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中国应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字: 双一流双一流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211高校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之下,美国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确实有可取之处,显然更加重视质量。美国名牌大学将硕士学位视为偏向职业应用的学位,并不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出多少学术成果,但是平时对硕士研究生的学业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关键课程一旦挂科就领不到学位了,甚至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只怕哭都来不及。
博士生培养制度就更严格了,在正式开展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之前,博士生都要通过一个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PhD candidates qualifying exam)。如果学术委员会觉得博士生的学识还不够格,那么他就不能获得博士候选人的资格。如果几次没有通过这个考试,学校一般会让这个博士生拿着硕士学位走人、不要再继续读博士了。
美国名牌大学的导师对于招收研究生非常谨慎,在数量上也有严格的控制。哪怕是实力很强、经费无忧的导师,每年招收的硕士生一般不超过5个、博士生不超过3个。而多数教职人员因为受到科研经费的限制,招生会低于上述数量。一个导师带着三四十个研究生搞“大兵团作战”的“壮观景象”,在美国名牌大学基本上不会出现。如果导师忽略了对研究生的指导,在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下会被视为严重失职,教职人员不敢乱碰这条“红线”。
不得不说,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很有意义——如果按照研究生发表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量来衡量学术成果,美国名牌大学显然完胜。
再来说说科研管理的制度。我和美国名牌大学的很多教职人员打过交道。他们中有很多人感慨近年来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科研经费,为自己研究事业的前景担忧。然而,他们中从未有人声称大学的绩效考核对他们的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
其实,美国大学对教职人员的考核还真的非常简单:对于助理教授,大学在其任职的7年之内会有一次重要考核,决定是否为其提供终身教职。如果决定聘用,就给一个副教授的头衔,也有特别优秀的教职人员会直接获聘教授。自拿到副教授、教授的头衔之后,以后的考核仅限于是否正常履职,比如这一学年上了多少门课,指导多少个研究生,此外很少有其他的说法。
宽松的绩效考核建立在教职人员较强责任感的基础上——绝大多数教职人员都会主动努力工作,并不需要额外施加压力。许多美国大学甚至为教授提供“学术休假”,教授任职达到一定年限,有权申请一年的带薪假期,假期内可以自由思考问题、处理事务。合理的宽松自由,确实有利于美国大学的教职人员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热爱的研究工作。所以,虽然他们会抱怨科研经费的年成不好,但不会抱怨大学提供的平台束缚手脚。
中国大学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中国大学的教职人员一般不会抱怨国家不给力,因为在科研投入方面很难找到比中国更给力的国家;他们的诸多抱怨往往源于大学设置的绩效考核。在2017年3月1日至20日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90840项,比2016年同期增加17997项,增幅10.41%,申请量再创历史新高【1】。
科研经费虽然比以前更容易申请到,可是一说起绩效考核,教职人员的脑袋立刻就大了。这也难怪,中国大学的绩效考核饱受诟病,问题在于——该严的地方不严,不该严的地方苛刻。
2016年中国重点大学科研经费排名
该严的地方不严,是因为绩效考核缺乏对道德底线和政治立场的应有坚持,以致一些人品卑劣、不学无术的人在高校里大行其道。他们不仅不产生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反而整日热衷于宣传反动思想、鼓吹推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某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伊力哈木·土赫提因为长期在大学课堂煽动民族仇恨、宣扬极端思想,于2014年被判处无期徒刑。问题在于,此人被捕前已在高校任职十几年之久,是谁给他提供了这种利用大学课堂进行反动宣传的机会?2016年底,中央特别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总书记亲自发表重要讲话,正是为了治理乱象、在高校营造应有的教学秩序。
不该严的地方苛刻,则是因为绩效考核设置了多如牛毛的定量标准,比起企业里的KPI,有过之而无不及。绩效考核这东西,向来宜粗不宜细,倘若要求的细节太多,就会束缚人的手脚、甚至迫使人专注于短期行为。
中国大学的绩效考核,对不思进取的教职人员并不构成威慑,所以才会大量存在前文所说的“文科垃圾”;然而对于稍有上进心的教职人员来说,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因为升职、评职称总绕不开绩效考核。每到年底,各院系的教职人员和教学秘书都会忙个底朝天,就是为了给这一年中多如牛毛的绩效考核一个说法: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拿到了多少科研经费,有哪些科研项目结题,指导了多少学生顺利毕业,统统都要计入KPI。
多如牛毛的定量标准,有许多并不合理。例如,某些大学规定课程的及格率、优秀率必须达到某个比例,否则视为教学不尽职。拜托,某些学生翘课去打游戏、看电影、逛街,然后学校把学生不务正业的账记在任课老师头上,这合理吗?为了考核过关,任课老师只能把试卷出得尽可能简单,考前再来“划重点”,这对培养研究型人才有半点好处吗?这简直就是纵容学生的不务正业!
更让人抓狂的是,绩效考核的标准每2-3年就变一通,甚至每年都有改动。绩效考核标准如同走马灯,让教职人员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样的考核,对于中国大学改善教学和科研并无益处,反而严重打击了教职人员的士气。
其实,绩效考核中多如牛毛的定量标准完全是多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已经对教职人员构成了外部制约因素:研究做得不好,就很难申请到国家经费,企业更不会给他们投资做研发;没有经费支持,教职人员的实验室、研究室就得关门,教职人员也就丧失了独立性。光是这个外部制约因素,就足以促使教职人员不断推进研究。对于稍有上进心的教职人员来说,平时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大学为什么还要设置一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去折磨他们呢?
要让中国大学继续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药方无非是一句话——“精兵简政”。
“精兵”意味着控制研究生招生规模,高度重视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质量。正如列宁所说:“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死气沉沉的人强。”
“简政”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职人员现有的绩效考核方法,设置简单、合理的新型绩效考核,将教职人员的许多精力释放出来,用于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任何组织内部,官僚主义都会与人员的平均产出成反比关系。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351/info70129.htm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小婷
-
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122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86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2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