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天元:“政治正确”让中国的科普市场难以做起来
关键字: 科普量子物理史话关于科普,一直以来都有所谓鹰派、鸽派之争,或者是硬科普、软科普之争,对此你怎么看?
曹天元:这个问题其实还是上一个问题的延续,就是你在根本上怎么“定位”科普。所谓鹰派和鸽派之争,本质上是一个要“科学准确性”还是“传播准确性”的问题。很多人也许不理解这个问题,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一个概念只要在科学上准确,传播出去之后就一定是准确的,这也是一种天真的幻想。打个比方,大家都知道法国的国旗是蓝白红三色,这三条看上去似乎是一样宽的。但如果你用尺子去量,它们实际上并不一样宽,三色的比例是30:33:37。你当然可以强行把它们改成一样宽,但问题是,“实际上”相等的色条“看上去”却不是一样宽的,“实际准确”并不等同于“感觉准确”。
法国国旗的蓝白红三色看上去似乎是一样宽的,它们实际上并不一样。
科普也是一样,“科学上准确”的说法在大众传播中往往会被“理解错误”。比方说,“北京明天可能会地震”,如果你硬抠的话,这种说法在科学上当然是“正确的”,毕竟我们谁也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哪怕是小概率也是“可能”嘛。但如果直接把这句话放到报纸头条上,那一定会在大众中造成恐慌和错误的理解。按照鹰派的看法,这时你就应该强硬地辟谣:“北京明天一定不会地震”。这种说法在科学上严格地说是“错误”的,但在传播意义上却是准确的,就看你更想达到哪种目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不得不说,鸽派的想法是一种书生之见。他们的理想当然很好,想通过“严谨的”科学描述来培养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但只要经历过近年来任何一次科学问题的辩论,你就能明白这种理想实际上根本就是空想,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上,许多科学家的思维天然就是鸽派的,但是正因为此,他们在最近的一些热点事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舆论下风。我还是那句话:大众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几乎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科学说法,而科学素养并不是科普能够培养的。在这个前提下,坚持鸽派科普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曾经和崔永元激辩的卢大儒教授
前几年一个很火的事件是复旦的卢大儒教授和崔永元辩论转基因问题。卢教授大概至今也很难理解,作为一个专业的科学家,自己为什么居然会在舆论中输给小崔。后来华大基因搞了一个科普报告会,卢教授和我都去了,卢教授在我之前发的言,内容大致就是科学家常说的那一套,什么科普最重要的应该是客观严谨准确啦之类。我当时就说了,如果科学家还这么简单地理解科普,那么他们恐怕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大众中的话语权不敌崔永元,更谈不上把话语权抢回到自己手里。
前面我把科普比作科学的广告,那么在这里,科普还可以比作是科学的公关。公关是什么?公关是一种舆论战。同样,任何一名合格的公关从业人员,都不可能把“严谨准确”当做公关的第一原则。科学家出来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给业内人士看,让他们自嗨,那么再严谨准确也不为过,但如果目的是要纠正大众的认识,夺回话语权,那么用鸽派思维来搞,基本上就等于直接投降,还不如缩起来不要出声。
关键还是在于,鸽派过分拘泥于字面上的,科学意义上的准确,这在媒体传播中意义并不大。任何一个媒体人都明白,哪怕是正确的事实,只要采用某种特定或者隐晦的手法来表达,完全可以传达出相反的意思,“用事实说谎”更是很多媒体人的独门绝技。更何况,“严谨准确”在舆论争夺中根本就不是一个加分项。这个我一直建议科普人员多关注一下历届美国大选,那大概是公关战技巧的极致体现。候选人的每一句说话方式,每一种站立姿势基本上都经过精心设计,唯一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支持率。去年希拉里竞选总统,她本来是律师出身,无论说话还是思维的方式和科学家都很像,讲究逻辑严密,言必有据,结果这种风格在竞选中吃了大亏。她的竞选团队花了极大的心思来改变她的演讲风格,尽量代以简单粗暴的短句子,但最后还是没搞过特朗普。说这些的目的还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就能自动做好科普,这是完全的两码事。要想“科学地”进行科普,就请把自己定位在媒体传播的角度。
之前除了科普写作之外,你也谈到了电视科普,表示现状堪忧。现在,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衰落已经几乎是大势所趋,同时互联网媒体正在不断兴起。你怎么看网络对科普的影响?
