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新周期来了吗?
2017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学界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可能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繁荣周期;不过,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海上丝路研究中心主任何帆近日发布的研究中则没那么乐观,不同观点供读者参考。[全文]
-
美国大选怎样影响中美经贸关系
中国经济已经深刻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欧、美等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变动往往会对中国的对外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不管是哪位候选人当选,遇到的首要问题都是如何重振美国经济。尽管今年美国经济走势较好,但仍面临增速低迷、劳动参与率较低等问题,并未真正复苏。[全文]
-
除了救股市,中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看未来5-10年,比较确定的是会看到五个趋势:城市化、老龄化、新一轮技术革命、环境及资源压力越来越大、气候变化问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政治方面,会看到地缘政治的回归。那么,我们如何去解释上述趋势,又该如何应对呢?[全文]
-
西方公民社会消失了,留下一群……
最初,发展中国家都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制度,比葫芦画瓢,通过模仿和学习,迅速实现制度的变革。如今,发达国家的制度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缺陷。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歪了。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制度变革的难度。没有榜样,难免走样。[全文]
-
地缘政治的大国幽灵
俄罗斯至今只把远东当做原料基地,而非通向亚洲的通道,因此错失了日本经济腾飞、亚洲四小龙奇迹和中国崛起几次历史机遇。美国对苏联的遏制、对东欧的支持,以及对中东的战争和干预,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错误地计算了美国地缘政治的成本和收益。[全文]
-
芝加哥小子与独裁者的爱是深沉的
直到皮诺切特的部队在智利大街小巷搜捕左翼人士的时候,“芝加哥小子”们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的老师,著名经济学家弥尔顿·弗里德曼后来说,皮诺切特一开始是自己蛮干,到收拾不了局面的时候才求助于“芝加哥小子”。这是撒谎。[全文]
-
当过官和没当过官的经济学家
在中国,一个经济学家的水平往往和他批评政府的激烈程度成反比。某一项政策建议听起来很不错,但实施起来,有预算吗?合法合规吗?谁去干?日本经济学家竹中平藏在《读懂改革的逻辑》一书中写了自己宦海生涯的体会……[全文]
-
为什么欧洲人能轻易征服美洲
美洲曾经有过的土著居民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他们的文明程度也比我们想象中的高得多。1492年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原本是美洲土著们世世代代生长的乐土。这场史无前例的不同文明间的“撞车”,摧毁了整个美洲大陆原有的文明。美洲大陆是一片到处都有冤魂的土地。这是他们的山河。他们的山河在哭泣。[全文]
-
21世纪会更不平等么?
从根本上说,财产自由和民主政治并非完全一致,就看你想要什么。《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处处暗示,21世纪可能重蹈19世纪的覆辙。该书受到最猛烈抨击的就是征税建议,在中国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中国的经济学辩论经常是“一场运动员、裁判和观众一起上阵的足球混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梳理并简略评论该书,以资参考。 [全文]
-
“不完成游戏任务,不许你读书”
孩子正在打游戏。妈妈端来了阳春面,悄悄地退出房间。她不太放心,又轻轻地推开了门。果然不出意料,她刚出去,孩子就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伊利亚特》。妈妈劈头夺走孩子的书,大声地训斥孩子:“我都说了多少遍了,不许你在游戏时间看书!”这当然是杜撰的一幕,但换一个透镜,我们对游戏和学习的观念会折射出不同的光线。[全文]
-
庭审之年重思“以美为师”
2013年可谓“庭审之年”,“薄熙来案”、“刘志军案”、“李天一案”都在这一年尘埃落定。庭审如何确保公正?法院如何独立审判?是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对我国司法改革的建言,向来有“以美为师”的倾向。但对某种制度或模式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一知半解得出的赞美或贬低,始终是廉价的。[全文]
-
为什么“专家”出错还底气十足?
苏联解体堪称20世纪最大的政治事件,但几乎没有一个社会科学家,哪怕是瞎蒙,预言过会发生这一幕。一群专家和一群普通公众相比,专家一点优势都没有。假设群众数量很多,他们的判断和预测又都是独立做出来的,那么群众反而会比专家更聪明。本文由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向观察者网推荐。[全文]
-
我的经济学人团
你的手机通讯簿里可能存了上千个电话,但真正和你联系紧密的往往只有20-150个朋友,而你每天身处其中的团队决定了你的高度。带好一个团队,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毁掉一个团队,最多半年而已。我们的研究团队里,年轻人扎堆成才,相互鼓励。但是,一个团队的层次并非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全文]
-
美国欠我们的钱,到底会不会还
大部分读者经常会在一些中美冲突的新闻下看到这样的留言:还钱!还钱!要想知道美国欠我们的钱到底会不会还,我们不得不从1971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一个炎热的夏季夜晚开始说起……[全文]
-
全球变暖论是反动意识形态?
捷克前总统克劳斯尖锐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论是一种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他觉得气候问题最好的对策就是啥都不做,相信看不见的手。克劳斯如此痛恨气候变暖论,是源自意识形态的分野。他认为,如今对自由民主市场经济构成最大威胁的是野心勃勃、肆无忌惮的环保主义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它已经从一种科学蜕变为宗教。[全文]
-
何帆:我们该如何讨论死刑
对审理死刑案件的法官而言,判断对错只是前提,有时还必须像社会学家甚至政治家那样,跳出法律本身,考量更多利弊。许多个案的处理,涉及伦理、道德、政治、民族和文化各个层面,杀或不杀,单靠法条已很难求解。在总体公正难以统一的情况下,法官只能力争在个案中实现具体正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