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前经济学科学标准大讨论中,陈禹教授从亚当·斯密的错误出发,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根本性的批评。陈禹教授兼具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素养,他认为工业时代的经济学思维已经很难适应如今的信息社会,市场/政府的绝对二分法已很难跟上中国现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将涌现出超越我们任何想象的新事物与新规律。
阅读
-
作为社会科学,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比自然科学更难解决。15年前,茅于轼教授就指出:“市场制度能保证经济的高效率,人类社会离不开它,但市场又是有严重缺点的制度。”文中还具体列举了各种弊病。对此我完全赞成。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非常欣赏一种富有历史感的评价。
阅读
-
观察者网推出经济学家茅于轼、陈平等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后,陈禹教授来信指出,应区分“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以及“实验和实践”。姚洋教授惠赐文章,阐述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是历史学之一种。经济学的论证更接近于艺术表现。一个好的经济学模型,读者总是可以从中读出“美”来。
阅读
-
事关经济学的讨论大家并不陌生,有趣的是理论科学家再次介入经济学讨论。茅于轼、陈平、陈禹、孙涤都有理工专业背景。陈平更是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茅于轼先生在接下来的几封邮件里,回顾了自己研究历程的转变,再次引出新的话题,形成讨论之三。在以往国内知识界少见的话题浮出水面,想必会给大家的思考带来新风。
阅读
-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观察者网特此刊载陈平、茅于轼等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验还是逻辑的讨论。在第一篇中,茅于轼教授提出“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才是唯一的标准”论断。对此,陈平教授表示“不能同意逻辑比实验重要”。陈禹教授则认为,检验真理有实验和逻辑两重标准。本文为诸位学人就此话题讨论的第二篇。
阅读
-
三十多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但三十年多年前提出的理论问题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在当下媒体的热点与喧嚣之外,一场重要的讨论正在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友间展开:一位是85岁高龄的茅于轼,多年来活跃于中国思想界和舆论界。另一位是年近70的陈平,他是曾师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研究经济问题的物理学家,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尖锐批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