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锦涛:“台日渔业协定”能保护台湾?
关键字: 渔船台湾渔船日本扣押台湾渔船渔业协定台日渔业协定等距外交联合保钓冲之鸟礁近日,台湾一艘渔船及船员在冲之鸟礁周边150海里处被日本海上执法部门抓扣,“罪名”是在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内捕鱼,违反了国际海洋法和日本的国内法。随后,日方要求台湾缴纳170万元新台币作为释放被捕渔民的“保证金”。在重重压力下,台湾方面最终缴纳了所谓的“保证金”。
被扣的台湾渔船(资料图)
在此期间,以蔡英文为首的民进党方面对这次渔业纠纷的处理闪烁其辞、避而不谈;只有即将出任“驻日代表”的谢长廷作出了表态,认为现行台日渔业协议还有地方能够加强,需要进一步了解日本和台方各自的需要。
这里谢长廷所指的“渔业协定”,是2013年4月台湾和日本双方以民间名义签订的协议,主要解决的是钓鱼岛周边海域的渔业争端。自签订之后,台湾方面就一直认为“台日渔业协定”不仅仅是一个专门协议,而是维持西太平洋地区和平的重要一环。马英九就曾放言,这个协定“维持了东海和平”。然而面对日本在渔业权益上的步步紧逼,马当局能够签一个“维持和平”的协定却保护不了自己的渔民,似乎成了一个大大的讽刺。
在这次渔业争端中,日本的行动是风险极小、大有收获的。在计划的可行性上,日本选择此时对台湾渔民“下手”的风险最小:一方面台湾当局正在换届,国民党和民进党相互扯皮推诿却又都有求于日本;另一方面,两岸关系因电信诈骗犯等一系列问题而恶化,大陆的渔业部门为台湾“出头”的可能性很低。在行动的收益上,日本扣押台湾渔船不仅又一次“证明”了自己在冲之鸟礁海域的执法能力,而且还使得国民党和民进党、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嫌隙进一步暴露出来,在今后的外交行动中还有可能继续利用。
“台日渔业协定”与“保钓等距外交”
冷战结束后,台湾与日本的关系之间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二战之后随军慰安妇的赔偿、原台籍日本兵欠饷和军事邮政储蓄清偿问题,钓鱼岛渔权争议问题以及在钓鱼岛乃至琉球群岛“主权”归属上的对立问题。其中,钓鱼岛问题既是主权问题又是利权问题,两种权益争端交织在一起。台湾和日本方面就钓鱼岛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但由于台湾在1971年后陷入国际孤立,所以在具体谈判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直至2013年经过17轮谈判后才艰难达成协议。
台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谈判始于1996年8月。前两轮谈判中,双方为了主权归属问题争执不下,因此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第3轮谈判后,双方决定“主权各表,主谈渔权”,然而也并没有达成相应的共识;而且台日之间关于海洋权益的议题越来越多,渔业问题中的技术细节问题也越来越多,加之日本依仗优势地位不肯让步,谈判因此陷入了胶着状态。转机出现在2012年,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后积极推进“台日渔业协定”,并在2013年的第17轮谈判中最终达成了协议。
这一协议从文本上看,是台湾渔权的一次胜利。协议规定在北纬27度以南及日本先岛诸岛以北之间海域,划设大范围“协议适用海域”;台方渔船在该海域内的作业权益获得确保,而且范围除台方主张“暂定执法线”内海域,作业范围扩大约1400平方海里,即约4530平方公里。日本承诺台方渔船在“协议适用海域”内将可安心作业,不受日方公务船干扰。相对于之前的强硬姿态,这是日本作出的重大让步。
安倍推进“台日渔业协定”有其外交战略上的考虑。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将钓鱼岛“国有化”,引起了中国的强烈反应和中日关系的恶化;中国开始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展开高强度、常态化的巡航执法行动,以打破日本单方面控制钓鱼岛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大陆和台湾联手维护钓鱼岛的海洋权益,那么日本就将陷入“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2012 年9月国台办就表示:“大陆公务船已经并将继续在该海域巡航执法、护渔维权,为两岸渔民提供服务。”因此,钓鱼岛周边海域的渔权就成了日本吸引台湾当局上钩的“鱼饵”,安倍政府在利权问题上作出让步,可以使台湾赚了“面子”也赚了“里子”,从而不急于在保钓的主权问题上与大陆合作。
台湾民间也有呼吁联合保钓的声音
安倍的顾虑当然是真实的,但又是“过虑”的。马英九当局并没有意愿与大陆进行联合保钓行动。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岛内的反对声音、美国的疑虑和对台日关系的关切等多方面因素。总之,马英九当局把大陆联合保钓的“橄榄枝”视为一种外交筹码,用以迫使日本在渔业谈判上向台湾让步:一方面向日本摆出要与大陆联手的姿态,要求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对联合保钓进行“冷处理”,宣传自己提出的“东海和平倡议”,拒绝宣布与中国大陆联合保钓;其政策实质是在大陆、日本两边玩平衡,同时讨好美国。
除此之外,由于这个协定只关乎渔权而不讨论主权,因此在“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这一两岸共识上马当局认为自己守住了底线,大陆方面也就不会过度追究,对两岸关系的冲击也是可控的。有岛内学者就将马英九的这种政策称为“保钓等距外交”。马英九当局的政策出发点就是钓鱼岛的渔权问题,目的则意在达成协议、示好美国、获得“政绩”的“一箭三雕”。自此之后,台湾当局就对“保钓”问题作壁上观,还一厢情愿地提出所谓“东海和平倡议”,试图搞大陆、台湾和日本的三边会谈,最后也不了了之。
然而马英九当局似乎忘记了,所谓“保钓等距外交”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取得在各方之间的“等距”。并且随着时间和情势的推移,当台湾与其中任意一方的“距离”发生变化,平衡也就会随之打破。很显然,2016年的各方关系已经不同于2013年:台湾处在内有内讧、外无外援的孤立境地,与大陆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因此任何协定、沟通都是不可能有能力保护台湾渔民的。实际上,在“台日渔业协定”之后,日本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还多次抓扣台湾渔民。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轩甫
-
“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10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26“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5“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25“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79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