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毓海: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君
关键字: 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国哲学哲学座谈会5月17日,一场重要的会议在京举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是继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之后,又一场聚焦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会议。
“这次哲学社科座谈会是一次极其重要的会,关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学习、如何改造我们的学习,可以说研究的是大本大原、大是大非的问题。” 5月21日下午,中国青年网记者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见到韩毓海时,他刚结束一场学习分享会,但并未见一丝疲态。“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政党,社会科学的思想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提及几天前参会的情景,他很振奋:“习总书记讲了近两个小时,深邃的思想、广阔的历史视野,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他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也清楚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韩毓海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著《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等书均是“叫好又叫座”——既获得“国家文津图书奖”“2014年度中国好书奖”等殊荣,又在全国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韩毓海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见习记者岳巍摄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如是说。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韩毓海认为,中国从1840年以来,面对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局面。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昭示着:我们的实践是没有模版的,我们面对的矛盾是空前复杂多元的,正是这样的时代,方才孕育了毛主席和习主席这样的思想家,要理解这个时代,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把握“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他说:“17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如果把这人类1/5实践的大逻辑把握好、把其中的规律研究好了,这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这就需要我们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西方社会科学的遗产,在学习中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多年来,韩毓海以中文系教授开设马克思著作精读课、中国传统治理文献导读课而在北大学生中广受好评。今天的他一如既往犀利敢言,明确指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存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治理经验、西方社会科学人为割裂”的问题,他也针砭社科研究领域评价体系存在弊端,“马克思主义研究功力不足,对中国治理经验缺乏系统总结,对西方社会科学传统理解简单化、教条化,在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许多课题研究缺乏问题导向,离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有比较大的距离,甚至一度出现了文化领导权失落的危险”。
在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韩毓海围绕“我们所处怎样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挥重要作用?”“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不是人类的共同出路?”等问题抽丝剥茧拂尘见金。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中国青年网: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在您看来,何为总书记所说的“这个时代”?
韩毓海:习总书记在这一次座谈会以及此前的几次座谈会上,都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大历史”“大逻辑”,这次他加了一个“大趋势”。中国从1840年以来,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理解这个时代,必须把握“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17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的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如果把这人类1/5实践的大逻辑把握好、把其中的规律研究好了,这就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这就需要我们贯通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西方社会科学的遗产,在学习中攀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并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需要把握三种基本资源,第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第二个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第三个是国外社会科学的资源。这三个部分的彼此互动,就构成所谓的“大历史”。而将这三种资源融会贯通,则是对今天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中国青年网:哲学社科这个会议不是一个孤立的会,在这个会之前先后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和网信工作座谈会,还有之前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这在我们看来是一系列的会议,您觉得这么高频次地召开关于宣传思想、关于意识形态的会议,背后有什么样的深意吗?
韩毓海: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思想政党,善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科学的思想真理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这些年以来,我们的物质生产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是我们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我们叫“软实力”也好,或者像葛兰西所说的叫“文化领导权”也好——总之,对于中国和人类历史的理解、世界形势的理解、对于中国形势的理解、对于我们自己实践的理解,总之精神世界这一部分,遇到了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至于出现了极少数人用所谓“伪学术”、“伪社会科学”来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同时以道听途说的方式,割裂和歪曲人类社会科学资源的不良倾向,如果不加以讨论、研究,最后可能发展到影响我们前进脚步的那样一种情况。
在这样的状况下,全党和全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这个回答我觉得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我们要有比较深沉的思想或者是哲学的根底,我们要对大本大原问题、大是大非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同时我们要对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大逻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美国和西方国家立国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制度基本的不同在哪儿?这些问题是根本问题、大是大非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科学做出明确的回答。
因此,中央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面对新的情况,沟通思想、凝聚共识、谋划未来。我们这个共识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基础上,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的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不是随便说的一种猜测、一种舆论,而是向世界庄重宣告:我们正在创造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在创造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世界上任何力量也摧不垮的。
中国青年网: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您认为马克思主义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韩毓海:马克思主义把全部人类活动理解为物质生产、社会再生产和意识形态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更以人类解放为基调,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自诞生以来,引发了人类历史如此深刻的变革。在与中国传统文明的优秀成分相结合,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化。
中国虽然有诸子百家,但大体分为两大学派,一派讲富强、立功;一派讲王道、立德。魏源说过,“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类解放的基础上,既指明了追求富强之道,也把寻求富强与寻求人类解放和公平正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中国的话讲,就是把“王道”和“富强”结合在一起。我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历史当中的基础作用。
与亚当·斯密强调商业组织的作用不同,与凯恩斯强调政府开支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鲜明特征,就在于强调劳动者组织和组织起来的劳动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社会科学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指导我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虽然过世很多年了,但他的理论并不过时,仍能解释和指导今天的社会生活实践。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即少数资本家垄断金融和投资的情况,而不是资本,马克思主张资本为劳动者服务,为实体经济服务。《共产党宣言》说:“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这一论断,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
同时,我前面说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人类生产活动有三个:物质生产、社会再生产和精神生产。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最大的恶德就是在于他把物质生产的基础挖空了,把社会再生产领域变成了少数资本家赢利的馅饼,试想,如果一个人不能看病、如果一个人没地方住,如果这个人拿的这点工资只够他糊口,他怎么进行物质生产?习总书记讲我们一定要重视社会再生产这个领域,社会再生产领域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这两大部类,它们之间的比例要协调。生活资料的生产主要是医疗、教育、养老、住房这些领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生。社会主义国家要在这二者之间保持健康的比例。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在人民最关心的领域当中加大有效投资和供给,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搞好平衡,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就把这些东西、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给忽视了。
中国青年网:医疗、教育、住房,您提到的这些问题也是青年人格外关心的敏感问题。
韩毓海:当然,这不是敏感,这是很切实的问题,毛主席过去讲过,“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毛主席说群众的这些问题每天都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不是把人理解为神,或者是把人理解为抽象的道德的人,马克思主义更不是像亚当·斯密那样,仅仅把人理解为市场上合格的消费者,不合格的消费者就不是人,马克思主义就是把人理解成为从事生产和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每天都是这样的生活的,人是劳动的人,也是生活的人,如果没有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的基本保证,我们的物质生产是走不远的。所谓的社会建设是共产党的看家本领,民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把公共财政资本化,就是要加大向这些方面投资,社会资本投资产生的不是一般的利润,而是健康的、受教育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西方的政客上台就是忽悠6、7年,我们的事业是千秋万代的,如果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使资本成为公共的,能为干实事的,有创新精神的广大青年提供资本的、住房的、教育的资源,这才能鼓励人才的大规模聚集和涌流,这才能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
- 原标题: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不负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