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医疗体制改革能以市场为导向吗?
关键字: 医疗改革医疗资源公共卫生过度医疗医生私人医疗过度医疗的另一类表现就是在用药上做文章。例如放着廉价仿制药不用,而使用较贵的新药。再就是给病人开“大处方”——处方中真正管用的药可能就一两种,其他都是一堆疗效不明的中成药。许多业内人士将此戏称为:“西药负责疗效,中药负责利润。”
《人民日报》也曾坦陈过度医疗的问题:医院趋利行为是过度医疗的现实土壤,既浪费了国家的医保费用,又伤害了患者身体。文中还列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湘潭市的医保统筹基金支出数年间一直在高位运行,增长幅度从未低于10%。到了2014年湘潭市医保局不得不聘请权威专家评审医保费用、拒绝过度医疗,结果在当年的第4季度就实现了医保费用的零增长[4]。医保费用中有多少过度医疗带来的水分,可想而知。
由于大力培养医生,古巴成为世界上人均医生数量最多的国家,2010年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古巴是6.7名,美国仅为2.4名。
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体制还会抑制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旨在“防病于未然”,定期体检、疫苗接种、监控高危人群等公共卫生手段都属于它的范畴。一般来说,预防疾病的成本远低于治疗疾病的成本。例如,根据我国医学文献中的粗略统计,近年来在牙科得到广泛应用的窝沟封闭术,可将龋齿发生率85%降低以上,效果极为显著[5]。为健康牙齿进行窝沟封闭的价格约为150元/颗;而为龋齿制作全瓷牙冠修复的费用在4000元/颗以上。孰轻孰重,一目了然。预防医学的价值在于,以较小投入规避较大风险,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在我国医疗体制中,各地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防疫站所拥有的资源和人员配置,主要用于防止重大疫情的暴发,而这仅仅是预防医学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预防医学的工作,需要社区医生和公立医院协作完成,因为绝大多数病人都在和他们打交道。倘若医疗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那就不会对预防医学有多大兴趣。
给20多颗健康牙齿做窝沟封闭,还抵不上一颗全瓷牙冠修复带来的收入;给50个健康人打肺炎疫苗,还抵不上招揽一个肺炎住院病人带来的收入。医院会下大力气宣传预防医学、鼓励人们积极防病吗?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早在19世纪就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在把个人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万恶制度下,医生希望生病的人愈多愈好,病情愈重愈好,病期愈长愈好。
而事实上,预防医学恰恰极为重要:社会主义古巴的预防医学非常发达,覆盖全民的社区医生将预防医学深入到群众之中,能够很好地监控群众的健康状况[6]。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12年古巴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9.07岁,甚至超过了美国同期的78.74岁,而古巴的人均医疗总开支还不到美国的1/15[7][8]。由此可见,发达的预防医学很好地实现了“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然而在美国,以营利为导向的医疗机构没有动机大力推广预防医学,使得大量医疗开支发生在治疗阶段,开销巨大而收效不彰。
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体制,不仅催生了过度医疗,还造成了预防医学的匮乏——这二者都会增加医疗总开支,造成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效率又从何谈起?
面向未来的医疗体制
“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体制能够实现最高的效率”已被客观事实证伪。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这番讲话其实是对20年来医改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体制改革,应当坚持政府主导,构建以公益性公立医疗机构为主、营利性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体系;在公益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承认并利用医疗生态中的市场因素。
制度设计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非此即彼、非白即黑的思想要不得。所以说,“市场万能”与“市场万恶”这两类极端的观点皆不可取。承认并利用医疗生态中的市场因素,是为了维持医疗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这与“以市场为导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医疗生态中存在大量非市场因素,不能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
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的区分不是主观的,而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市场讲究本位主义,每个市场主体只为自己的利益活动;如果没有直接的利益动机,市场主体就不会出手做事。医疗是社会效益占据压倒性地位的特殊领域。如果在某个方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较大重合,市场主体逐利可以带来社会效益,这个方面就是市场因素。反之,如果在某个方面,社会效益不能产生直接的利益动机,这个方面必然属于非市场因素。
对医疗机构的利益分配属于非市场因素。如《人民日报》所说,逐利机制的客观存在是过度医疗的土壤。现在国家正试图破除公立医疗机构的逐利机制,废除“以药养医”。不过,破除旧机制之后,总要树立新机制作为替代品。否定逐利机制不代表一概否定利益——利益有不合理的,也有合理的。制度设计仍要保证医疗机构合理的利益,不能“竭泽而渔”。
目前政府财政投入远不足以维持公立医院的收支平衡,医院平均获得的差额拨款仅占年运营费用不足20%。公立医院为了维持自身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费积累,要不然拿什么升级医疗硬件?更何况医护人员也要养家。所以,既要保证公立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又要保证公立医院获得合理收入、医护人员有体面的收入。可以考虑采取两方面手段:
- 原标题:徐实:医疗体制改革能以市场为导向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钟晓雯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26“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81“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