的“农民”
本文系“路线之争·新三农辩论”系列之二。当前三农领域普遍存在糟糕的决策错位。例如谁是农民?如果无条件地为农民讲话,实际上是在保护少数土地食利者,北京市豪车一半是被市郊农民买走的。 [全文]
-
为什么路线之争重现土地问题
本文系“路线之争·新三农辩论”系列之一。三农领域的主流派别“现代农业派”强调城市与农村的一体性,相信市场的力量,认同顶级设计的重要,认为改革的基本办法就是要实行由市场起决定作用的制度蓝图……[全文]
-
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免于贫困
当前中国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强势资本下乡和保护了农民基本生存权利,使中国进城失败的农民仍然可以返回农村的家乡。正是这个结构使中国城市没有出现严重的城市内二元结构,中国是加入到世界体系的发展中国家唯一没有大规模贫民窟的大国。[全文]
-
切莫相信“大农场”神话
农业部调查认为,占农户总数0.28%的种粮大户,以7.3%的耕地,产出了12.7%的粮食产量,并以此支持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但据我调查的真实情况,大户在政府的支持下,用总粮田(除去经济作物用地)的17%(多为高产田)产出了约21%的粮食,效率低于兼营副业的小农。[全文]
-
华东理工大学讲座:贺雪峰、李昌平:著名“三农”人物与研究生交流专场
由贺雪峰、李昌平主讲的著名“三农”人物与研究生交流专场2011年11月19日下午2点在华东理工大学一教309举行。[全文]
-
贺雪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
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上访数量不减反增,让学界和政策部门深感困惑。通过对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三方利益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结果表明,农民上访甄别系统的瓦解,是造成农民上访增多的主要原因。本质上,上访制度与法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上访制度能有效运作的前提是上访甄别机制的存在,如果还不能废除上访制度,就需要重建上访甄别机制。[全文]
-
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 ——基于河南洋河镇的调查
现代化以来,中国传宗接代的观念被科学扫荡。不过,这种扫荡仍然不彻底,还是多少留下了一些空间。比如关于阴阳两界的说法,比如人去世后要请道士超度,比如土葬,比如烧纸,比如上坟,比如祖先牌位,比如香火观念,等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