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3起通报,揭开地方政治的一大内情
地方党政机关和干部群体从政行为中的层层下达、“击鼓传花”、“层层传导压力”的现象相当普遍,而这些行为最终则转化为各种规避风险与责任的“安全行为”。[全文]
-
没有条件硬要上,怎能不形式主义?
明明做不到,又强制要求,于是现实中就只好应付,形式主义就这样出来了。[全文]
-
从“舌尖腐败”走向国宴,淮扬菜的蜕变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治理原理
有效的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一定是十分简约的治理策略与手段。[全文]
-
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个理论性发现
现在我们许多学者,关于外国只知道“说法”,关于中国不了解“做法”。这样怎么能做出真学问呢?!遑论做出有价值的好成果。[全文]
-
靠稀土重新崛起的包头,用什么留住人才?
“瑷珲腾冲线”是未来中国第二波工业化、城市化的希望之地。在我们看来,内蒙古包头就属于“瑷珲腾冲线”地带上的一个值得重点关注和进一步开发的目标城市。[全文]
-
人民公社体制下为何会有“冰棍队”?关键在带头人
“冰棍队”什么意思?就是每个工分分值仅仅3厘钱,一个壮劳力一天挣10分也就只有3分钱。那时,“小豆冰棍”3分一支,在车站生产队干一天,居然只能挣到一个小豆冰棍的钱。[全文]
-
在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要做好三点
把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三者关系处理好,把内功练好。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危机管控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全文]
-
重走红军路,才知红军飞夺泸定桥后进入怎样的兵家“死地”
如果我们不重走红军路,故事原本到此也就讲完了。而真正达到现场,获得了现地知识后,我们才知道原来故事远未结束,红军渡过大渡河并未脱离险境。我们从石棉向北徒步走进大渡河谷地后,才知道大渡河谷地带原来是兵家的“死地”。[全文]
-
“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农民”
这次重走红军路,看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更使我相信,我国农业的未来,乡村振兴的路径,首先在于结束传统农业,要“清空”农村,让传统农民、老化的农民离开土地。只有这样,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主体才能进入农业和农村,才能改造传统的“三农”。[全文]
-
把俄罗斯当镜子,是什么意思?
叶利钦的改革最彻底,最后连吃的都给改没了。当时党内理论界争论,即使俄罗斯都一片惨象了,一些人还毫无根据地断定俄罗斯的道路是正确的,还说它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是错误的——19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浦东开发都大踏步前进了。[全文]
-
高层访华之际,揭开神秘古巴的“两个世界”
事实上,古巴的精英阶层有强烈改变古美关系的意愿。根据我的不多的接触,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古巴人对美国充满期待。古巴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古美关系,而这对于古巴执政党是一个考验。[全文]
-
“瑷珲-腾冲行”:美有地、俄有矿,中国有什么?
相对于庞大的人口,中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算不上优越丰厚,但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水能资源。[全文]
-
江村三日,探寻中国社会学的“圣地”
而当下,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村两委实际上已经转变成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的身份却没有任何变化,他们连政府雇员都不是,也不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这一现象在提醒人们,我国四大政治制度之一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全文]
-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已发生改变
民营企业主、城市白领和农民工三大新兴社会群体的状况和动态,就是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稳定的主要相关因素。 [全文]
-
新时代统一战线要注意哪些群体矛盾?
当代中国六大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主要表现为,“老”社会群体在社会体系中已经具有稳固的地位以及利益表达与实现机制,而新兴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明确和稳定,其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的制度化水平较低。[全文]
-
中国要想突破发展瓶颈,需再次重视“瑷珲—腾冲线”
“瑷珲—腾冲线”是中国的一条“基本国情线”,两侧人口与资源配置的倒置与错配,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瓶颈。“瑷珲—腾冲线”沿线区域是中国未来工业化“第二波”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边疆”和“前沿阵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