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凡:如继续让地方政府承担刺激消费的任务,恐怕其财政会撑不住
最后更新: 2024-05-08 17:11:14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未来中国很难继续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部署2023年的经济任务,也着重强调扩大内需,首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看待此时内需的重要性?
丁一凡:扩大内需是一种长期的考虑,对2023年重要,对未来几年都很重要。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能未来不久会被印度超越。如果人口众多,但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有限,那这个人口优势就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人口多,市场容量就大,消费能力就大,在国际市场上就有定价权。
过去一个世纪多的时间,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别国都巴结美国,希望能把产品卖到美国去。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现在我们的零售消费市场水平基本追上了美国。如果我们的消费能力增加一倍,我们的市场规模就会是美国的两倍,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与定价权就会超越美国。
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对许多工业制成品来说,靠本国市场很快就可以收回投资,再到国际市场上去闯荡,那肯定是无敌的。
短期看,世界经济可能陷入滞胀,外部需求未来不会继续扩大,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即使很强,也不可能继续扩张。因此,国内市场的扩大就变得尤其重要。
观察者网:对于扩内需和稳消费,地方政府也有不同的措施,上海、济南给老百姓发消费券,深圳、武汉奖励企业消费升级专项奖金,当然这些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比如说短期刺激作用有限、容易透支后期消费等,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如何改进?
丁一凡:中国的通胀率低,因此货币政策有一定的余地。当美联储提高利息,其他国家的央行都不得不跟着提高利息时,我们的央行还可以采取相反的措施,比如降低银行的准备金份额,也就是释放出更多的流动性。未来,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加精准的货币政策,比如增加给某些领域或活动的贷款,如绿色金融等等。
财政政策也有很大余地,因为我们的公债水平比其他国家低了许多。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非常高,再加上通货膨胀逼着央行升息,它们的债务会不断攀升。但中国的债务水平出奇的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我们再发一些债,融一些资,不会使中国债务失控。
发消费券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表现,就是用财政的钱来补贴民众的消费。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表现为加大公共投资,投资基础设施等。那些投资会带来巨大的“外溢”效应,会旁生出许多经济活动,使其他服务业、制造业都受益于这些公共投资。但是,直接补贴民众消费也是一种财政开支。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把这种财政开支形容为“从直升机上撒钱”,让民众直接增加购买力和消费能力,从而刺激生产与经济复苏。美欧等西方国家在疫情中都采取了直接向消费者发放补贴的办法,就是直接给民众寄支票,以刺激消费。
成都:年货节吸引民众参观购物 800余家中外企业参展。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前两年也采取过发消费券的办法给民众分发补贴,但中国的消费券主要是地方政府发的,而防疫、抗疫的支出也是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这几年在疫情中有巨大的亏空,而这两年房地产市场下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下降不少。
如果我们继续让地方政府来承担这些刺激消费的任务,未来地方政府的财政会撑不住。因此,根据疫情状况,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使用更多的转移支付,为地方政府财政排忧解难。中央政府信誉很好,可以轻易在市场上融资,而且对资本市场来说,多发债也是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家,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外部环境对于中国经济影响深远。目前全球市场上传递出2023年可能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风险,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中美经贸关系、美联储暴力加息有望缓和也释放了一些乐观因素,如何评估这些事件的正反面影响?
丁一凡:外部环境是个很大的话题。一方面,美欧日韩等发达经济体都面临着滞胀的威胁,经济发展前景堪忧,宏观经济政策左右为难。
我们传统的出口市场是美欧日,近些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增长很快,但很多都是产业链的行为,某种程度上是贸易转移,最终消费市场还是美欧。
随着美欧的经济增长陷入衰退,这些经济体的消费能力下降,中国的出口会受到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这些年加强了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投资大量走向这些国家,加强了中国对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这些国家2023年受发达经济体衰退的影响有多大,受发达经济体央行升息的影响有多大,都值得认真关注。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危机”后,中日韩与东盟国家创建了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清迈倡议”,这些机制是否能帮助东亚国家对付即将到来的金融风暴,这是一场大考验。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也建立了类似的外汇互助机制,2023年是否需要启动这些机制以帮助有需要的国家,也是一场考验。
2022年,中国领导人访问了中东国家,与许多能源出口国签署了各种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是否会在2023年开始起作用,能否稳定地区及全球能源供给,都是值得观察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
“超级充电宝”来了!全球最大,并网发电
2024-05-01 08:14 产业万象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25“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52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