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凯伊:有老师答应帮我考证照片却突然去世,我当时太难受了
最后更新: 2024-05-08 19:11:43观察者网:照片上的人要么已经不在了,要么已经年近古稀,你在很多对话里都提到过,这项工作是和时间赛跑。上海京剧院的库房里有20多万张老照片,但时间在流逝、人在老去,有时候会不会有一种无力感?
虞凯伊:无力感是一定的,人终究难敌过岁月。曾经有一位老师和我说好了,要一起帮我认认照片,我也说要把她年轻时候的照片修好给她,然后没多久她突然离世了,我当时太难受了。
我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效率,把握好轻重缓急,把要询问考证的工作做在前面,把只需我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往后放一放。我一直说这项工作的开始太晚了,我如果能早生二十年甚至十年,能有更多人告诉我很多信息。现在有很多照片,我真是无从入手考证,只能先扫描好存着了。
马连良·四十八我。这张照片是马连良先生1934年在静安寺附近一家照相馆拍下的照片,一张照片中集中了他塑造的47个舞台形象,右上角是他的本色照片。这有点像我们以前流行的大头贴和现在的九宫格照片,可见那时候的马先生也是一个很时尚的人。(受访者供图)
观察者网:还有就是和自己较劲,修复照片,一坐就是一整天,日复一日重复相同的动作,可能等你退休都干不完这项工作。你也说过,艺术一定都有衰退期,戏曲现在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你来说这项工作意味着什么?如何克服寂寞冷清坚持下去?
虞凯伊:首先我十分热爱京剧艺术,而现在我能在这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做一点保护性的工作,有一点贡献,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修复过程是十分枯燥的,有时候一张照片修了几天效果都不理想,我也会很焦躁。但是这种懊恼与完成一张珍贵照片的修复或考证出一张照片信息的快乐相比不值一提。京剧艺术台上的光彩是台下的汗水换来的,京剧演员每天在练功房里苦练,看着他们我也更有动力在我的办公桌前熬下去。
观察者网:除了修复保护工作,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考证,这是一项更繁琐、更依赖于个人精力的工作。比如你为了考证周信芳和盖叫天两位先生唯一一张舞台上合演的剧照,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考证老照片的途径有哪些?还有哪些让你感慨的故事?
虞凯伊:考证老照片一个是通过文字资料。比如对于一张特定的照片,所有能找到的资料,我都会去看。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也会一直进行京剧相关文字史料的积累性阅读,从我们的档案室到图书馆的资料,都会尽量涉及,做好读书笔记,这些内容说不定在哪张照片上就会用得上。
《大溪皇庄》周信芳(右)饰褚彪,盖叫天(左)饰尹亮。这是目前已知的周信芳和盖叫天两位艺术家的唯一一张舞台合照,为了考证这张照片,虞凯伊用了两年多时间,最后是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偶然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一个公子哥日记里的一句话,说他今天去看了一场义务戏,《大溪皇庄》,是麒老牌和盖叫天合作的,这才找到出处。(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前辈老人的回忆。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上京的武生名家梁斌老师,他今年87岁,梁老师1943年考入夏声戏校开始从艺到现在整整八十年了,他也是上京成立之初就在院的元老之一。
梁老师退休后投身于戏曲教学,为上海培养了许多代优秀的演员,他最小的学生刘潇刚好比他小一个甲子,这样祖孙师徒的情谊非常动人。他也教过我的父亲,所以我也叫他爷爷。他的记忆力非常好,平时也会用微信,我问过他很多照片的信息,他总是耐心地给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通过这些讲述我基本上能把上京历史上一代代的演员都认全,对照片考证有很大的帮助。总是麻烦老人家一直让我内心很不安,所以我也想给他个惊喜,就把他年轻时候的一批照片做了精修打印给他。我还记得梁老师那天看到照片激动地红了眼眶,他说那时候他们还是年轻演员,拍完剧照不会给他们一份,所以很多照片他还是那么多年后第一次看到。他也感慨那时候很多团里的兄弟姐妹已经不在了,如果他们还能看到这些照片一定很高兴。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老照片对于我们院团不光有传承艺术记录历史的价值,也是情感的传递,也更让我坚定了做好这工作的决心了。
梁斌老师在家中帮助虞凯伊辨认照片。(受访者供图)
观察者网:现在很多戏曲院团都在新媒体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在B站开号、抖音做直播等等,包括跨领域联动。收到的反馈也比较两极化,有人认为是有益的探索,看到了传统艺术的新传播形式,也有人认为是不务正业,破坏了传统艺术的原汁原味。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媒体生态中,传统艺术如何做好传播,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接受、喜爱?
虞凯伊:首先我认为戏曲当然需要努力做好传播,对于我们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是过去时了,现在大家面对的文化娱乐方式真的太多了,而京剧是需要花时间慢慢品味的,没有一个适当的传播引导是很难吸引大量受众的。
其实对我们来说,传播都是在边做边尝试。现在平台和内容制作者常把戏曲做得非常符号化,比如短视频最常见的就是一位演员先以现代装束出现然后一个特效,出现的是化了妆扮上戏的样子。这样确实视觉反差效果比较突出,也能在短短十几秒内吸睛。但做得多了自然就会有很多呈现得不认真的,或是网红把戏曲元素粗制滥造地用在自己身上。
我很难去给出一个怎么做能让戏曲传播更好的答案,我想这还需要戏曲从业者、传播平台、内容制造者真的沉下心去讨论磨合,肯定不是一时之功。
观察者网:随着国潮热的兴起,戏曲这样的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很多流行文化里都加入了戏曲元素,比如一些戏曲念白、戏腔、京胡伴奏等等,有些融合得很好,有些就有硬植入的感觉。你怎么看这种混搭?
