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实:别笑文科生,理工科学生也正遭遇“冰火两重天”
关键字: 理工科就业形势就业难生物科学近年来,某些理工科专业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状况: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推进,高新企业对理工科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关键岗位时常“一将难求”;另一方面,某些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状况很不乐观,每年毕业的大量硕士、博士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此类状况,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等专业体现得比较突出。称之为“冰火两重天”倒是十分贴切——产业发展热情似火,毕业生却感到刺骨寒意。
举例来说,生物科学近年来已进入研究成果“井喷”的时期。当今的新药开发基本依靠对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药厂的核心研发团队已由先前的药物化学专家换成生物学专家。基于生物学机理的体外诊断技术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通过采血诊断癌症的液体活检,通过基因分型指导治疗的伴随诊断等等。新型药物和诊断技术的涌现不仅改变了现代医学的面貌,也打造了诸多企业在商业上的成功。中国从事原创研发的生物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这三个地区都已形成规模。2012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生物科技产业园就已不下50个。在某高端招聘网站上,平均每天都有数百个生物制药类的新岗位需求。
与生物企业繁荣发展极不相称的,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就业难”,生物科学专业已经连续3年“荣登”教育部低就业率本科专业的榜单;硕士、博士们的就业状况也不乐观,以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饶毅院长曾专门做过“生物研究生出路何在”的讲座。类似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美国也同样存在。下图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数据就很说明问题:
2011年,美国生物科学博士只有不到20%能够在业界找到工作;45%左右成为博士后(也就是“科研临时工”);剩下的35%最惨,毕业后还没有着落。
材料科学也有相似状况:航空工业、电子工业和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对新型材料的需求非常迫切。201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写明,“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新材料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还比较旺盛。根据某化工行业人才招聘网站最新招聘数据,2016年春节后的第一周,全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同比增长15%,材料工程师岗位更是增长17%以上[1]。可是,材料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们并未感到多么乐观,百度贴吧、知乎、果壳网的讨论区里,吐糟材料科学专业的帖子堆积如山,“工作难找”仍是最常被抱怨的话题。
应用数学的窘境似乎更加不可理喻:如今“大数据”的概念愈发火热,依靠互联网起家的企业纷纷向“大数据”这个方向进军。数据分析和开发高效率算法的巨大需求,本应是应用数学专家最好的用武之地,为何还会出现“就业难”?其他诸多理工科专业的状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多了都是泪!
企业求贤若渴,学子走投无路,是什么造就了这种矛盾而尴尬的格局?原因出在教书育人的高校:很多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方向存在根本性的偏差,没有构建出“产、学、研”一体的有利格局。这些理工科专业的教学、研究与业界需求相去甚远。从课程设置到实验技能培养,都以基础研究为导向。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硕士、博士,在高校里担任教职尚可,但往往不具备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
放在二十多年前,这不是个严重的问题。那时高等教育师资匮乏,又赶上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契机,所以硕士、博士留校任教很普遍。可是现在问题来了:中国人口出生高峰已过,高校生源开始减少,高校教师岗位已经饱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可能留在学术圈里发展,而是要进入企业工作。可是高校却转不过这个弯来——理工科专业的许多教师是在象牙塔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接触过业界,对业界的技术和研发需求缺乏起码的了解。高校教师不可能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教给学生,这便造就了尴尬的格局:青年学子十年寒窗学到的本领,对企业而言并无多大价值;企业迫切需要的技术,他们反倒不会。
举例来说,很多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都曾在导师的要求下做过蛋白质包涵体复性(可以低成本制备大量蛋白质,但质量不算高);等到他们拿着硕士、博士学位去找工作,才发现业界基本不用这技术,而是通过表达系统和载体的优化直接获得有活性的蛋白质。
生物制药业界经常用到的知识包括:药物靶点的开发原则,抗体工程的优化方法,药效学模型的设计思路。随便抓几个刚出炉的硕士、博士,问他们这些方面的问题,保准把他们问得一愣一愣的——咱的老师可从来没讲过啊!许多生物企业的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很难招收到能够立刻接手工作、独当一面的人才,有时不得不高薪招个有些经验的海归回来应急。大多数生物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假如光靠老师教的那点东西去谋生,恐怕早就饿死了。
材料科学专业也存在相似的状况。有一个著名的大坑叫做“纳米材料”,吞噬了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真是名符其实的“万人坑”。十几年前,许多学者炒热了“纳米材料”这个概念,自此每年都有大量关于“纳米材料”的文章在各个学术期刊灌水。十几年下来,灌水的文章不可胜数,可是真正得到广泛应用的纳米材料却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者发文章不过是为了评职称和争取研究经费,并未考虑材料在业界的实际应用价值。
实验室制备与业界生产的根本区别是,前者不必考虑成本因素,而后者必须考虑。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在实验室环境下,可以用纳米疏水材料制备出一张自清洁桌子,洒一杯水就能把桌面洗得干干净净,桌面上还不留水渍。这听起来很精彩,是吧?可是这一张桌子造价10万元,谁会买呢?这就是家具城为什么还不卖这种物件的原因。“纳米材料”坑惨了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哪怕是与材料科学相关的用人企业,一听到“纳米材料”就直摇头,饭碗自然难有着落。
业界对国内高校某些理工科专业的整体评价也不高。对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要想在国内高校里找到具有转化价值的知识产权标的,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近年引进回国的“青年千人计划”学者有时还有些真货,其他人就难说了。
- 原标题:徐实:别笑文科生,理工科学生也正遭遇“冰火两重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陈佳静
-
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121“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52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1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7最新闻 Hot