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归:《二十二》的纪念不是为了痛苦,但必须记得我们曾痛苦过
关键字: 二十二慰安妇侵华战争韦绍兰最后一位慰安妇【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云归】
导演郭柯以“慰安妇”老人为题材拍摄的纪录片《二十二》,从14日上映至今,已经获得1547万元票房,远超出剧组600万的预期。导演郭柯也表示,在扣除成本之外如有盈利,将全部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管理,用于这些老人未来的生活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工作。
整部片子的拍摄手法都非常克制,导演用大量的空镜头拍摄老人生活的场景,打雷下雨鸟叫都摄入其中,似乎是希望能带读者更好地感受老人生活的场景。在触及到老人们的痛苦经历时,也没有像传统的纪录片一样非要逼老人回忆,而是就让叙述停留在“不想说,不说了”。
图/知乎网友@影视潜规则
片子也呈现出许多老人们生活的场景,对于观众来说可能还是头一遭,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慰安妇”老人们也爱唱歌,会煮西红柿面片汤,往灶坑里扔两个玉米烧着吃,有位老人还同时吸五只猫,有好吃的先给猫吃,猫吃完了老人再吃。她们并不是只会哭诉的样子,每天活在仇恨当中。
这也是导演的尝试:他想让人们看看慰安妇真实生活的样子,不希望让她们呈现出人们刻板印象里痛苦、控诉的状态。这些最接近真实的琐碎镜头,仿佛能让我们觉得,她们就和我们身边的普通老人一样,也过着平常的生活。
他基于人文关怀的尝试是对的。正因为觉得她们仿佛就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我在看完《二十二》之后,才更加心疼她们。
不过,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场景。
片末,有人说:“没有感觉她是个可怜的受害者,感觉像自己的奶奶,有的阿婆就很伤心,有的阿婆就没那么伤心。”
“有一天有人给阿婆看照片,是一位八十岁的日本军人。本来以为阿婆会大骂,没想到阿婆笑了,说日本人老了,胡子也没有了。”
一位为慰安妇发声的人士,也在思考许多人让慰安妇发声的做法是否正确。因为实际上这样的发声并没能胜诉,为慰安妇讨来公道,反而却令她们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导演试图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到阿婆“普通人”的身份上,希望“不要把她们的身份摆在太前面了。”“当你真的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你根本想不到她们是什么‘慰安妇’。她们就跟普通老人一样,就像是我们的家人,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苦大仇深。”
不过,我不太赞成这样的想法。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全中国有无数九十多岁的老奶奶,为什么一定要挑出这二十二位?当然因为她们就是“慰安妇”。
这个身份是讨论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希望了解这些老人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关心“慰安妇”这个群体。所以“不把身份摆太前面”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逻辑,如果真的只是把“慰安妇”群体当做人来拍,又何必要选择“慰安妇”老人呢?
何况,老人们也没有真的释然。眼神有刚强光彩的林爱兰老人,曾整箱整箱偷出子弹给抗日军队。她杀过两个日本鬼子,子弹曾擦着她的头皮过去。她的墙上挂着镰刀,用来“抓偷东西的小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老人,她想起自己的母亲被捆住手脚扔到河里时,仍然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
毛银梅老人回忆起自己与家人分离的那一刻,她在站台上追着火车跑,怎么追也追不上,有人从火车上丢下食物,她就捡起来吃。
在逐渐黯淡下来的光线里,她喃喃地、含混地反复说:“您好,欢迎光临,请坐。”那是她做“慰安妇”时,招呼即将蹂躏她的日本兵的欢迎语。她一定记得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说了这些话,对谁说了这些话,说过这些话之后面临的是什么。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韩京霏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评论 56“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评论 109“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评论 164“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评论 89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NASA资助的高校借到月壤,美国尴尬不?
-
中方出手,“肯尼亚完全转向中国”
-
信中国还是信特朗普?CNN直播吵起来了
-
俄方定性:恐袭
-
加速!被欧美阻击,中国车绕道非洲
-
“美方高估了自己,以为中国很急…”
-
被中方约谈后,沃尔玛找补:积极响应号召
-
“为了和平,我们可能不得不放弃部分领土”
-
巴防长警告:可能爆发“全面战争”
-
“美企库存只够用60天,要是中国还不批准…”
-
“西方企业从中国买零件,运到全球组装,太蠢了”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暴跌72%!5年来,中国取消美国猪肉订单最大规模
-
“美国开始找台阶了,中国没停手”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