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上台就能立即结束俄乌战争?这可能是幻觉
对中国而言,俄朝军事合作可能强化“欧洲安全”和“亚洲安全”的联动性,并为欧洲的北约成员国提供更多“理由”,加强其在亚太的实质性存在。如俄朝合作超越地域限制,可能打破关于第三国不直接军事介入乌克兰危机的共识,引发战场外溢、战事升级的担忧。[全文]
-
市场规模、制裁压力、官民诉求差异…俄远东开发仍存变量
对俄罗斯来说,“准战时状态”的社会和民众适应度,巨额军费开支造成政府各类预算的缩水,二级制裁对于现有贸易模式的负面影响等,都可能打乱其前线军事行动和部署。 [全文]
-
俄官方如何定性此次恐袭,或使乌克兰危机的性质发生重大转折
俄罗斯可能因此启动更大规模的军事动员,提升乌克兰战场行动的规模和烈度,加速推动全社会的战时转型,争取利用美援乌停滞期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全文]
-
如何定义“胜利标准”,美、欧、乌存在认知落差
在北约无意直接参战的前提下,美欧部分政客和军方人士公开质疑乌实现“最优目标”的能力,多数倾向于在实现“最低目标”(尽可能收复局部领土)的基础上,争取“次优目标”(恢复战前接触线),这种认知落差也是决定乌克兰危机走势的关键要素。[全文]
-
有些国家期待中国发挥作用,背后的心态却很“拧巴”
中国派出欧亚事务特别代表,目标是开启劝和促谈“从0到1”的关键进程。而部分国家“期待中国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希望中国投入更多的政治和外交资源,按照相关国家设置的条件说服俄罗斯做出妥协;但又不愿让中国在和平进程中抢占先机,轻易复制“沙伊和解”式的外交成果。[全文]
-
不应将乌克兰问题,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错优劣的指标
我不赞成将乌克兰问题作为衡量中俄关系对与错、优与劣的评价指标,亦不能利用乌克兰危机来干扰、胁迫中国对外交往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让中俄之间的正常交往与合作,落入部分国家围绕乌克兰危机制造的“话语陷阱”之中。[全文]
-
中国在俄乌之间,如何破局?
中俄都认为当前国际秩序存在不公正、不合理和不完善之处,这是有共识的,但也存在解决方式上的差异。中俄的战略协作基于双方共识,而不是就某一方的意愿或解决方式来进行,其主要方向是避免整个世界从本来发展议程主导转向安全议程的主导。[全文]
-
美俄关系,非敌非友?
这次会晤很难解决美俄之间积累的超长清单问题,但是俄罗斯认为拜登跟特朗普相比,通俄的国内政治负担基本没有,而且拜登的反俄底色有助于他在党内进行一些政策协调,也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