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祺:春节抢头香,星罗棋布的台湾寺庙都是怎么来的
关键字: 春节春节抢头香台湾抢头香台湾寺庙台湾寺庙管理寺庙建设【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祺】
春节抢头香是每年春节台湾民众最热衷的事情之一,而寺庙也成为台湾地区颇为别致的一道风景线。从台北最繁华的商业区到云林屏东的乡间,无不星罗棋布着祭拜诸天神佛的各色庙宇。
根据台湾“内政部”统计,截至2016年,台湾仅向当局登记的寺庙就达12207座,平均每1925人就拥有1座寺庙。而2015年中国国家宗教局公布的大陆寺庙与道观总数为41921座,每32984人才拥有一座寺庙。两岸相比,寺庙人口密度经相差17倍有余。考虑到台湾还存在有大量未在当局注册登记的宫庙,这个差距可能更大。形成如此规模,当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文旨在回溯历史与现实,探讨台湾各类寺庙如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持续发展。
“改朝换代”大潮下的台湾寺庙
台湾汉人民间信仰与佛道教信仰均源自中国大陆。早在明清之际,来自福建和广东的汉人先民赴携带着各自信奉的神明香火赴台拓荒,期望神佛能够保佑自己在这片陌生土地顺利扎根生存,开枝散叶。此一时期的信仰活动往往局限在个人或者小家庭内部的供奉,尚未有大规模的寺庙营造。
台湾地区第一次寺庙兴建高潮源自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追随郑氏来台的军民多为福建人,在台湾这个异乡长期驻扎后,为延续故乡的信仰习俗,同时也为使开垦山林不受“鬼魅”所扰,纷纷按传统建庙祈福,以求迎来福报,消灾避祸。此时台湾民间信仰以玄天上帝为主神,辅以各类大陆地方神明。
此后,清康熙年间施琅攻克台湾,以及乾隆年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乱后,清廷选择通过扶植“妈祖”信仰行“教化”之功,以拉拢同样信仰妈祖的台湾居民,巩固其统治。台湾局势稳定后,福建与广东的移民纷纷涌入台湾,连带妈祖、清水祖师、宝生大帝等各类神明的庙宇亦随之得以兴建。此时的民间宗教除了祈求神明保佑、祛除鬼魅作祟的作用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地方组织动员。由于台湾居民早期以大陆移民为绝对多数,大陆传统宗族体系无法在台延续,地方性的神明信仰体系替代了血缘宗亲意识,成为凝聚地方意识的重要纽带。闽人的神明会、客家人的六堆等组织,都是围绕特定神明和庙宇组建起来,既在平时负责寺庙运营和宗教仪式活动,也在为争夺水源和土地的大规模争榔械斗中发挥关键作用。
由台湾最古老的广储东里大道公庙改建的新化保生大帝庙
甲午战争后,台湾很快落入日本手中。起初日本殖民当局推行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仅未限制汉人寺庙的宗教活动,相反由于颁布了限制基督宗教在原住民聚居区传教的政策,客观上还使得民间信仰在平地原住民中开始得到长足发展。殖民当局更通过推广对郑成功日籍母亲田川氏的供奉以推广日本殖民统治的合法性。待到二战爆发,日本为扩大在台湾征兵的兵源,推动皇民化运动和神道信仰,限制民间寺庙的发展和宗教活动。
1945年光复后,从日本皇民化政策的压制中走出来的台湾寺庙得以恢复。1949年国民党当局来台后,大陆佛道教和民间宗教人士亦大量涌入台湾,使台湾寺庙数量再次激增,其中1959-1963年,以及1970年代为寺庙数量增加最多的年份。此一时期,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宗教需求亦明显增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类庙宇均提供出借“发财金”服务,既向商人提供少量借款,寓意“神明入股”保佑借款人生意,一年后赚了钱再加倍奉还以作筹神。另一方面,寺庙也成为国民党当局维护其所为“中华正统”形象和对台湾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中华佛教协会”和“中华道教协会”原本是国民党当局在大陆时期渗透于管制宗教界的团体,到台湾后很快“恢复”起来。在佛教协会的庇护下,从大陆来台的僧人和本地僧人纷纷兴建道场。目前驰名中外的慈济、佛光山、法鼓山、中台禅寺均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并迅速从台湾地方小庙跃升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团体,道场精舍遍布世界各地。