曹天元:互联网的兴起是媒体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以科普为例,以前的科普都是“灌输式”的,作者通过书籍或者电视等媒体单方面地“教育”读者,读者则很难及时地交流和反馈。更关键的是,从前的媒介都有一定的“门槛”,你要上书本杂志需要通过编辑,要上电视更是要通过导演制片总编等一系列关卡,绝非阿猫阿狗随便发言的地方。而国内官方的态度是“独尊科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前的科普在思想市场上基本属于一种“垄断产品”,类似于某些领域的国企。你很难想象在当年,某种伪科学概念可以通过书本或者电视堂而皇之地与科学家们进行辩论,甚至针锋相对,最多也不过就是在地下偷偷摸摸地流行罢了。
网络的兴起则改变了一切。突然之间,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言,充分交流,任何思潮都可以随意地向“科学”发起挑战。这就相当于垄断市场一夜之间变成了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对传统的科普方式,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在一些老派的科学家很不适应网络上这种“无底线大辩论”的方式,大概就属于这种巨变带来的后遗症。
这种变化很难简单地说是好是坏。如果说好的方面,那就是思想市场和普通的市场一样,也需要适当的竞争来保持活力。但是坏的方面,就是这种竞争并不一定会使人们的思想“提高”,完全可能造成更多的混乱,乃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都是需要关注的。从科普的方面来说,我觉得这种改变直接导致了科普界的一些传统的“政治正确”不再适用。比方之前提到的科普最重要的目的是“准确”,这在当年大致是“有用”的,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坚持“科学准确”已经完全不能达到“传播准确”的目的,甚至很可能对科学传播造成阻碍,这也是我一再坚持必须破除这种想法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科普界的政治正确是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这在当年的科普环境下,在参与者基本上都属于科学研究共同体,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情况下,大致也可以说是成立的。但当互联网打破交流藩篱,当所有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到“科学辩论”中来之后,再坚持这种想法已经毫无意义。在网络环境下,一个大众参与的热点争议话题基本上从没有出现过到最后,辩论双方意见趋于一致这种情况,更多的是“真理越辩越分化”,换句常见的话,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在网上说服对手”。在激烈辩论之后,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双方更加坚信自己才是正确的,然后各自宣布胜利。
我觉得,这种新媒体下舆论环境的变化是每一个科普工作者都应该研究一下的。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仍然笃信“真理越辩越明”,相信只要坚持真理,到最后科学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他们的想法是真诚的,但真的不一定适用于网络时代。包括全球的科学界最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因为在公共舆论领域,科学家们使用传统的“科普方法”,在很多问题上都吃了大亏,诸如气候变暖、转基因、核能等等。在全球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科普”?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媒体传播问题。希望将来科普工作者们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为我们提供答案,而不只是一厢情愿地坚持某些原则。
科幻是个很值得一谈的话题。国内现在可谓科幻热高涨,也不断出版各类科幻作品、引进各类科幻大片,你自己现在也在策划科幻网剧。你怎么看科幻与科普之间的关系呢?
曹天元: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可以接着前面的话题继续下去。很多人可能会发出疑问:如果你认为科普不应该致力于传播准确的科学知识,然后好像也不能全面提高国人的科学素养,那我们究竟干嘛还要搞科普?
在我看来,科普和科幻的任务是类似的:它们都是科学的广告。只不过科幻的风格更加天马行空一点,而科普的风格更加偏写实一点,但本质上,它们的作用都在于引起你对科学的兴趣,而不是向你详详细细地普及科学本身。科普也好,科幻也好,其主要目的不是给你灌输一堆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对你进行一种“文化熏陶”,让你对“科学”这个语境体系产生感情。
以美国最流行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为例,从表面上看,它固然包装在很多科学元素和科学名词之下,但稍微回想一下就知道,这部影片和真正的“科学”实际上没什么关系。很多“硬核”的科幻迷至今都认为,《星战》实际上根本不能算一部科幻作品,因为它只不过包了一层科幻的皮,就算你把背景换成中世纪的某个城堡,故事也一样成立。更何况,影片中诸如“原力”之类的概念压根就没有科学依据,甚至直接说是“伪科学”也毫不为过。
让众多《星战》粉丝痴迷不已的飞船“千年隼”(Millennium Falcon)
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虽然科学在《星战》中仅仅是一张皮,但这张皮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你当然可以把同样的故事背景放到中世纪,但问题是,如果《星战》只是一部中世纪古装片,你就难以想象它会取得这样的票房成绩,甚至成为近几十年来美国流行文化的标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观众吃的就是科学这层“皮”。那为什么他们偏偏更喜欢科学的皮呢?这就是之前各种科普和科幻作品“熏陶”的结果了。我们都知道,《星战》上映之前,正是科幻三巨头的黄金时代,经过阿西莫夫、克拉克等大师的“教育”,美国大众普遍觉得“太空飞船”、“机器人”、“死星”这样的元素,看上去要比“古堡”、“马车”、“剑士”等来得更带劲。实际上,如果实事求是的话,我觉得这就是科普和科幻在大众中真正起到的作用。作为科学的“广告”,它的任务就是燃起你对科学的兴趣,而并不负责教给你正确的科学知识。
但是,也不要低估“兴趣”的力量。虽然《星球大战》本身并没有讲述任何深刻的科学道理,但几十年来,正是这部影片激发了无数少年的科学梦想,并最终引领他们投身到科研事业当中。据说光是在生物界,以《星战》中角色命名的新物种就有数十种,包括不久前有一条新闻,说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长臂猿,就将其命名为“天行”。这一切都是真正的科学家对《星战》的致敬。从这个意义上讲,《星战》这部“伪科学电影”对科研做出的实际贡献,恐怕比无数“严谨准确的”科普作品加在一起,还要多得多。
被命名为“天行”的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的长臂猿
标签 科普- 原标题:曹天元谈中国科普的理想与现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孙武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30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2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7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34最新闻 Hot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