虞凯伊:我一直说我是一个开放的保守者,也就是我的观念相对保守,但是如果新的尝试是真诚且花心思的,那我也不排斥。
其实京剧当年能够兴盛,就是因为它是以革新者的面貌出现于清代剧坛,开放地吸收兼容各种艺术形式,从而风靡一代。那一代京剧大师都是大胆勇猛的改革者,但是前提在于他们也都是戏剧传统的忠实继承者。
京剧史上最了不起的两位改革者我觉得应该是梅兰芳与周信芳。梅兰芳身边有齐如山、吴湖帆、齐白石、刘天华等等在各自领域最顶尖的艺术家,他们和梅先生一起不光是创作了许多新戏,更是把京剧的整体美学提升到了新的层面。周信芳一生演出了六百五十多出戏,创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他在表演手段、剧目、服装等等都有与众不同的设计,走在时代的前沿,充满现代精神。
《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梅兰芳22岁时首次编演了古装新戏《嫦娥奔月》,以古画中女性形象为灵感对传统的旦角扮相作了改革,并增添了绚丽的歌舞表演和舞台装置。此后陆续上演了《黛玉葬花》《天女散花》《太真外传》等十余出剧目,开拓了古装歌舞剧的新道路。(受访者供图)
而这两位具有超前艺术理念、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在他们艺术生涯后期,都把更多心思花在了传统剧目的整理复排上。这对我们是很有思考价值的,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守正创新,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尝试创新,意图以新的手段来破局。那么守正就显得更加紧迫,而对于我来说,能做的就是把京剧最美的东西努力做好保护保存,大家都在大踏步向前走,未来如果有人想要回头看看京剧最原本的美,我希望他们还能有东西可以看。
观察者网:这一波京剧热、戏曲热、古风热,和我们近年来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分不开的。但这会不会也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走向?随着外部舆论环境的变化,这股热潮退潮时怎么办?或者可能带来一些不伦不类的新改变,破坏了原本的艺术性?
虞凯伊:我想现在全世界的古典艺术都是相对小众的,从业者要有甘于寂寞的坚守。在受众审美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快节奏的今天,一招一式、追求韵味的京剧一定是逆时代的。也许从京剧中截取一些元素做一些融合改编能够让不少人耳目一新带来流量,这些流量会很快地来也会更快地走。可能会有一部分受众转换为京剧本身的观众,但是京剧小众化这件事我们不必避讳。小众化不代表没希望,逆时代也不代表京剧就没有价值了。
我觉得文化自信对京剧的推广是非常有帮助的,京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现。我能非常自豪地说,我们京剧太美了,只不过它的美需要细细的品。我们要警惕的是某些人扯着传统文化的虎皮,用粗制滥造的作品赚取利益。当然再一想,这些利益和风光都是暂时的,京剧永远离不开的是虔诚的口传心授、一招一式,我们做好自己是最重要的。
上海京剧传习馆,位于岳阳路168号。上海京剧院在这里常设展览、讲座、公开课等各类活态传承活动,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让广大市民真正参与到京剧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中。(受访者供图)
观察者网:听说你在同济教一门课,主要讲什么?同学们反馈怎么样?普及和推广京剧,特别是吸引年轻观众,高校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在高校做京剧传播工作,现在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和成功的做法?
虞凯伊:同济大学的戏曲普及工作耕耘已久,他们在八十年代就把戏曲艺术教育引入日常教学,所以同济的戏曲土壤非常好。我从2020年开始和几位老师一起教授《京剧赏析》这门课,前面讲京剧的历史和理论知识,后面有专业的演员来教同学们一段唱。
我这几年课越上越有动力,同学们比我预想的要更积极主动,经常有课后交流提问的同学。我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会给大家讲历史背后的故事甚至是一些八卦,这样京剧大师们不仅仅是录像里的一段表演,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实这些大师们就是他们时代的顶流巨星,是极具魅力的。
许多人说到京剧,第一反应就是听不懂。确实,就如同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第一遍很难读懂一样,京剧需要知道门道、需要回味。京剧演员在台上的每个动作都是有据可依的,我们讲京剧的理论知识就是告诉大家这些门道,比如这个动作为什么是这样做、这句唱为什么要用慢板唱那么久等等,了解了这些之后,学生更能理解舞台上的演绎,才能看得进去。
如果说戏曲的普及工作是为了给演出做宣传,吸引一些票房或者说要把听众转换为戏迷,那我觉得是比较短视而且达不到预期的。我这些年讲课和做讲座其实都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年轻人们听了我的讲述,心中有了印象,也许未来有个机缘他会走进剧场去看看当年了解过的京剧。或者和朋友聊起周信芳、梅兰芳的时候,能想起我在课堂上讲的那些故事,我觉得足矣。
虞凯伊在同济大学课堂(受访者供图)
访谈后记
应该说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戏迷,现在不仅听戏的时间少了,更很少去关注戏曲演员的幕后生活,一部分原因是不想打破他们留给我的舞台印象。和凯伊的认识也是通过一个朋友介绍的,当时就觉得他是个很有趣的人,访谈过程中,时常被他对老照片的如数家珍所感染,原来京剧人背后有这么多鲜活、有趣的故事,他们不仅仅是一个个舞台形象,也是和我们一样生活着、为所爱执着的人。和他一样,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戏曲、传播艺术,但又知道这是一件犹如山水跋涉的辛苦事,只能用水滴石穿的耐心做一点是一点。这也是我执意要做完这个访谈的初心,我也知道,凯伊会一直坚持这样的初心,这对于我们都是一种鼓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59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0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7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