道教协会则以“收编”民间信仰团体为主,通过软硬兼施的方法让原本独立的不同宫庙加入道教协会,并宣示支持国民党当局的统治。此外,1966年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轩辕教、三一(夏)教等新兴宗教团体亦纷纷成立,随即兴建自己的寺庙道馆。甚至连一贯道这样在明面上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的宗教团体,由于地方政治人物热衷于借助其信徒网络争取选票,亦获得空间改变其大陆时期在信徒家中聚会的做法,广设“佛堂”举行公开宗教活动。从1956到1980年,台湾寺庙数量从2930座增加到6251,寺庙星罗棋布的格局基本形成。
气势恢宏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国民党当局威权治下的台湾寺庙管理,依据在大陆时期制定颁布的《监督寺院条例》和《寺院登记规则》,对寺庙的宗教场所认定、管理人员设定、内部权力结构等都有详细规定,唯独对寺庙的发起人没有明确规定。这为台湾私人建庙行为大开方便之门。“解严”后,官方对社会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佛教和道教协会失去过去节制佛道教发展的权力,不少佛寺和宫庙选择退出协会自立,新建寺庙也鲜有选择加入协会的,“中华民国佛教青年会”、“中华民国现代佛教学会”、“中华佛教协会”等组织纷纷成立。目前,台湾官方对宗教管理采取“自愿登记”模式,愿意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宗教团体可享受免税政策和参与官方主导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资格,不愿意登记的团体只要不违反其他法律法规同样可以自由从事宗教活动,使得寺庙的总体数量和增长规模要远超过官方统计规模。
从地方“祭祀圈”走向区域“信仰圈”
从构成主体来看,佛道教寺庙传统上是以出家人为主体,民间信仰则由一般信徒为主,因而两者的兴建与发展模式也截然不同。在1949年之前,台湾的寺庙以私建宫庙为绝对多数,这类寺庙往往由一人或若干人获得神明“感召”,或为祈福逼祸,共同集资,辅以募款所得兴建寺庙,建成后服务寺庙所在地方信众。信众参与和支持寺庙的祭祀与绕境活动属于一种必须承担的“义务”。不同的信徒分别承担从“炉主”、“角头”到“阵头”等不同的责任。这类信仰群体在学术界被称为“祭祀圈”。
祭祀圈的成员共同为建庙或修庙出资、共同负责收丁钱(奉献)或募捐,共同承担演公戏谢神和绕境等祭祀活动,而炉主头家(庙祝)也只能在祭祀圈中产生。其中丁钱和炉主资格是祭祀圈最为显著的标记。祭祀圈的本质是一种地域组织。如前文所述,在移民社会血缘宗亲无法发挥原本的作用,祖籍地、村落、水利设施等因素都会成为形成祭祀圈的契机。当然,随着移民在台湾本地的开枝散叶,血缘姓氏也逐渐重新发挥作用,成为一种祭祀圈的构成基础。但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而形成的祭祀圈,都只会在某个地方性的人群中形成,其范围小到一个村庄中的特定住户,大也不过几个村庄联合而成的“联庄”而已。
祭祀圈内信众中的精英人士共同组成“神明会”,分别承担“头家炉主”和“头家”责任,在建庙初期承担出资大头,寺庙建成后则负责组织宗教活动和收慕丁钱与捐款的职责。神明会成员多以地方乡绅为主,而在会中具体扮演各种角色则通过“掷筶”问卦决定。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各宫庙的建造范围、收入规模和信众影响力都仅仅能局限在特定区域的特定人群之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由官府主持修建的“公庙”,此类寺庙由官府出资兴建,交于僧侣或道士进行管理,日常运营维修则依靠信众捐献和官府资助。
由不同祭祀圈层叠嵌套而成的台湾基层寺庙网络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评论 8“法国情报部门让我干预大选,我拒绝了” 评论 36“学者回望:特朗普这个时期,是中国赶超美国分水岭” 评论 191“中国稀土出口审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评论 356“中美谈判后,各国对美更硬气了” 评论 143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耳朵成了关键战场”
-
欧盟宣布:英国,“回到世界舞台”
-
“法国情报部门让我干预大选,我拒绝了”
-
“日本车企很绝望”
-
“我都没买过米,全是别人送的…”,日本农相道歉了
-
高志凯提建议,巴基斯坦主持人的嘴角都压不住了…
-
“学者回望:特朗普这个时期,是中国赶超美国分水岭”
-
华人“钢铁大王”在菲遭撕票案主谋落网,部分赎金已提走
-
“特朗普次子要去越南,想在胡志明市建特朗普大厦”
-
“我来到这里工作,因为中国是支持环保的超级大国”
-
“中国稀土出口审批速度慢,西方急啊”
-
“日本很小心,不想让特朗普丢脸”
-
“我只能靠中国赚钱:听特朗普这么说,想拿石头砸他”
-
美财长认了:美国消费者买单
-
英国也盯上了...
-
美国发生火车撞人事故:2人死亡,至少1人失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